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藏铁路海拔4000m以上短空气间隙修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多功能人工气候室内完成的气压对短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特性影响的大量试验研究结果, 系统分析了气压对短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 提出了青藏铁路海拔4 000m以上的短空气间隙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
根据在多功能人工气候室内完成的气压对短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特性影响的大量试验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气压对短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青藏铁路海拔4000m以上的短空气间隙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承认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共有十四座。本文通过直接测量和制图调查,新发现三座八千米以上雪山,使得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达17座。新发现的三座雪山按海拔高度排序,第十五高峰——安娜普尔纳东峰(海拔8 013 m,28°35′42.51″N、83°49′17.63″E),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上。第十六高峰——中央峰(海拔8 011 m,35°48′44.05″N、76°33′56.80″E),位于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线上。第十七高峰——希夏邦马西北峰(海拔8 008 m,28°21′16.54″N、85°46′40.52″E),位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上。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发现海拔8000m以上的第15座高峰TheDiscoveryofthe15thPeakAbove8000m米德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730000)地球上有14座海拔8000m以上高峰是人们共知的,而最近在喀喇昆仑山脉又发现一座海拔超... 相似文献
5.
超深层(埋深>6000 m)是全球油气勘探的重大领域。当前,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已经突破8000 m超深层,但是盆地内8000 m超深层领域是否具备规模油气成藏条件、有利勘探区带分布在哪里等重大问题亟待破解。基于烃源岩、有利相带、储集层、圈闭类型、成藏组合等研究,对四川盆地8000 m超深层领域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得出以下认识:(1)四川盆地超深层领域主要发育于震旦系—中二叠统,且主要分布在环川中隆起带的川西坳陷、川北坳陷、川东褶皱带的深凹地区,其中川西北地区最具勘探潜力;(2)超深层烃源岩明显受凹陷或台内裂陷控制,主要发育陡山沱组、灯影组三段、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等四套烃源岩,为8000 m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震旦系—古生界主体发育(丘)滩孔隙型、岩溶孔洞型和白云岩孔隙型三类基本储层类型,三者相互叠加兼具裂缝改造形成多套规模储层,为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储集条件;(4)多套烃源岩和储层以走滑或逆冲断层相互沟通,主要发育下生上储、旁生侧储两种成藏组合,立体成藏特征明显;(5)岩性圈闭是震旦系—二叠系超深层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大型斜坡背景上发...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明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大多已消失殆尽,仅剩极少部分以土遗址的形式存在。经有关研究表明,明长城土遗址主要发育有包括片状剥离、冲沟、掏蚀、坍塌、裂隙、洞穴以及生物病害等6种典型类型。作为明长城的一种特殊建筑类型,烽火台主要具有传输信息的军事功能,其大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本文遴选分布于青海省湟中地区17座烽火台,对其病害发育进行现场勘查,并收集相关海拔资料,对烽火台病害发育与海拔进行拟合,旨在探究海拔对烽火台病害发育的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海拔对生物病害、片状剥离、洞穴以及掏蚀等4种典型病害影响存在一定影响,其中对片状剥离、洞穴以及掏蚀3种病害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为土遗址病害发育机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青海省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前人山西榆社盆地张村植物大化石和花粉组合资料,运用分布区叠加分析法,初步重建了山西张村上新世气候参数值和古海拔高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不同数据来源计算的张村古气候参数数值变化范围大多落在今天的暖温带到北亚热带区间;依据原地埋藏的植物大化石组合推出上新世时山西张村地区存在植被垂直分带,周围为山地地形,由此估测的古湖海拔高程范围在400~1 000 m,明显低于今天约1 043 m的海拔高度,表明在上新世之后位于黄土高原东缘的张村地区还有抬升;支持前人关于更新世以来晋东南地区的整体缓慢抬升的推测。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中新世山旺古海拔与古气候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距今 15 .5~ 17Ma的山旺中新世植物群中有 38科 74属为现存属 ,共存分析研究表明 ,它们的现代分布的共存区间为 2 9~ 32°N ,10 9~ 112°E ,海拔为 80 0~ 15 0 0m。依据共存分布区间的常年气候资料 ,获得山旺古气候参数定量数值 :年均温 7.9~ 15 .3℃ ;年较差 2 1.5~ 2 4 .4℃ ;最冷月均温 - 4 .4~3.9℃ ;最热月均温 2 0 .0~ 2 6 .2℃ ;推测中新世山旺地区为亚热带山地气候 ,山旺古湖的海拔为 80 0~ 15 0 0m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不同海拔低温原油降解菌群的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祁连山南麓中端野牛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下低温原油降解细菌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具有原油利用潜力的低温降解菌数量为0.3×105~1.4×105CFU ·g-1,随海拔的升高,菌群明显减少;同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4个门、7个属、25种细菌,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是优势属,并且位于海拔3597m处的菌株原油利用潜力均较高,而变形菌门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利用原油生长的潜力最高。 相似文献
10.
