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79,10(4):395-398
1979年2月14—17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黑潮及其邻近水域合作调查(CSK)第四次学术讨论会。我国派出了一个由国家海洋局及其第一、二、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代表团(共七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和有关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我国的海洋科学工作者也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与各国学者交换了学术文献。  相似文献   

2.
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究第三次工作组会议于1988年11月23日至25日在杭州浙江宾馆举行。这次会议回顾了1988年度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的实施情况,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图集整编和资料交换情况的汇报,并讨论了1989年度中日合作调查研究的初步计划和召开黑潮研  相似文献   

3.
日本海和中国东海学术讨论会(即“JECSS”)是在美国和日本一些著名海洋学家的发起下组织起来的。该讨论会的主要目的是:(1)交流和讨论有关东亚边缘海域(包括黑潮和亲潮区)环流和有关水文现象的研究成果;(2)探讨上述海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海水性质、生物和沉积物等方面与西北太平洋的相互作用。第一次“JECSS”会议是1981年6月1日至4日在日本召开的。当时出席会议的有美国、日本和南朝鲜,共41人。提交论文21篇。在那次会议上,除了进行学术交流外,还作出了以下三个决定:(1)第二届讨论会于1983年4月仍在日本举行;(2)寻求国际海委  相似文献   

4.
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1989年11月14至1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日本东海大学平野敏行教授和国家海洋局学术委员会主任苏纪兰教授,对中、日双方开展黑潮联合调查以来的基本情况作了回顾和展望。大会共报告30篇论文,内容涉及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气相互作用等,展示了中、日双方自1986年开展双边合作调查以来的研究成果。海洋二所苏纪兰教授、袁耀初研究员等九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其中五人在大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赢得了与会专家及同行们的兴趣和好评。  相似文献   

5.
根据1965—1969年CSK(黑潮及其邻近海域合作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E断面上黑潮的温、盐特征及其变化,得出了温差分布与流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山东水产学会淡水渔业专业组举办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济宁召开。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全省各地有关科研、生产单位,院校、水产管理部门等代表七十三人,列席代表五十九人。  相似文献   

7.
1986年5月20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东海分局组成一支调查队,对东海黑潮主干及其邻近洋区开展了一次综合性海洋调查,日本气象厅派两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调查工作。这是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海分局“实践”号调查船承担了此次海上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朱文学司长主持的黑潮合作调查研究学术研讨和工作会议,于1988年9月19日至22日在杭州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局下属的分局、研究所等11个单位。入会代表20余人,特邀专家3名,管秉贤研究员等应邀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苏纪兰教授和余国辉所长主持。共收到论文29篇。有20多位代表作了包括东海、日本以南和以东海域1987年夏、冬两季黑潮调查研究的成果报告,他们从物理海洋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  相似文献   

9.
我所中日黑潮研究连续十四年成果获奖多,日方评价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来说,中日黑潮合作研究是最成功的一次国际合作研究."这是日本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对中日黑潮研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教授,副所长吴超元教授和纪明侯教授等三人于1980年8月出席了在瑞典召开的“第10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和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藻类学会学术会议”。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参加这二个国际性定期召开的学术会议。“第10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于8月11日至15日在瑞典哥德堡举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代表来自34个国家,共380名科学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的共有7人,其中我  相似文献   

11.
黄庆福 《海洋与湖沼》1982,13(6):578-578
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召开的全国海洋沉积作用与浅层地层学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7月3日—8日在青岛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地质矿产部和高等院校等有关部门五十个单位的130名代表。美籍华人、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吴景祯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从事海洋沉积与浅层地层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第一次聚会,是检阅和交流有关中国海洋沉积作用与浅层地层学研究成果的大会。它标志着中国海洋沉积作用与浅层地层学的研究水平将进入  相似文献   

12.
赵士金 《海洋与湖沼》1982,13(2):201-201
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国家科委海洋生物分组和天津市水产学会联合召开的海洋水域生产力及渔业资源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1月6—12日在天津召开。 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海洋科学与水产科学联合召开的盛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国家水产总局、中国科学院、国家  相似文献   

13.
台湾以东及东海黑潮调查研究的主要动向及结果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管秉贤 《海洋学报》1983,5(2):133-146
本文阐述台湾以东及东海中黑潮调查研究的情况.但本文不拟就此作一全面的历史性回顾,而是着重介绍六十年代中期,即“黑潮及其邻近海域合作调查(CSK)”开展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一海域黑潮调查研究的主要动向及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杜荣华 《海洋与湖沼》1987,18(1):107-107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动物学会所属的鱼类学会于1986年8月21—25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了第六次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代表114人参加了这次会议。鱼类学会副理事长廖翔华教授主持了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5.
东海黑潮区域性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汤毓祥 《海洋学报》1995,17(4):22-29
基于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期间所获历史和现场观测资料,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东海黑潮区域性变异.结果表明:(1)与PN断面及其邻近海域的黑潮中段相比,台湾东北海域的黑潮南段,流轴有较大弯曲,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该海域黑潮的流速和流幅,以及它们的季节间变幅却比黑潮中段和北段小.(2)东海黑潮南段不仅流轴变化复杂,而且其左侧常有气旋性冷涡出现.而黑潮中、北段接壤区,既是黑潮向东流的转折处,又是黑潮锋面涡旋频繁发生的区域.可认为该两处海域是黑潮影响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关键区段.(3)初步分析指出,地形是导致黑潮区域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此外,季风和密度场的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离岸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9月4日—7日在青岛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离岸工程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石油部、海军、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交通部、水电部、地质矿产部和冶金部以及各省市所属教学、研究、设计、制造和使用等部门的43个单位共131人。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杨槱教授主持,山东省、青岛市和北海舰队有关部门的领导先后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7.
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中、日海洋学家参加的黑潮合作调查,已于1986年5月20日—6月30日胜利地完成了首航任务。调查海区为东海东北部海区,日本列岛以南海域。完成13条断面线,88个测站和3个测流浮标站,共获得各站海面气象要素、各层水温、盐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研究中日黑潮合作调查(1986~1992年连续7年)在东海北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并就饵科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作概要总结.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年平均仅71.22mg/m3.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盐度是影响调查区浮游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动的重要因素.东海黑潮锋和对马暖流锋在200m等深线附近海域,从北到南把调查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部海域,生物量大于50mg/m3;在东部海域,生物量小于50mg/m3.不同生态类群浮游动物及其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基本上反映了调查区各个季节水文状况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海洋再分析结果,研究了海洋涡旋和锋面波动对台湾以东黑潮锋的影响,结果表明,Rossby波第一斜压模态形成的冷涡(暖涡),减弱(增强)台湾以东黑潮温度锋强度,减小(加大)锋的宽度.在再分析结果中,捕获到1991年1-2月台湾以东的一次黑潮锋面波动.锋面波动的波槽(波脊)到达时,该温度锋强度减弱(增强),宽度和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20.
1986年黑潮调查研究成果交流会于1987年4月8—10日在青岛召开,历时三天。参加会议交流的论文报告共40余篇,主要内容有黑潮流域的水文特征及生物、化学状况等,深受与会专家和学者们的好评。会议结束后还专门组织了专家和学者进行评审,决定出版“黑潮调查研究论文集Ⅱ”,并计划今后再陆续出版六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