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涵化"与岷江上游民族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宁  晏兆丽  罗鹏  刘建 《山地学报》2003,21(1):16-23
岷江上游不仅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生态过渡带,同时也是历史上一条民族迁移的“走廊”和交汇地带。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但在具有同样保护意义的文化多样性方面,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本文从文化的涵化概念出发,以岷江上游的民族迁移为线索,分析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涵化现象。并将涵化作为文化多样性形成的驱动因素,分析了涵化在文化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与机理,以及涵化与民族地理分布的关系,指出了民族地理分布与自然生态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庆文  张丹 《地理研究》2008,27(6):1437-1443
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态知识在当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所认识,通过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我国禁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交际中自发地、逐步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禁忌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会随之发生转化甚至消亡,但是有些禁忌却仍然在现实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民族的禁忌习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发挥着其他法律规范、制度措施所不能比拟的积极作用。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一些禁忌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稻作文化中的一些禁忌及其生态学意义,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禁忌在内的传统文化对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鸟类多样性是评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极其敏感的指标。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半干旱区,受气候和人为影响,生态环境变化极为剧烈,因此,寻求一种行之有效且简单易行的鸟类多样性评价手段,对于及时了解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信息,提出湿地和鸟类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对策至关重要。稀疏标准化法是一种建立在物种-面积关系上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区域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评估。运用改进的稀疏标准化程序,利用多年调查和收集的鸟类数据,来评价和分析向海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及其变化,结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两种方法获取结果的相关性。评估结果表明:稀疏标准化法获取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信息与传统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于鸟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评价,且具有科学、直观、运算简捷、快速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生态修复措施会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产生强烈影响,因此量化石漠化治理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回归分析以及残差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了2000—2020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演变规律,量化了石漠化治理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为主,石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0.25万km2,减少速率为0.49万km2/a;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总体呈增加趋势,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均值为0.40,总体维持在中等水平;石漠化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其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为26.39%;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52.78%、47.22%。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对生物多样性表现出积极贡献,对后续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是中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较为严重的国家。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较不充分,通过分析该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保护现状和管理体系,总结归纳了该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提出建议:(1)以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2)以重点地区生态修复为突破口;(3)以重点物种科研合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4)以发展生态旅游扭转自然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生态孤岛问题,提出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建设的设想,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各种尺度体系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并设计了体系的初步框架,以期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外一切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域空间和条件,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空间关联性和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保护性地域的协调整合上,建构一个用地节约且效能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通过实证,从县域、省域、省际不同的空间尺度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的建构。县域尺度以福建省明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为例,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实体空间的协调和保护以及主生态廊道的架构;省域尺度以福建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群网体系构建为例,在增补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节点的基础上,探索了地域上分割的同类或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的网络连接;省际尺度以中国南方华南虎潜在分布区生境廊道构建为例,探索华南虎种群生存空间体系网络架构。  相似文献   

7.
土库曼斯坦与中国新疆在地理地形、景观带以及气候特征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二者在物种多样性方面的相似性与可比性,加之人类活动影响加剧,两地物种多样性均遭受着严重的威胁。在对土库曼斯坦和中国新疆现有物种多样性数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物种多样性现状、珍稀动植物特征以及濒危种和入侵种相关研究进展,对比了二者在物种多样性年际尺度上的异同,总结了土库曼斯坦与中国新疆物种多样性保护现状与相关政策,以期为深入开展两地生物多样性合作与交流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公约要求签约国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临危亡的动植物。——决定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调查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责成使用别国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该国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至6月14日环发大会闭幕时已有153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公约。1993年6月以前其余国家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继续签字。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拒绝签字的国家,其理由  相似文献   

9.
