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国主要海水珍珠养殖海域7个养殖场的11个养殖群体马氏珠母贝 (Pictadamartensii)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发现 ,多毛类寄生虫病是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普遍存在的病害 ,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病害。广西防城港市江山镇 ,北海市营盘镇 ,深圳市大鹏镇和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的珍珠养殖场感染尤为严重 ,感染率在76 %以上 ,而广东省雷州市谭斗镇 ,徐闻县大井镇和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的养殖场感染程度相对较低 ,感染率在40%以下。雌雄贝之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0.05) ,在高感染群体中 ,双壳同时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仅单壳 (左壳或右壳 )的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多毛类寄生虫病严重的养殖场 ,中贝与成贝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程度与贝龄无关 ;在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病中等程度的养殖场 ,马氏珠母贝感染程度与贝龄有关 ,即在多毛类寄生虫病严重的养殖场 ,低龄贝受到的危害同样很严重。多毛类寄生虫病发生与养殖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企鹅珍珠贝养成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飞龙  符韶  罗杰 《海洋科学》1998,22(4):16-18
目前国内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养殖尚不具规模,且都是沿用马氏珠母贝的养殖法[1]。作者在生产研究中发现企鹅珍珠贝中大贝足丝特别发达、粗壮,附着力特别强,用一般清贝刀很难将足丝切断,要将企鹅珍珠贝中大贝从养成笼(锥型笼)中取出,进行清洗换笼十分困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于1994年3月~1997年8月,作者在海南省陵水县湛江水产学院珍珠试验站进行了企鹅珍珠贝养成方式的初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贝取自湛江水产学院珍珠试验站人工养殖的企鹅珍珠贝。试验开始时贝龄0.5a,平均壳高6.4cm。一般认为企鹅珍珠贝幼苗下海养殖至壳高…  相似文献   

3.
皱肋文蛤胚胎、幼虫及稚贝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5~30℃、盐度23.6~25.4 条件下, 观察了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胚胎、幼虫和稚贝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皱肋文蛤的胚胎经历桑椹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等阶段, 形成担轮幼虫。根据行为方式和形态特征, 其幼虫阶段可分为D 形幼虫、壳顶初期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后期幼虫、变态期幼虫、附着期幼虫。稚贝发育可分为无管期稚贝、单管期稚贝和双管期稚贝。皱肋文蛤幼虫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习性逐渐改变, 从担轮幼虫至壳顶后期幼虫营浮游生活, 变态期和附着期幼虫分别营匍匐生活和附着生活。壳顶初期幼虫出现足原基, 壳顶中期和壳顶后期幼虫分别形成平衡囊和鳃丝。稚贝阶段开始从附着生活向埋栖生活过渡。稚贝出现明显的次生壳, 无管期稚贝和单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红褐色, 而双管期稚贝的次生壳为白色。皱肋文蛤从D 形幼虫发育到附着期幼虫,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1.77 倍和2.10 倍; 稚贝阶段从无管期发育到双管期, 后者的壳长和壳高分别增至前者的3.13 倍和3.28 倍, 显示皱肋文蛤幼虫阶段缓慢生长, 稚贝阶段快速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合浦珠母贝代谢产物对异枝麒麟菜生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1995年4月间在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分别采集合浦珠母贝和异枝麒麟菜并进行混养实验,测定贝释放的三氮(NH4-N,NO3-N,NO2-N)以及藻类对贝释放的三氮的吸收及其生长,在期探讨合浦珠母贝代谢产物促进异枝麒麟菜生长的原因。结果表明,贝释放物中以NH4-N为主,NO3-N次之,NO2-N含量较少;藻对三氮的吸收 依此顺序递减。实验组藻体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在模拟实验组中,通过加入无机  相似文献   

5.
王祯瑞 《海洋与湖沼》1984,15(6):598-604
拟日月贝亚科(Propeamussiinae)的种类都栖息在百米以上的海底。多数种壳小,薄而透明或半透明,呈圆形或椭圆形。两耳较小,略等或不相等。壳表光滑具光泽,生长纹细密,有的种具有细放射肋或放射纹。壳色淡,多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具淡黄色褐花纹。贝壳内面多与壳表颜色相同,一般肌痕不明显,具有不同数目而多呈白色的内肋,少数种肋早黄色或褐色等。外套触手发达,外套眼缺或退化。  相似文献   

