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及时掌握水稻的时空分布信息,对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至关重要。论文利用综合考虑植被物候和地表水变化的水稻自动制图方法,结合海拔、地表水体因素开展2001—2017年东北地区水稻分布的时空演变研究。通过889个地面调研点位对水稻分类结果验证,总体精度达90.66%,Kappa系数为0.8128。研究表明:① 21世纪初,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呈先略减后持续增加的趋势,2017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001年的2.13倍。其中,水稻扩张面积的60%分布在三江平原,30%分布在松嫩平原,下辽河平原仅占不足5%。水稻扩张的海拔优势区间在200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上升水稻扩张与地表水关系越来越密切。② 三江平原内,水稻扩张幅度在海拔30~70 m范围内逐渐增加,使优势区间从相对高度70 m缩减至40 m内,也使得分布优势逐渐趋向于距地表水体较远的区域。而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水稻种植分布的海拔优势区间始终分别保持在相对高度100 m、40 m内。③ 三江平原水稻的集中分布和急剧扩张,使水稻分布优势逐渐趋向于距地表水体远的区域,这将对地下水带来更大的压力;而松嫩平原水稻分布受地表水体影响较大,分布优势随着距地表水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研究可为农业部门评估水资源承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祥学 《热带地理》2013,33(6):748-755
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具有浓厚的环境适应的特征。分布在不同地貌区的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已充分意识到所在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对水稻种植的深刻影响。为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益,山居壮族多选择种植生长期较长、耐寒、耐肥的粳稻为主;在平原丘陵地区的壮族则以种植生长期短的籼稻居多;为适应岩溶山区干旱少水、不利于灌溉的环境,当地壮族则多种陆稻,但由于陆稻口感不佳以及所在地区人地关系由宽趋紧,导致陆稻在壮族种植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此外,壮族在生活中对水稻用途的定位,也影响到水稻品种的选择与种植。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6,(10):41-41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水稻中的“抗洪基因”,并利用这一基因培育出了长时间被洪水淹没却能存活的“抗洪水稻”。科学家表示,这个水稻新品种将给洪水多发地区的农户带来福音。水稻是全球30亿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离不开丰沛的水灌溉。但多数现有水稻品种不能在“大水没顶”时长期存活,一般在水下不超过两三天就会死亡,因此水稻抗洪水的能力不佳。据统计,每年洪水给全世界水稻种植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处在横断山区以丽江为代表的水稻区(简称丽江水稻区)是我国水稻种植高度最高的地方。例如丽江县城(北纬26°52′,东经100°26′)附近水稻的种植高度大约是2400米,丽江县的鲁甸及其附近宁蒗县的永宁坝、剑川县的马登坝,维西县的攀天阁以及四川省盐源县的水稻种植高度均可超过2500米。其中宁蒗县永宁坝永宁大队的水稻田到达2660米。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些,例如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县城(海拔1950米),滇中高原的昆明(1900米)、大理(2000米)等地以及喜马拉雅山南坡某些地点(如西藏的波密)水稻的种植高度都接近或超过2000米。上述区域可称为西藏高原南侧水稻高海拔种植区  相似文献   

5.
硅肥在杂交水稻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是喜硅作物,许多国家把硅称为水稻的第四大营养元素,通过在北亚热带地区河南省信阳地区潴育性水稻土上试验表明,在杂交水稻上施用硅肥,不仅可改善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而且施用硅肥还可增强杂交水稻抗旱,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提高稻谷产量19.8%-24.7%,同时,硅肥的施用能够使杂交水稻提早成熟,试验结果表明,在杂交水稻上,硅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比单独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好,少量分次施用比一次性底施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的生态、安全利用难题,在广西环江典型的砷、铅复合污染农田上开展了低积累高耐性甘蔗品种的筛选。研究发现:不同甘蔗品种的产量差别较大,桂引9号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在所有7个参试品种中表现最好的,分别达到了每公顷187.5 t 和27 t,比桂糖00-122高出127.0%和86.0%。同时该甘蔗品种蔗汁中的砷、铅含量均低于国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所规定的限值。因此,在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上种植桂引9号能获得较大的蔗茎产量和安全的农产品。这一研究结果将促进华南地区大面积的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的生态、安全利用。  相似文献   

7.
