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碧怡  陆羽  王军  周翔  刘岚  林永成 《海洋通报》2012,31(3):314-319
为了寻找新型抗结核药物先导,从广东沿海阳江、惠州、珠海、深圳等原生态红树林保护区采集了45份土壤样品,采用改良高氏Ⅰ号培养基对样品进行放线菌分离,共分离得到放线菌177株。纯化后的菌株采用固体培养基发酵培养,甲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3∶2∶1,v/v/v)超声提取,并以耻垢分枝杆菌为指示菌,进行抗分枝杆菌活性筛选,发现44株红树林放线菌对天然耐药的耻垢分枝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总分离菌株的24.8%。结果表明,从红树植物老鼠簕根部土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的数量及抗分枝杆菌活性菌株数量都最多。  相似文献   

2.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挖掘具有高产多种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类群。应用可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以10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结合点植法和透明圈法对可培养的放线菌进行功能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到444株放线菌,隶属于6目13科24属63种,其中3株放线菌为潜在新种。从63株不同种的放线菌中筛选出56株放线菌在至少1种功能酶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88.89%;其中具有2种以上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31株,链霉菌属、微杆菌属和短小杆菌属的产酶菌株最为丰富。综上所述,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种类丰富多样,潜藏着放线菌新资源,且功能酶活性显著,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3.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中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深圳福田红树林根际于不同季节采集的3份土样和2份水样中分离得到95株放线菌,94%的放线菌为链霉菌科。测定9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病菌的抗菌活性,82%的放线菌发酵液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G )的抗菌作用最强。测定其中6株放线菌发酵液对细菌、霉菌和酵母的抗菌活性,各具有不同的抗菌谱:s33,s48和s68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s10和s87只能抑制细菌;s67b不能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G-)。s10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0.125μL/mL。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九龙江口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林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两个红树林群落及其相应对照光滩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及抗菌活性.对微生物类群的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土壤细菌中,芽孢杆菌(Bacillus)是最占优势的属;放线菌以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最具优势;其次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从秋茄林到白骨壤林,由于潮位降低,小单胞菌比例增加,而链霉菌比例下降;丝状真菌以半知菌占绝对优势,木霉(Trichoderma)、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um)是最常见的属;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的类群减少,但芽孢杆菌和小单胞菌的相对比例增加;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类群比对照光滩丰富,缘于林内土壤营养与微生物的栖息条件比光滩优越.对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土壤真菌的抗菌活性低,抗菌谱窄;放线菌的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宽,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多为小单胞菌,小单胞菌是一类值得重视的放线菌.  相似文献   

5.
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原位培养分离及其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进行抗菌活性和产酶活性检测。共分离得到113株放线菌。对其中33株放线菌进行测序,结果表明2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1株属于伦兹氏菌属,1株与拟诺卡氏菌属相似性最高为90%,很可能属于放线菌一个新属。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7株、4株、18株、6株、10株、3株实验菌株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抑制作用;有55株、62株、24株、72株的实验菌株分别具有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胶原蛋白酶活性、酯酶活性。原位培养可以丰富对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认识,分离到了新种甚至可能是新属的放线菌,分离得到的部分放线菌菌株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海南红树林根系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海南红树林根系土壤细菌多样性,充分发掘中国红树林特有微生物资源,作者于2012年12月份从10份采集于海南北港岛红树林根系淤泥样品中分离可培养海洋细菌,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样品中的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共分离得到122株海洋细菌,经并菌后选取其中的70株代表性菌株测序,结果发现它们分为4个类群:变形菌门(主要为γ-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分别占66%,19%,11%和4%。共代表30个属47个种,其中有9个潜在新种和2个潜在新属。本研究结果表明,北港岛红树林中存在着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很多类群可能是红树林特有细菌物种。  相似文献   

7.
大叶藻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叶藻是一种水生单子叶植物,是构成海草床的主要藻类之一.对大叶藻内生放线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是发现海洋微生物资源和新天然产物的有利途径.通过纯培养的方法,使用2216E等7种培养基,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天鹅湖采集的大叶藻样品中分离出62株内生放线菌,并利用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7种指示菌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厦门海区潮间带游动放线菌的分离效果和分析游动放线菌在不同材料中的种群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在孢囊脱水-复水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重铬酸钾-放每菌酮-热处理-延长样品风干时间的联合方法,对样品污染细菌和霉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海洋漂浮植物材料是游动放线菌的良好分离来源、数量超过10^2CFU/g干重;海洋潮间带植物材料的游动放线菌种属多样,但以链孢囊菌属为主,80%的分离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山口红树林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广西山口红树林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采用纯培养分离技术对采集的25个红树林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挑选117株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117株菌株分别属于9个纲20个目27个科35个属,9个纲包括α-变形菌纲(21.37%)、β-变形菌纲(1.71%)、γ-变形菌纲(12.82%)、δ-变形菌纲(0.85%)、噬纤维菌纲(0.85%)、鞘脂杆菌纲(0.85%)、黄杆菌纲(2.56%)、放线菌纲(27.35%)、芽孢杆菌纲(31.62%)。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占所有菌株的28.20%,此外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放线菌纲中发现了7株潜在的新物种。分离菌株的产酶活性检测表明,山口红树林根际土壤蕴含丰富的产淀粉酶、蛋白酶、葡聚糖、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等生物活性酶的菌株,其中芽孢杆菌纲的产酶菌株数最为丰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山口红树林土壤可培养细菌资源丰富,新物种资源多样,是农业微生物开发应用的重要资源库。  相似文献   