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生态孤岛问题,提出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建设的设想,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各种尺度体系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并设计了体系的初步框架,以期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外一切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域空间和条件,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空间关联性和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保护性地域的协调整合上,建构一个用地节约且效能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通过实证,从县域、省域、省际不同的空间尺度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群网体系的建构.县域尺度以福建省明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为例,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实体空间的协调和保护以及主生态廊道的架构;省域尺度以福建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群网体系构建为例,在增补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节点的基础上,探索了地域上分割的同类或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的网络连接;省际尺度以中国南方华南虎潜在分布区生境廊道构建为例,探索华南虎种群生存空间体系网络架构.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概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平  田竹君  李曌  刘朋 《地理科学》2015,35(9):1130-1139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日本通过制定并修订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颁布《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等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8年,日本成立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委员会,应用DPSIR概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14项原因评价指标和16项状态评价指标构成,共计30项评价指标;使用行政统计、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等104种数据,对1950s以来50 a间日本全境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日本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管理特征和综合特征十分突出。评价方式是利用已有调查和监测数据(定量数据),分析因果关系,得出趋势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趋势分析之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区域分为森林、农田、城市、陆地水域、沿岸和海洋、岛屿(离岛)六大生态系统类型区,分析了造成日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四次大的危机。探讨了其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re are legal and moral imperatives to protec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them. These imperatives derive from complex legal geographies: international law (such as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Nagoya Protocol), State and federal laws, Indigenous customary law, codes of ethics and research protocols.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patent landscape’ analysis of patents that refer to Australian plant species for which there is Indigenous Australian knowledge. We have identified several patents of potential new biopiracy concern.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way in which actors can gain private property monopolies over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ssociated traditional knowledge, even though there are overlapping sovereign rights and Indigenous rights claims. Regulatory gaps need to be closed nationally to fully govern the diverse human–plant bio-geographies in Australia. Further, Indigenous laws and governance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by these actors. We sugges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disclosure of origin’ requirements in patent applications, sui generis Indigenous knowledge prote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biocultural protocols, and a more nationally consistent system for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 are required to ensure more ‘fair and equitable’ use of plants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in/from Australia, and to ensure the recognition of Indigenous rights to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rgues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systems in modem land resource surveys. Such surveys, usually carried out by specialists from outside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oftem do not incorporate the communities’ concepts and knowledge which modulate land use practices. They are therefore not helpful to the small farmers who are the primary land users. Recen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viability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In Swaziland, the farmers’ concepts of soil and slope unit systems have been validated and are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e modem survey concepts of “soil series” and “land slope”. They have also employed other land attributes (such as animal life and vegetation elements) as indicators of land quality. The time has come when land resource surveys must take account of such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so that the goals of improved land management and increased production may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13.
乡村类型视角下干旱区社区恢复力评估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民勤绿洲为例,基于582份农户调研问卷,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界定乡村类型,测度乡村社区恢复力,明确乡村类型和社区恢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抽样的71个行政村中,传统非农型乡村40个,在绿洲分布最广;传统农业型乡村17个,主要分布于湖区;新型农业型乡村6个,分布于坝区和泉山区;非农型乡村8个,在县城周围呈环形分布。(2)民勤绿洲乡村社区恢复力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除湖区东湖和西渠2镇外,其余地区恢复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民勤绿洲不同类型乡村社区恢复力的大小为:传统非农型(0.520)>新型农业型(0.495)>非农型(0.472)>传统农业型(0.453)。基于上述结果,针对不同类型乡村与社区恢复力的关系,提出民勤绿洲乡村社区恢复力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用17年的观测数据检验三个有关草地系统演替的假设:(1)物种多样性在演替早期不断增加;(2)伴随着演替的推进,样方植物群落间的相似度逐渐增加(样方间的差异度随着演替不断降低);(3)在演替早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趋同之势。包括植物群落的总体发展、Shannon多度与均度、Bray-Curtis差异度和群落周转率在内的量化统计结果显示:经过早期5年的演替,各样方的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快速的趋同,多度均值逐渐由8增加至25个物种;同时,所有样方的物种总数由23增加至55个物种,标准方差由4.6降至0.3。此外,样方间的差异度逐渐降低,物种多度与组成呈明显的趋同。停止除草的一个重要效应是,人工设置的由1到16个物种的多样性梯度因物种入侵至多度较低的样地而减弱。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的"能登里山和里海系统"是在人类长期影响之下形成并维持的与高产的沿海地区互联的社会生态生产景观,不仅支撑了传统而多样的农业、林业和渔业产业,同时也维持了当地的生计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2011年"能登里山和里海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区政府、当地社区、学者、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都为其保护和复兴工作积极努力。已采取一些举措如成立"石川里山创成基金"、促进维持与保护石川的里山的点数换礼券制度、"能登米"品牌建设、大学培训课程等等。本文通过近期新计划和已有框架下的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案例研究来讨论能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本文还将介绍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石川金泽分所进行的可持续第一产业(SPI)研究项目中有关能登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方案。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n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iH), on southeastern Europe’s Balkan Peninsula, is a unique product of international peace building based on a consociational model of ethnic power sharing. Organized around protection of “vital interests” of its constituent ethnic communities, the BiH state is radically decentralized. In forest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government is practically nonexistent; multiple substate entities including cantons and municipalities operate as autonomous, self-governing unit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politics of accommodation, ironically couched in the language of rights, creates conditions of illiberal dissociation which block consensual 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Conservation policies which require political compromise, thus, face a challenge in BiH’s illiberal consociation. Through policy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key organizations affected by the 2008 Law on Una National Park, this study finds that when policies are implemented at levels of expected cooperation, the resultant needs are to reconcile rifts of interpretation and coordinate competencies vertically among dissociative bureaucracies.  相似文献   

17.
