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野外露头剖面和检188井区160多口井的岩石学特征、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沉积相标志的研究,结合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认为该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属于湿润型辫状河沉积,发育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河道亚相又分为主水道、支水道和心滩3个微相,洪泛平原分为河漫滩、河漫沼泽和溢岸3个微相。测井曲线主要有箱形、钟形、漏斗形、指形和微齿形5种类型。在微相分析基础上编制了八道湾组12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建立了沉积相模式,指出河道呈东南向展布,认为由前陆湖盆边界区的造山运动导致的沉积区基准面变化和潮湿温暖的气候是影响研究区湿润型辫状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3.
新疆尼勒克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伊宁盆地早侏罗世为一内陆坳陷盆地 ,沉积了一套冲积—湖泊环境下的碎屑岩沉积体 ,其中三工河期盆地周缘广泛发育辫状河进积到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三层结构清楚 ,由下而上出现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呈明显的进积层序。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 ,可见到九种特征各异的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砂坝 ,单一砂坝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 ,透镜体最大厚度在 0 .5~ 3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巨厚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 相似文献
4.
新疆尼勒克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伊宁盆地早侏罗世为一内陆坳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冲积-湖泊环境下的碎屑岩沉积体,其中三工河期盆地周缘广泛发育辫状河进积到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三层结构清楚,由下而上出现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显的进积层序。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可见到九种特征各异的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砂坝,单一砂坝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在 0.5~ 3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巨厚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盆地地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油气在运聚过程中会形成“地质色层效应”,其物理、化学指标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可用来追踪油气的运移方向。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及周缘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进行油源对比,在明确油气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水、原油物性及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对八道湾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生物标志化合物、饱和烃碳同位素、饱和烃含量及红外光谱比示踪参数进行类比分析,明确各参数的准确性及适用条件。结果表明,白家海凸起西区的原油(Ⅰ类原油)主要由东道海子凹陷的二叠系烃源岩生成,主要的输导体系是东道海子断裂的垂向输导作用;东区及南部的阜康斜坡地区原油(Ⅱ类原油)主要由阜康凹陷的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成,输导体系以白家海凸起斜坡的砂体输导作用为主。各种示踪参数中,以断层为主的输导层,原油黏度、密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示踪效果较好;以砂体为主的输导体系中,生物标志化合物、饱和烃碳同位素、原油黏度、原油密度及饱和烃含量均可以较好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同时,地层水可以很好地指示断层的封闭性及地下砂体的连通性,而红外光谱比无论是在砂体还是断层输导体系中,其示踪效果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7.
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准噶尔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认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席状砂和河口坝等微相类型。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除一些层位的辫状河道沉积物颗粒较粗外,主体沉积物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为砂质辫状河三角洲。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划分原理,将三工河组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又可划分为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上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不完整。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的模式,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剖面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例,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层序划分与河流成因岩相类型确定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对头屯河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转换进行成因分析与特征总结,明确了辫-曲转换的控制因素,再现了辫-曲转换的沉积背景。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物源供给、地形坡度及古气候4个方面控制着头屯河组辫-曲转换的过程。随着基准面的逐渐升高,物源供给的减弱,地形坡度的减缓,古气候环境炎热干旱,头屯河组逐渐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转换。最终由头屯河组野外露头垂向序列,建立了辫-曲转换的局部沉积构型模式和区域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及油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特征,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为“一个半”层序,包括5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研究区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类型和10种沉积微相类型。J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J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发育的有利储集砂体是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八道湾组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SQ1低位体系域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的相关理论,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剖面八道湾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均比较发育。运用层序地层学中基准面变化的原理,将八道湾组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以及若干短期旋回。总结了露头区八道湾组A/S比值与地层叠加样式之间的响应关系:低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连通性好的厚层叠加砂体,沉积微相类型较单一;中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单层厚度较薄的、似毯状的、垂向上紧凑叠加的多层状砂体;高A/S比值条件下,泥岩更为发育,而砂体多呈孤立状,呈现厚层泥与薄层砂的沉积特点。