福州平原两种水稻品种稻田的CH4和N2O排放通量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以常规稻为参照对象,研究福州平原地区目前正在广泛推广的超级稻稻田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其CH4排放量分别占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总排放量的76.7%和64.1%;常规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09~16.90 mg/(m2·h),超级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11~14.30 mg/(m2·h);在整个水稻种植期,超级稻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比常规稻稻田约减少3.6%;常规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7.7μg/(m2·h),超级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18.0μg/(m2·h);水稻成熟期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的N2O通量占总通量的50%以上,分别达到了55.7%和66.9%.从综合温室效应看,常规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2 264.5 kg/hm2 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1 977.04 kg/hm2 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比常规稻稻田低12.7%.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种植超级稻可以降低稻田的综合温室效应,并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稻茬小麦因水稻收获晚、适耕期短、整地困难、播种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适期播种,加之水稻稻茬土壤板化,理化性状差,导致稻茬小麦的单产长期低而不稳,在200kg上下徘徊。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以旱作水稻替代水稻,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水稻比水稻早熟10天,并能调整土壤理化性状,旱作水稻稻茬小麦比水稻稻茬小麦增产100kg。  相似文献   

9.
李晓云  荔克让  张华 《中国沙漠》2000,20(Z2):129-134
沙地种植果树是治理风沙危害、发展沙区经济的有效途径,果树种植品种的选择和更新是增加果品产量、提高果品质量的关键。根据我国果品生产形势和果树品种发展趋势,结合豫北地区风沙化土地的自然特点,以豫北沙地果树引种栽培十余年试验研究结果,提出适宜于豫北风沙区优先发展的推荐果树品种30余种,就其主要品种经济性状表现给予简要介绍与评价,以期能对豫北沙地果树的发展和优质果品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农户水稻熟制决策行为差异及其空间特征的研究是理解水稻熟制动态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提出应对策略的前提。利用野外调研与室内统计分析等方法,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对研究区402例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湖区水稻种植呈现南北差异,东南部(进贤县等)双季稻种植处于绝对优势,而西北部(德安县等)以单季稻为主;(2)不同县域的水稻熟制选择差异较大,以双季稻农户为主,占受访农户的63.57%,然而复种指数仍然偏低,仅1.55,且有近三成的农户发生了水稻熟制变更。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通过种在哪、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等角度出发,鄱阳湖区应该从提高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化水稻种植环境等方面引导、规范农户水稻种植,提高区域水稻复种指数和粮食供给功能,务实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而实现耕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元阳县自然资源局的土地利用的空间矢量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2013-2018年元阳县与梯田核心景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分析梯田耕作时空演变的总体特征和变化趋势,选取级差地租理论解释梯田耕作的演化逻辑,并通过实地调研说明政府的外力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梯田核心区的耕地比例大于整个元阳县的耕地比例,且不同于元阳县内旱地面积大于水田面积,核心区内的水田面积为旱地面积的一倍,表明核心区的水田比非核心区保护得更好;2)在没有外力干预的自然情况下非核心区与核心区水田分别呈现改旱和撂荒趋势,民族内部的文化力量难以可持续抗衡这种变迁。而政府作为市场失灵的调控机关,在遗产保护任务和政治利益激励的诉求下,干预了核心区的梯田演变过程,通过提高级差地租Ⅱ实现核心区的土地增值,集中加大对核心区的资源要素投入,从而有效延缓了梯田遗产消失或变更的进程;而非核心区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干预,梯田正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Indigenous rice has maintained the survival of local people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in the Yuanyang terraced rice fields of southern Yunnan, China. It is the foundation for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and its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characteristics give the terraces value. The status of indigenous rice resources is threatened by serious loss, s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ice diversity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ice variety protection is conducive to policy.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planting and conservation situation of indigenous rice, analyze factors impacting the protection and loss of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and construct an indigenous rice protection influence index system. Controllable factors which have special meaning to th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local rice are identified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digenous r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美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地处哀牢山南段的元阳哈尼梯田景观为研究区,应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运用ArcView计算并统计斑块粒度以及景观各类型间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分析了景观格局与美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和水梯田的比例较高,并形成耕地与林地面积都超过景观总面积40%的优势格局,缺乏水域、裸岩或裸地等景观组分;2)居民地具有斑块数目多且小而分散的格局特征;旱地形状最复杂,分布最集中,天然草地和其他园地斑块数少且分布最分散;景观中既有处于绝对优势的巨斑块,又有数目众多的中等斑块,两者相间分布形成相对破碎和连通度中等的格局特征;3)景观中各类型间的邻接类型数、邻接边长度和数目百分比的差异非常显著,绝大多数类型都与旱地的邻接比例较高,受旱地影响强烈;4)景观中水梯田面积比重大,平均斑块面积大且斑块间距小,是形成梯田规模美的重要格局特征;5)耕地与林地在景观中的均衡构架,林寨田的立体分布格局是梯田格局和谐美的重要表征;6)景观空间邻接和斑块规模特征是景观格局的重要特征,探讨景观格局特征与美学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from eastern Uganda,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mbine to affe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both sorghum landraces and the farmers who depend on it for food and income security. It delineates how changing region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stitutional neglect, economic hardship, natural resource degradation and a labour supply crisis precipitated by the HIV/AIDS pandemic, may be conspiring to place sorghum landraces at risk of extinction and, thus, undermine already precarious livelihoods. The paper therefore challenges the common assumption that marginalized rural women – by virtue of having diverse varieties and species under their care – can be expected to conserve that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5.
