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物安全,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末,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2.
吴锦城 《福建地理》2005,20(2):26-29,34
云霄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建设生态城镇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本文在分析云霄县生态环境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云霄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建设生态城镇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本文在分析云霄县生态环境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会议座谈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汕头市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田洋地区的资源环境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认为,该区农业主要由水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构成,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偏低的产业层次、多头的管理局面、滞后的基础设施以及内外夹击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该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牛田洋地区的当前环境与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运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对该地区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与设计,提出"一核、一轴、四带、一环"、"三横三纵"道路走廊的空间结构布局,并划分出8大功能区。同时提出了今后需要开展的重点建设工程及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强  毕华  余龙师  彭少麟 《热带地理》2003,23(3):241-245
调查了三道农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建议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产业与生态恢复相结合改造橡胶农场,改变单纯依赖橡胶种植的脆弱经济结构.将农场的土地利用划分为天然林封育区、观光型生态农业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栽培区和生态旅游区共4个功能区.通过实施生态林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和旅游配套工程等措施,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策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生态城市是通过倡导生态理念,采用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人文生态和谐的城乡统一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论述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强调只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强大的综合创新优势,必须在实现经济体系高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做出表率,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是北京山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首都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为北京的七山区县,其建设要以"两山、五河、七组团"为空间结构,以"一区、三基地、一平台"为框架性目标。作为探索北京山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是优化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要,符合山区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应遵循打破行政界限、生态主导发展等原则,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设生态产业经济带(走廊)、拓展生态经济区地域空间范围、打造中国北部生态经济增长极,以建设成北京绿色崛起先导区和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北干旱区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西北干旱区是资源大区、农业大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尤为突出。为谋求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根本保障。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集市场农业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于一身,是干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经济位理论出发,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位概念及度量方法,并根据生态经济位计算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因子三个层面归结了30个指标,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测算了2002年、2003年西部干旱区6个省会城市的生态经济位,得出2002年和2003年在西部干旱区省会城市中,乌鲁木齐的生态经济位最大,西宁的生态经济位最小的结论。文章最后分析、解释了西部干旱区6省会城市生态经济位动态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消耗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补偿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客体、补偿途径、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重心由宏观讨论转向微观研究,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侧重外部效益的定量核算,生态补偿途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并提出中国可借鉴的方面,即对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加强对征收标准的研究,建立多种资金收集渠道并有效配置资金,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同时从生态补偿标准、资金配置、补偿项目等方面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陈怀录  姚致祥  苏芳 《中国沙漠》2005,25(3):356-363
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西部正在掀起迅猛的城镇化浪潮,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城镇化应该有特有的路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是产生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但强烈的人类活动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则是引发和加重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是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西部社会经济条件下,非农化进而城镇化是实现社会经济转型,从而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遗产地生态移民能否实现生态保护、改善民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是遗产研究者、决策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新疆天山的4个移民社区进行调研,从居民感知和满意度的角度评估移民效果。结果表明:(1)居民对经济、心理正面影响反对率高,社会影响感知存在分歧,环境正面影响赞成率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但居民收入、生活质量改善不大,社区归属感弱。(2) 居民满意度偏低。(3) 不同人口学特征、旅游依存度的居民感知及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从事旅游业的居民收入和满意度最高,旅游富民作用和不足兼有。(4) 与定居民族比,游牧民族在移民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更大。最后,提出改善居民经济条件,加强其知识、技能培训,社区赋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对人多地少、位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状况,如何合理、有效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评价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为此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的界定,认为其是一个基于生产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性、空间载荷强度及区域关系、制度安排合理程度的客观反映,据此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呈现出: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低,空间特征——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经济效益(3.500 5)>社会效益(3.019 3)>生态环境效益(1.332 9)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我国现有的宏观发展战略,存在重公平、忽视效率的弊端,严重扭曲了区际价值关系(“人人”矛盾尖锐)。为各省区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区际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以及省区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对张家口地区生态治理实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张家口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各个因素:风沙和干旱灾害的多发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客观自然因素;经济落后所造成的贫困压力是其主要经济原因;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压力大是其社会因素;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是其重要人为因素;生态治理按行政区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京张区域生态功能一体化的冲突是其体制因素.认为,生态区和行政区的分离,生态利益主体与治理主体的错位是当前张家口生态环境难以有效治理的关键问题,目前的行政区划已经对该区域生态治理构成了刚性约束.  相似文献   

15.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阐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耦合协调性内涵及其交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东北三省2003~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主成分间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现出随时间“先升后降”的特征,区内三省间差异明显,中心和门户城市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亦存在“先升后降”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低值区范围缩减明显;社会效益差异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出“凸”字型分布特征;区域生态环境效益整体较高,高值区由集中趋向分散。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间耦合协调关系在各时间节点均表现为失调,且以中度失调为主,但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的三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相对较好,向协调方向发展,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地区协调性优于其他区域,吉林省与辽宁省东部的部分城市协调关系趋向恶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间关系失调主要受复合因素的作用,经济效益滞后是制约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提升的主因,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不是限制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Determin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finding contradictions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link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extensiv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For example, two of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at: 1) the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are not clear enough, and 2)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not systematic enough. This is followed by a summary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ain calculation method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ossibl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search field in the future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6年农户访谈和调查数据,依托脆弱度整合评价模型(VSD)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层次共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函数模型评价法评价和分析其脆弱程度、特征和空间分异,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脆弱性障碍因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宁夏生态移民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级差化”分异特征,平均脆弱性指数为0.151 1,总体处于较强脆弱状态。(2)宁夏生态移民人地耦合系统整体较为脆弱,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暴露度表现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敏感性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适应能力表现为: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3)成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年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是否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能否获得贷款机会、对土地质量满意度(温棚)和家庭借贷金额等是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期以来,麻山喀斯特山区随着周边社会环境的巨变,这些巨变冲击了麻山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使麻山地区石漠化灾变日趋扩大。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虽经多方救治,成效甚微。我们在对苗族生计方式的田野调查后发现,生息在这里的苗族积累有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经验和技能,发掘和利用苗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福祉视角下中国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王耕  李素娟  马奇飞 《地理科学》2018,38(10):1597-1605
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对中国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生态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的特点,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效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西部,中部生态效率相对较低;除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海南外,其余地区都需要调整配比关系来改善生态效率;人类福祉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制约生态效率的第一影响因素;中国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以及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呈波动中缓慢上升的特点,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则呈下降趋势,除四川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完全得益于规模效率外,科技进步对其他地区均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