通过详细解剖露头剖面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最终建立了该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扇三角洲油气储层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东部滴水泉油田侏罗系八道湾组依据岩性在纵向上表现为"粗—细—粗"的变化,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三段,识别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3种沉积相以及5种沉积亚相,主要发育2套大的储盖组合,辫状河道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J1b1段和J1b3段中下部,区域性的泥岩盖层主要发育于J1b2段和J1b3段上部。不整合面、断裂和骨架砂体构成输导体系。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J1b1段辫状河道亚相中,且位于克拉美丽山前古斜坡带与古沟谷相交处。造成这种油气聚集差异主要包括不整合面和沟谷型古地貌两方面原因,识别出7个古沟谷,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1b1段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佳木河组沉积-岩相特征及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9,19(2):38-4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下二叠统佳木河组是一个油气聚集非常丰富的地区,其沉积岩相十分复杂。佳木河组下亚组为火山火山碎屑岩体系,中、上亚组是由正常碎屑岩体系和火山火山碎屑岩体系构成的复合体系。从下到上随着火山岩的大量喷发堆积及构造活动,环中拐地区不断凸起,沉积岩相不断向东迁移,油气的聚集也随之东移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从煤层厚度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平面展布特征入手,并在分析煤层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演化和湖平面变化对陆相盆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Ⅰ(八道湾组的主体)聚煤作用的影响。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湾等沉积环境的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常能保持有利于泥炭沉积的平衡关系,从而成为富煤环境。实质上,沉积环境是聚煤作用控制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则是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在本研究区,主要体现为湖平面变化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勘探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二叠系风城组具巨大勘探潜力,该组储层以云质类岩石为主。为查明该区风城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该区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主要发育云质岩类岩石,含少量砂岩类、泥岩类。通过沉积相研究,结合研究区的构造背景、气候特征和沉积环境,认为研究区物源主要有两个:西部F26井以西物源、北部FC011井以北物源。风城组沉积期,研究区主要发育半深湖亚相沉积,在靠近物源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物及席状砂沉积物。沉积体系研究表明,该区风城组云质岩类岩石主要形成于半封闭咸水湖湾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对储层物性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并据此建立了研究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相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远源、细粒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演化--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八道湾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央坳陷莫索湾地区八道湾组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湿润,地形相对平缓,物源供给充足,湖岸线变化相对频繁,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有利条件;由于距离物源区较远,沉积砂体以细砂岩、中-细砂岩为主,粒度相对较细,垂向上形成多期正旋回沉积序列。三角洲前缘分布广、延伸长、面积大,平面主要呈朵状,由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切割、叠置形成的复合砂体构成;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厚度较大,数量众多,垂向相互叠置,横向互相切割,连通性较好,单砂体具有不同叠置方式,构成了主要油气储集砂体,泥岩隔层较薄,河口坝砂体不发育;总体上,形成了该区远源型、分布广、粒度较细的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时期,来源于两个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形态和范围发生变化,最终形成由宽阔的复合河道砂体为主构成的浅水三角洲。 相似文献
17.
针对前人提出准噶尔盆地腹部石西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的观点,笔者根据碎屑岩的结构、沉积构造及砂体的空间展布等特征,认为八道湾组三段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牵引流沉积的产物,其沉积环境应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研究区八道湾组三段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和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漫沼泽,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并分析了其展布特征与演化过程,推测该区八道湾组三段沉积早期湖平面下降,研究区内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中期湖平面继续下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晚期湖平面上升,沉积物有所变细。西北部哈拉阿拉特山—德仑山及扎伊尔山物源体系是其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8.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是该盆地重要的煤炭资源产出的层位。该时期内不仅煤层发育,泥/页岩、碳质泥岩以及暗色泥岩等有利于页岩气生成的岩性也大面积发育。八道湾组泥页岩发育,最大厚度达到200m,泥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值达到了1.85%,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已经达到了大量生气的阶段,岩石的石英含量较高,有利于后期开发的实施。按照各项条件的约束,圈定托克逊、吐鲁番、七泉湖一带为煤系页岩气远景区。为本区内页岩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克下组沉积相类型与特征,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粒度等资料,采用岩石学特征分析、岩心特征观察、岩相划分与垂向序列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克下组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克下组以砾岩、粗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成熟度低,粒度范围大;识别出8种典型岩相,3类岩相组合;确定克下组为辫状河沉积,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漫溢、泛滥平原4种沉积微相;最后,建立了该区克下组受洪流控制的近源间歇性强水动力辫状河沉积模式,为红山嘴地区克下组油气储层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各岩性段精细井震标定与构造解释,厘定出各岩性段在车排子地区的尖灭线位置和尖灭线类型,分析古地貌差异程度对尖灭线形成的控制作用。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研究八道湾组各段沉积古地貌特征,分析断裂对古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分析古地貌演化和被改造后的特征,开展地震属性、储集层地震反演和沉积相分析,重点分析古地貌对沉积和岩性的控制作用,再现了该地区沉积相及储集层段岩性分布特征。车排子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古地貌起伏明显,呈坡—隆—凹组合特征,斜坡的陡缓程度对沉积相的类型和岩性及其沉积物的粗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八道湾组不同沉积时期低隆起的形态和隆起幅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且隆起幅度越高其聚砂特点越明显,沟谷既是输砂通道,也是聚砂的重要场所,现今砂体的分布与沟谷展布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