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黄河下游华北沉降盆地的基底构造,河沙淤积、地貌形态特征诸方面论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必然性,指出黄河下游决堤改道的危险河段在河南、重点花园口至高村河道段。为了防止黄河河道失控,避免决堤改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提出了黄河下游局部改道(花园口一张庄闸人工造黄河河道)的设想,对黄河下游防洪治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灾害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文艺 《水科学进展》1999,10(2):160-164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所造成的经济、环境、生态等重大损失和危害,认为断流不仅仅是一种水资源匮乏或流域系统内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简单现象,而是一种严重的灾害,防治断流灾害是治理黄河的一项重要内容。着重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的灾害特点及基本规律,评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山东东平湖的变迁与黄河改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的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的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相似文献   

4.
颜冰 《河南地质》2014,(6):58-58
滚滚黄河奔流不息 一株株焦桐巍然屹立 黄河滩氤氲着桐花的香气 沁人心脾,醉了大地  相似文献   

5.
梁海燕 《水文》1999,(5):37-39
当我们迎来新中国50华诞之时,黄河也迎来了人民治黄以来的又一岁安澜。在这份凝重的安澜背后,浸透着黄河水文人50年来林风沐雨的汗水,也铭记着黄河水文战天斗地的不朽功业。1世纪回眸,沧海桑田50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她哺育了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培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也是一条维骛不驯、灾难深重的河流。它在塑造辉煌的同时也酿造了深重的灾难,其水少沙多、善淤善徙的复杂特殊性在世界上任何河流都无以伦比,被称为“心腹之患”……“治水必先悉其水性”,治黄首先要深人认识黄河,黄河水…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黄河断代工程这一全新的研究黄河的学术问题,强调通过对黄河生命发展演化过程中自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河流断代界面上、下中沉积物记录的某些重要信息的对比研究,可以获得河道发展、演化、河流行水规律(包括黄河下游环境演变)等方面的重要结论、重大启示,以更好地为当代治河服务,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根治黄河断流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影响河流造福或致灾的因素,分析了黄河致灾的原因,指出了根治黄河断流的基本途径在于提高黄河的流域调节功能,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黄河黑山峡水库冰期调度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陆正毅 《水文》1996,(2):40-43
黄河上游从西南流向东北,由宁夏流入内蒙,形成了黄河内蒙段封河自下而上,开河自上而下的冰情变化规律,常给两岸造成冰凌灾害。黑山峡水库是黄河干流量先辈近内蒙的一座拟建控制性工程,利用黄河内蒙段封开河水力要素与安宁渡相应流量的关系,对黑山峡水库冰期调度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1)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2)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3)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4)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5)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游河段的形成年代依然存在争论,而银川盆地是黄河上游物质的主要沉积区之一,该盆地沉积序列的研究能为了解黄河上游的物质来源和形成年代提供重要线索。对银川盆地钻孔(PL02)底部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碎屑组分统计研究,并与上游黄河沉积物以及盆地周边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和碎屑组分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并不是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沉积物的物质供应区,而是黄河将银川盆地以上河段地区物质输送到银川盆地。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在晚上新世已经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牛玉国 《水文》2006,26(3):93-96
本文简要回顾了黄河水文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黄河水文业务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黄河水文面临的问题,展望了黄河水文发展方向,提出了黄河水文“十一五”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黄河流域基于水循环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体系”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黄河侧渗补给占有较大的一部分,黄河侧渗成为重点课题。于1986年12月在东阿县艾山段设立观测断面一处。自1987年6月至1989年5月连续两次使用同位素方法摸清了侧渗的流速及流向,同时搞了垂向流试验分析,与实际观测分析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资料     
一、黄河的四十六个梯级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拟定在黄河干流青海贵德至河口全长3750公里建筑四十六座拦河坝,成为梯级。这四十六座梯级的位置是: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黄河源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竟达到-2.1℃,是4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进入90年代,春季和夏季温度急剧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月)和春季(3~5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与流域降水、气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干旱气候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有着一致性,说明汛期降水量的减少是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资源丰富。如何处理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该文结合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的实际情况,在论证综合开发利用黄河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支撑、市场需求、法制环境等基础上,提出了淤改涝洼地、制造墙体材料、复垦采煤塌陷区等综合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流水匆匆,岁月悠悠。伴随着人民治黄事业的发展,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走过了50年的历程。50年来,一代又一代黄河勘测设计人员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走过了艰辛的路程,在大河上下、流域内外留下了闪光的足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青春年华乃至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使黄河设计公司在波澜壮阔的黄河治理开发中昂首奋进,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7.
历代治理黄河的工程活动,都着眼于治水,而忽视了治沙,以致黄河逐渐成为地上悬河和黄淮海平原的分水岭。这既改变了我国第一大平原的原生地质环境,又在近800余年来建造了面积达10000km2以上的渤海、黄海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的新的地质环境。此文根据历史事实,建议改变传统的治黄观念,应该重视黄河泥沙这一宝贵财富,有目的、有计划地,而不是任其自然地将黄河泥沙引到适宜的地区填海造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无穷,黄河搬运日久天长,较之挖山填海,优越无比。
该文认为黄河泥沙造陆的理想地区是苏北的黄海之滨,而不是渤海。渤海面积狭小,又是我国的内海。以黄河泥沙填于渤海指日可待,而渤海变陆,对华北、东北的气候、水文、环境等都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建设为防洪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在已经完成的黄河山东东明河段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多处出现了裂缝,裂缝的产生势必影响到堤防工程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对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预防对策及其处理措施,进而为下一步的黄河堤防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概括叙述了华北平原的面貌,禹王治水的历史,历代黄河改道的过程,黄土对黄河的影响,黄土对黄河的影响,以及新生代晚期华北盆地的古地理。讨论了溯源侵蚀作用对黄河基脚的剥蚀,河流自动调整作用及海湾半封闭环境对其正常发育的消极影响。进而将黄河改造和洪水泛滥的主因归于黄河及支流的高含沙量、溯源侵蚀作用及半封闭海湾的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0.
1843年8月黄河中游洪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1985,(3)
一、概述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一场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了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两岸居民遭受了该次洪水袭击,灾情严重。据现场调查和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该年洪水淤积物的鉴定结果,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型暴雨造成的。雨区主要处在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两侧支流特别是西侧支流,以及泾河支流马连河、洛河上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