6.
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黄壳色作为选育指标构建了黄壳家系,对其4个生长性状和黄壳色性状分离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测定了黄壳家系中黄壳、褐壳色个体不同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C)。结果发现:黄壳色性状能遗传并发生分离,其分离不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褐壳色亲本不会产生黄壳色子代,推测褐壳色是纯合子;第一代黄壳家系5、7月龄贝仅壳宽值显著小于褐壳家系(P0.05),壳高、壳长、总质量差异不显著, 11月龄贝仅壳长和壳宽值显著小于褐壳家系, 14、20月龄贝的壳高、壳长、壳宽、总质量这4个生长性状均极显著小于褐壳家系(P0.01);在第一代6个黄壳家系内,黄壳、褐壳色个体的4个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黄壳色贝在足、心、性腺中的TAC显著低于褐壳色贝(P0.05);在鳃、闭壳肌、消化腺组织中TAC高于褐壳色贝,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海洋信息》2000,(3):32-32
一项既能减少污染、又能提高养殖规模效益的高效海水养殖项目——近海浮绳式网箱养鱼试验在海南省陵水县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培育的中间试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符韶  梁飞龙 《海洋科学》2000,24(2):12-14
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区 ,如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及我国的广东、海南沿海 ,栖息于潮下带的水域或港湾 ,营附着生活。企鹅珍珠贝具有个体大、生命力强、壳内珍珠色泽优美 ,外套膜分泌珍珠机能旺盛等特点 ,是生产大型海水附壳珍珠的优良品种[1]。其培育的附壳珍珠具有珠层形成快、颗粒大、光泽好、商品价值高的特点。有关企鹅贝附壳珍珠培育的研究 ,日本和国内都有过报道 ,但国内一直停留在初试阶段 ,笔者于1996年8月5日~1997年7月8日在海南陵水县黎安镇湛江海洋大学珍…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条跨海索道在海南建成我国第一条跨海索道日前在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建成。全长2157米的钢丝绳索像一条银色的巨龙高悬在碧波万顷的新村港和群岭苍翠的南湾猴岛上空,给旅游胜地又添一道亮丽。南湾猴岛是我国最大的中华猕猴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0.
文蛤稚贝盐度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观察不同海水盐度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稚贝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并将168h50%死亡的盐度作为适宜生存临界盐度,将增长率30%时所对应的盐度作为适宜生长临界盐度。结果表明:在稚贝体重(13.07±3.4)mg、壳长(3.46±0.35)mm、壳高(3.16±0.30)mm,水温27.4℃~29.1℃,pH值7.8~8.2下,文蛤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6.5~39.5,最适生存盐度为9.0~31.0;适宜生长盐度为7.3~38.7,最适生长盐度为15.0~23.0。在最适盐度范围之外,稚贝的存活率、体重、壳高及壳长日增长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或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呼吸与异常呼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对栉孔扇贝呼吸与异常呼吸研究的初步结果。栉孔扇贝成贝(平均壳高6.4cm)的呼吸表面为9.75cm~2/g湿肉,鳃纤毛在12ppm的呋喃西林海水溶液和50ppm的青霉素海水溶液中剧烈收缩。在密闭容器中,用温克勒法测出成贝软体的平均耗氧量为0.044ml/(g·h),幼贝(壳高1.9—4.2cm)软体的平均耗氧量为0.058ml/(g·h),面盘幼虫(壳长145.5μm)平均日耗氧量为0.0134μl/个,其窒息点为4.0ml/L。 成贝离水12h后死亡率为5.6%,体重减少16.2%;幼贝离水6h以内无死亡个体,贝苗(壳高1cm)离水4h后死亡率为15%;稚贝(壳高400—600μm)离水后1h的脱落率为33.3%。  相似文献   