新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耕地与建设用地扩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NLUD)中的新疆部分,以耕地与建设用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对象,从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中提取其扩张图斑,分析了近30 a来新疆耕地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疆耕地及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持续增长、南快北缓、重心南移是新疆耕地扩张呈现的总体特征;提速增长、南缓北快、城市扩张为主是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特征。南北疆耕地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建设用地面积差异加大。(2)对比近30 a来不同绿洲区内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扩张数量及趋势,可将耕地的扩张模式归纳为双峰型、减速型及阶段增长型,将建设用地的扩张模式归纳为指数增长型、双峰型、缓降型及缓降陡增型。(3)各绿洲区耕地及建设用的扩张特征十分显著。北疆耕地除阿勒泰绿洲区依然保持加速扩张外,其余绿洲区耕地扩张规模均出现下降,而北疆各绿洲区建设用地均呈持续加速扩张趋势,其中天山北坡城市扩张尤为突出;南疆各绿洲区耕地扩张均呈加速态势,建设用地扩张规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地域类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耕地资源少,一直是广东省面临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张,耕地资源将进一步减少。为了因地制宜地管理和保护好耕地,本文利用1949~1996年广东省有关的统计资料对耕地的动态变化作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将全省21个地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不同类型区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EMD的山东省GDP增长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用EMD方法,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山东省的耕地资源保护有所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GDP增长的波动周期为13年、23年、37年和55年;山东省耕地变化的周期为9年、13年、37年和55年。这充分证明了GDP增长的波动对山东省耕地周期性变化的驱动作用。到2015年前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耕地代价性损失将大大减少,耕地数量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经济增长和耕地数量减少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最后,本文首次尝试建立有周期的动力学模型,对山东省未来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三峡工程是世界性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推动了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耕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利用三峡库区1990~2004年的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的过程,了解库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探寻了耕地数量模拟预测的新方法,为库区耕地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15年来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不同的库区段也如此;(2)三峡库区历年耕地面积与对应年人均GDP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并且相关年份耕地的变化与GDP的变化不同步,呈现相对脱钩的状态,三峡库区耕地的变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及退耕政策休戚相关;(3)在库区耕地模拟预测研究中表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模拟精度不及BP神经网络的模拟精度,并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了三峡库区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面积,其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太阳辐射是地球系统的主要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选取青海高原5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20年逐月日照时数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整体、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20年青海高原年日照时数呈显著降低趋势,且在2004年发生突变降低。从空间分布来看,除南部个别站点日照时数持平或略微增加外,其余地区年日照时数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其中柴达木地区和东部农业区降低趋势最显著。(2)青海高原高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降低趋势显著大于低纬度地区。春季不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均较小,夏季和冬季纬度相对较高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纬度较低地区,秋季纬度较低和纬度较高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中纬度地区。(3)青海高原海拔相对较低地区年日照时数降低趋势显著大于海拔相对较高地区。春季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均较小,基本持平或略微减少,夏季和冬季海拔相对较低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海拔较高地区,秋季不同海拔高度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趋势显著性状况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土地整治分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明确耕地细碎化内涵空间尺度特征的基础上,从资源规模性、空间集聚性和生产便利性3方面构建耕地细碎化空间测度体系,以江苏省为例,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省域尺度耕地细碎化多维评价及相应的土地整治协同探讨。研究表明:江苏省资源规模属性值总体偏低,呈现苏北-苏中-苏南逐级递减的分异格局;空间集聚属性值总体较高,但区域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徐淮平原及里下河平原地区;利用便利属性值总体呈现与资源规模及集聚状况相反的格局特征,苏南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地域差异较大;在乡镇尺度对各分维属性进行耦合形成江苏省耕地细碎化指数,省域尺度下该指数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增加的格局特征,表现为北部的低值聚集区和西南部的高值聚集区;基于区域耕地细碎化不同属性特征的层次组合特点,全省可划分为利用提升区、集约归并区、设施改造区、规模流转区、资源优配区和综合整治区6种类型分区,据此提出不同分区土地整治的主要整治方向及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