10.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从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广西钦州湾红树林微生物资源库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明显抑菌效果的菌株5-8,对该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菌为欧文氏菌属(Erwinia)。通过单因子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发酵条件为: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8.0,发酵温度为25℃,盐度为1.5,摇瓶装液量30%,接种量为1%(V种子液∶V培养液=1∶100)。  相似文献   

11.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年4个季度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的林缘和潮沟潮水中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共发现有鱼类76种,隶属于36科59属。其中林缘有42种,潮沟有54种,4个季度出现的鱼类种数潮沟多于林缘。两生境种类相似性指数较低,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各季节均出现的鱼类在林缘有6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3%;潮沟有8种,占全年总种数的14.8%;两个季节间共有种最多的:在林缘是夏季与冬季,在潮沟是夏季与秋季,它们的相似性指数也最大。全年在林缘和潮沟均出现的鱼类仅有1种。本区鱼类以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但潮沟暖温性种多于林缘。在生态类型上,林缘以中上层种类较多,潮沟则以底层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的海侵成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海南岛全新世红树林泥炭及其含沉积特特征,形成环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会南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红树林泥炭形成于泥炭坪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快速海侵为含炭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古地理背景;红树林泥炭发育于4000a以来的海平面波动上升时期;泥炭坪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和植物有机质的堆积速度。海南岛全新世海侵成碳的研究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筑的解释提供了比较沉积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13.
在海南东寨港林市村附近红树林港湾潮汐动力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可移动边界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红树林港湾浅水湖滩潮流场特征。实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潮沟区流速最大,具驻波特征,呈明显时间-速度不对称,东潮沟涨潮优势,百潮沟落潮优势,整个港湾水体呈顺时针循环。白滩与林地周期性淹没,白滩流速较湖沟略小。林地曼宁系数为白滩的10倍,流速小于10cm·s(-1),约为相应潮沟流速的1/10。林地如去掉林木,流速可增加3倍以上,流向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14.
海南长宁河口桐花树红树林土壤CH4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海南东寨港长宁河口桐花树Aegzceras corniculatum红树林下土壤的CH4动态.土壤CH4通量的滩面变化规律四季一致,平均值为0.56 mg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表土花粉和热带植被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调查分析了海南岛各种热带植被下的表土花粉,并根据花粉数据进行植被类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类型复杂,优势种不明显,反映了热带植被下的植物种类繁多复杂的特性。分模拟能够较好地反映热带气候下的雨林,季雨林和干草原植被,其地理位置与地区植被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海南岛山地的花粉模拟还恢复了热带山地植被,而海岸红树林植被能够被海岸带的花粉证据所模拟。该研究能够为我国大范围表土花粉调查和热带植被类型提供花  相似文献   

16.
湖南境内沅水鱼类资源现状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湖南境内沅水鱼类资源的连续调查,系统研究了沅水鱼类物种资源现状及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沅水现有鱼类99种(不含引进种),隶属8目19科63属.在沅水的怀化、五强溪水库和常德江段,鱼类物种数分别为69、66和77种,鱼类多样性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常德江段高于其它两个江段.五强溪水库与怀化、常德江段之间鱼类群落为中等相似,怀化与常德江段之间为中等不相似.生态类型方面,沅水鱼类以定居性、杂食性和底栖性为主;各江段渔获物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渔获物产量和规格以五强溪水库较高,其它江段鱼类小型化明显.对比历史资料显示,沅水鱼类物种多样性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华南沿海红树林海岸沉积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李阳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2020,51(3):434-443
基于对中国海域海葵目700余条采集记录的分类整理和分析,对中国海域的海葵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特点进行了总结。迄今共记录并核实了81个海葵目物种,其中黄渤海有29种,东海有23种,南海有55种,物种多样性呈"南海最高、黄渤海次之、东海最低"的分布格局。中国海海葵目这一分布模式既与中国大多数海洋生物类群由北向南递增的物种多样性格局不同,也不同于其所隶属的珊瑚虫纲与刺胞动物门从赤道向两极明显减少的纬度梯度分布模式,亦与全球海葵目物种多样性由南北纬30o—40o向低纬度热带海域和高纬度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不同。本文将我国海城分布的海葵进行了区系划分并分析了各海域海葵的区系特点,探讨了驱动海葵物种多样性分布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人工注射灭活鳗弧菌,利用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和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作为测试菌株,对在抑菌活性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抑菌圈法、辐射扩散法和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并比较了它们的检测效果,并检测了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初步分离的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主要组分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细菌攻毒前后中国明对虾血浆及血细胞抗菌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微量稀释检测法抑菌效果在三种方法中灵敏度最高,抑菌圈法灵敏度最低,但对于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辐射扩散法被证明在抑菌活性检测方面更为适用。利用改进的辐射扩散法对灭活鳗弧菌攻毒前后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和血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虽然感染后血细胞数目显著降低(P<0·05),但其抑菌能力却明显增强(P<0·05),相对而言,血浆抑菌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说明血细胞在受到免疫刺激后抗菌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356#分离出两种鞘胺醇(A,B)和三种环二肽(C,D,E)?它们的结构通过IR,MS,1D NMR和2D NMR谱推导出来?(3'E,4E)-1-(-D-吡喃葡萄糖基-3-羟基-2-(2'-羟基十八碳酰基)氨基-10-甲基-3',4,9-十八碳三烯(A)是一种新的鞘胺醇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