12.
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 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个马氏珠母贝群体对遗传连锁图谱已经定位的,与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中的两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59标记在2个群体中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GT基因型的个体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154165标记在湛江群体中与壳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深圳群体中与壳宽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QTL标记m59在2个群体中是共享QTL,而154165标记在群体中是特异QTL。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湛江群体中二倍型C_1(AAGT)和深圳群体中D_1(AGGT)型和D_2(AAGT)型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浮游、底栖附着阶段,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海洋经济物种与大型污损生物,其附着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海洋细菌与厚壳贻贝附着的互作关系,选取了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较高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采用酸解超速离心法提取P. marina的鞭毛蛋白。将提取的鞭毛蛋白与琼脂糖溶液混合,形成凝胶直接刺激稚贝;再用提取的鞭毛蛋白处理P. marina 生物被膜进行稚贝附着实验。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分析形成的生物被膜上生物量、细菌密度和胞外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 marina 鞭毛蛋白与琼脂糖形成的混合凝胶可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鞭毛蛋白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显著提高;生物被膜上的生物量、细菌密度、膜厚、胞外β-多糖、脂质和蛋白浓度都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鞭毛蛋白可以直接调控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也可通过改变P. marina 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为探究细菌鞭毛蛋白与厚壳贻贝附着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肠道细菌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肠道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贝类附着的作用,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成体肠道中分离10株肠道细菌,调查厚壳贻贝肠道细菌形成微生物被膜特性,分析微生物被膜密度、细菌种属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肠道细菌均可有效促进稚贝附着。其中,Paracoccus sp.1微生物被膜诱导的稚贝附着率最高(61%),且微生物被膜膜厚较厚,细菌分布较密集;仅5株肠道细菌Roseovarius sp.1、Winogradskyella sp.1、Tenacibaculum sp.4、Bacillus sp.5和Nonlabens sp.1的被膜密度与附着显著相关(P0.05)。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肠道细菌诱导附着率与其种属无关。本研究表明源于厚壳贻贝成贝肠道细菌可以促进其稚贝的附着,说明肠道细菌对厚壳贻贝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肠道细菌与厚壳贻贝相互作用和推动该种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饰贝科(Dreissenidae),也称萨氏仿贻贝.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鱼虾饵料被引到厦门马銮湾,逐渐成为附着生物的优势种,严重影响贝类养殖.在厦门马銮湾水域设计挂板实验和采集沉积物中大型底栖动物,获得了外来物种沙筛贝与其他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数据.SPSS统计软件回归分析表明,沙筛贝与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在挂板的垂直分布上呈负相关,沙筛贝高密度(大于105个/m2)时能导致网纹藤壶死亡,其主要原因是沙筛贝附着在网纹藤壶壳壁上,抢夺网纹藤壶食物而导致其饿死.无论是在挂板上还是在沉积物中,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凿贝才女虫(Polydoraciliata)的数量有随沙筛贝数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成团的沙筛贝有利于小头虫和凿贝才女虫的栖息.  相似文献   

16.
长牡蛎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长牡蛎(C)和日本长牡蛎(J)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介于杂交组之间,但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 JJ组的孵化率最高,其次是JC和CC组, CJ组的孵化率最低,相同卵子来源的组合在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JJ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三组; JC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仅次于JJ组,其壳高、壳长和存活率杂种优势率均较为明显; CJ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养成期的各个生长性状上都表现为负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遗传因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熊本牡蛎为材料,在高温季节,通过强化亲贝营养和26℃以上高温促熟培育,使熊本牡蛎亲贝快速成熟,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方法诱导产卵,并进行了不同盐度下受精卵孵化实验;通过合理控制幼虫密度、投喂新鲜无污染的单胞藻、及时分级筛选等系列技术措施,克服了熊本牡蛎育苗成功率低的技术难题;开展了栉孔扇贝壳、长牡蛎壳和栉江珧壳三种附着基的采苗试验,结果显示牡蛎壳是理想的附着基,可使稚贝的附着变态率达到60%以上,促进稚贝的生长和成活,提高稚贝产量,壳长2mm以上的稚贝单位水体出苗量超过10×10~4粒/m~3。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排氨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1e0.4379x,R2=0.9948,耗氧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896lnx 0.0912,R2=0.9558。O∶N(摩尔比)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稚贝呼吸Q10(温度系数)平均值是2.53,排泄Q10平均值是3.1。宽壳全海笋稚贝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30℃和15~25;pH的适宜范围为7.0~9.0;氨氮的96h半致死浓度为30.3mg/L,安全浓度为3.03mg/L。不同壳长的宽壳全海笋稚贝对不同厚度泥底质的适应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类胡萝卜素在动物生长、繁殖、抗氧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新品种"海大金贝",其闭壳肌因富集类胡萝卜素而呈橘红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研究类胡萝卜素积累与"海大金贝"生长的关系,本研究对一个"海大金贝"群体在6个养殖时间点进行生长性状(壳高、壳长、壳宽、总重、软体重、闭壳肌重)测量和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浓度的测定,并对生长性状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浓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海大金贝"养殖群体生长性状值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但相邻取样时间点间生长性状值的增长率与闭壳肌类胡萝卜浓度的增长率呈高度正相关。其中,壳高、壳长、体重、软体重4个性状的增长率与类胡萝卜素浓度增长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3、0.998 5、0.982 9和0.977 3;壳宽与闭壳肌重的增长率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总浓度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7 1、0.885 3。研究结果表明,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积累可能对"海大金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底物中钙赋存形态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3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实验底物钙含量、钙赋存形态及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对实验底物上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因子中,实验底物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密度和壳高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其它2个因子(钙赋存形态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著影响着实验底物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和壳高(P0.05)。在相同的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3种钙形态底物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大小顺序为:有机钙碳酸钙=硫酸钙(P0.05);壳高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同样的钙形态底物中,高牡蛎幼虫丰度下牡蛎稚贝附着量均显著高于低幼虫丰度的处理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