古海拔问题是当前古植物学与古环境研究领域中的难点之一,属于化石植物生物学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前沿性研究。定量研究古海拔的变化对阐述诸如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利用化石植物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拔的变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化石植物既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替的直接证据,又是研究古海拔变化的珍贵材料。本文简述了利用化石植物定量研究古海拔的3类主要方法,即最近亲缘种分析、共存因子分析和叶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侧重分析中国地区(如西藏南部南木林盆地)古海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实践展望了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00—2006年中国天山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中国境内天山山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6年的遥感积雪产品积雪分布时间序列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对积雪分布的年际变化趋势、积雪分布随海拔的变化趋势、积雪频率以及积雪雪线高度的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积雪经历从秋季开始累积到春季开始消融的过程,1—2月积雪面积达到最大,7—8月面积最小.冬季积雪所占比例最大,超过50%;2)2000—2006年积雪面积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较明显,春、秋和夏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积雪面积在海拔4000m呈上升趋势,≥4000m呈下降趋势.在海拔2000m积雪的上升趋势达到最高点;3)从积雪频率来看,存在5个高值区,覆盖频率高达70%左右.从空间分布来看,天山中段积雪最多,东段次之,西段最少.在海拔3000m以下积雪次数较少,海拔3000m以上积雪次数显著增加.月积雪次数随海拔的变化表现为:海拔4000m以上各月的积雪次数都很多,12月至翌年2月在各高程带的积雪次数都较大;10—11月和3—4月积雪以海拔2500m为界,之下次数较少,以上次数增加显著;5—9月的积雪次数在海拔3000m以下非常少,在海拔3000m以上次数逐渐增加;4)以覆盖率≥40%相对应的海拔作为各个月份的雪线高度,天山山区平均雪线海拔在2875m.夏季雪线海拔在4000m以上;冬季雪线海拔在1500m.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材料和各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申遗文本为依据,在将地质方面的内容分为13类地质类型(构造、火山、山脉、地层、化石、河湖三角洲、喀斯特、海岸、礁-海岛、冰川、冰期、干旱半干旱沙漠、陨石冲击)的前提下,把其中的27项山脉世界遗产分为了生物多样性、地形地貌、地貌多样性、文化与自然、天然美景5类。在研究世界山脉遗产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录中有关山脉部分的遗产进行了价值分析。根据当前申请遗产的状况,对我国的遗产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申报时应尽量填补某项空白,注意周边山脉的问题,慎重在申报独立的遗产或是作为扩展项目加入已有遗产之间选择。 相似文献
15.
16.
17.
积雪是冰冻圈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积雪研究对于气候变化、 水文循环等科学研究和农业灌溉、 减灾防灾等生产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AR)不仅具有穿云透雾, 全天候观测地表的能力, 而且可穿透地表覆盖一定深度获取地表覆盖物内部特征信息.近年来SAR技术在冰冻圈科学研究中已广泛应用. 综述了SAR积雪监测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对当前主要的SAR积雪遥感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 着重介绍了当前主要的SAR和SAR干涉测量技术(InSAR)积雪面积制图方法、 雪水当量(SWE)反演算法、 积雪密度和雪深提取方法, 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区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分布考察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高山多年冻土的分布及土壤季节冻融过程对地表水文过程、 生态系统、 碳循环及寒区工程建设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黑河上游地处祁连山中东部, 属于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 研究黑河流域多年冻土分布对于系统理解该区域的生态-水文过程、 气候与环境变化以及水资源评价、 工程建设等非常重要. 2011年6-8月对黑河干流源头西支开展了多年冻土调查, 沿二尕公路(S204)在热水大坂垭口至石棉矿岔口之间区域, 完成测温孔7眼, 并布设测温管进行地温监测. 根据勘察、 钻探及测温资料, 确定了黑河源头地区山地多年冻土下界为海拔3 650~3 700 m之间. 受高度地带性的控制, 随着海拔的降低, 活动层厚度由在海拔4 132 m时的1.6 m增加至在多年冻土下界处的约4.0 m, 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也相应的由-1.7℃增加到0.0℃左右, 而多年冻土厚度由100 m以上减小到多年冻土下界处的0.0 m. 同时, 坡度和坡向、 岩性、 含水(冰)量、 地下水、 河水等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温度和厚度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土壤水热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壤水热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影响较大,为了研究流域空间上的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规律,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布设90个土壤水热监测探头,对已取得的100多万个数据采取相关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研究土壤水热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海拔增大,土壤水分呈波动性增大趋势,增大率约为2.35%·(100m)-1,土壤温度呈波动性降低趋势,降低率约为0.74℃·(100m)-1.半阴坡土壤水分比半阳坡高1.2倍、比阳坡高1.7倍,半阳坡土壤水分比阳坡高1.4倍.半阴坡土壤温度比半阳坡低1.6倍、比阳坡低2.2倍,半阳坡土壤温度比阳坡低1.3倍.土壤水分与其深度呈二次函数的抛物线变化关系,土壤温度与其深度呈线性函数关系,深度每增加10 cm,其温度降低约0.536℃.亚高山灌丛林比乔木林土壤水分高1.5倍、比草地高1.7倍,乔林比草地土壤水分高1.2倍.亚高山灌丛林比乔木林土壤温度低1.6倍、比草地低2.3倍,乔木林土壤温度比草地低1.4倍.高海拔半阴坡灌丛林土壤温度变化最剧烈,低海拔阳坡草地土壤变化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