过去十年来频繁发生的几次极端洪涝灾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洞庭湖地区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发展和社区生计之间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根据2000-2008年间所获取的1683份系统问卷调查数据,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洞庭湖区西畔山洲垸内的湿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管理等最佳实践及其社会经济效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退田还湖后,在西畔山洲垸开展的基于社区的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活动在恢复、保护湿地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社区经济收入和福利水平,同时又降低了社区应对粮食短缺、贫困、洪灾等方面的脆弱性,增强了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2)社区妇女、年长的农民以及低收入群体从这些实践活动中获益较大;(3)自2000年开展上述合理利用活动以来,参与这些活动的家庭收入持续增加,比没参加活动的家庭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也拥有了更多的财产,而即使在2001年这些由外部主导的替代生计活动停止资助以后,其仍然对社区内的收入提高具有显著的累积贡献作用;(4)区域内社会组织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社区基层组织从无到有,社区参与共管、自治能力以及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都得到了大幅提高,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已经形成。目前,越来越多的周边社区居民已经加入有机柑橘、有机蔬菜等有机农业生产活动或对加入表示出极大的兴趣;(5)生计水平提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地社区的自我驱动和积极参与、国家政策机遇、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PPP)的建立、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以及适应性管理方法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在对澜沧江中上游干流规划电站(苗尾水电站以上)开发影响区实地调查、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影响区内4个县16个乡镇范围内关键人文生态对象,利用ARCGIS和Googleearth软件分析技术,并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分析关键人文生态对象的重要性和地域分布特征,就其对水电开发的敏感度进行5级评估,得出主要结果:(1)关键人文生态对象包括6类: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特色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A级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康普乡和石登乡的敏感度最高,兔峨乡和功果桥镇次之,而巴迪乡、维登乡、攀天阁乡、中路乡、营盘镇和苗尾乡的敏感度最低。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景观旅游保护困局的反思(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对"文化景观"重新燃起兴趣需要从多维方式来解释。传统栖息地,人民和他们在特殊环境里的生活方式的价值改变过程是和与遗产地有关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引入密不可分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型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它强调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需要了解景观在时空上的动态性。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对标志性景观和传统社区的"动态保护"。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理解这一交互过程对规划和保护可持续遗产景观至关重要。遍及全世界的各试点项目和案例研究都引起了关于遗产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的至高无上作用的批判性反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能否受益于旅游产生的经济资源,需要基于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机会和预期,评估其战略政策和自上而下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获取1989—2019年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基础数据,从整体上探究国家级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演进,研究表明:① 中国民族文化交融化趋势明显,民族交融文化遗产份额持续上升;② 中国民族文化平等化趋势明显,国家级文化遗产已涵盖全部民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份额波动上升;③ 中国民族文化原真化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表明在各民族聚居区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得到充分体现;④ 中国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多元一体民族结构,受到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表现出十分稳定的基础性作用,经济表现出持续弱化的支持性作用,政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动力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