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火箭增雨作业中雷达和3S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提高作业的科学性,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和3S技术指挥火箭车适时科学流动作业,在分析当地天气特点、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充分运用现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多普勒雷达指挥作业对不同类型云进行催化时目标云的选择、催化潜力判断、时机把握、催化部位的确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雷达监测、判别指标、作业参数生成和效果反馈分析等内容的新一代火箭增雨作业技术方法,并运用3S技术对作业车辆实时定位跟踪,适时调整,科学指挥火箭车流动作业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2.
金凤岭  张云峰  翟国辉  安英玉 《气象》2007,33(6):112-117
从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际出发,利用现有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遥感等探测手段,依托先进的通讯设备和网络技术,对黑龙江省冰雹的发生、发展、演变、冰雹路径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研究,研制了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实现冰雹天气预警、空域电话录音、指挥高炮科学作业、作业数据存储和作业情况宏观调控等多项功能,提高了高炮防雹作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德力格尔 《气象》1997,23(2):32-35
应用气象常规资料和卫星云图、雷达等多种现代观测技术建立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微机决策系统。在作业的有利天气系统,云系条件,作业时机,作业高度选择等方面对各种要素进行优化处理,实现了作业指挥定量化,客观化。该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建立的思路,结构,及各子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火箭人工增雨和防雹雷达指挥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箭人工增雨和防雹雷达指挥系统充分利用我省天气雷达监测网技术优势,根据雷达回波信息和GPS的精确定位能力,采用可视化编程软件,为作业人员编制了一套操作简便、可视化、交互式的决策指挥操作平台,为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客观、快捷的依据,并直接对作业进行指挥,实现了作业指挥的科学自动化,从而改善我们的作业效果,提高人民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的科技水平和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内蒙古中部人工增雨基地1996—2001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基本资料,对增雨作业各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基本规律和演变特征,为飞机人工增雨业务管理、作业决策和作业实施提供了最基本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人工防雹作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防雹作业中冰雹云的预报、识别的几种方法,并对冰雹云的作业部位、作业时机、催化剂量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晓峰 《贵州气象》2001,25(1):39-41
从实际作业中分析了制约和影响有效作业的因素,提出对防雹减灾作用的认识,探讨改进空域时间的有效办法,改变传统的作业指挥方式,提高防雹的有效作业和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燕  叶建元  王斌  张霞 《湖北气象》2003,22(3):30-31
指出了湖北省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的流程和功能,说明了人工增雨作业资料的处理方法,着重介绍了作业等级计算方法及划分标准。同时,利用2001年7-8月飞机及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试验资料,对其作业等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夏季对流云火箭增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着重讨论了利用具有射程远,播撒高度高,催化剂量大,成核率高等优点的增雨火箭,对对流云进行催化时目标云的选择、催化潜力判断、催化时机把握、催化部位的确定以及运用雷达来指挥作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地地形气候特点、对流云雷达回波特征、作业工具特点等资料,并通过模式对催化剂量(火箭用弹量)进行模拟计算,以及充分考虑现有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水平、装备设施和通讯条件等,提出了包括客观作业指标、监测预警流程、作业参数生成、指挥通讯方式和效果观测收集等内容的火箭增雨作业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方案中较系统地总结了本省人工防雹作业及指挥中涉及到的天气气候特征、作业指挥方法、监测指标以及作业实施方案,对本省人工防雹作业及指挥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游雪江 《四川气象》2004,24(3):51-53,50
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高炮进行安全检查与故障分析排除工作,使高炮随时处于良好的作战状态,是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和顺利开展的重要而有效措施。本文简述了行军和作业前后对高炮的安全检查,高炮的各种故障分析、处理及排除。  相似文献   

12.
雷达识别雹云指标和防雹作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711数字化雷达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得到雷达识别雹云的各项参数指标,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防雹作业方法,根据这些参数指标自动识别冰雹云,利用雹云观测资料估算雹云所在位置及雹源含水量,从而得出应该作业的炮点和炮点作业时的仰角。方位角、用弹量,并研制了防雹作业实时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3.
根据作业云块的雷达回波资料及作业云块和非作业云块雷达回波的对比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火箭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使用WR-1B型火箭进行防雹,只要作业时机、部位准确、及时,作业剂量适宜,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人工增雨机制和“播云温度窗”概念,分析了红河地区增雨作业可播撒区高度的年变化值,对现行增雨作业火箭和云体可播区高度进行分析,得出:人工增雨不仅仅是对云体发射几枚增雨火箭弹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而是要根据作业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云体可播区高度和选择适合的增雨火箭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现代天气预测方法和大气探测手段,实施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5.
局地冰雹防御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年5月22日一次局地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对防雹作业前后的回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作业后强回波面积明显减小、高度明显降低。说明人工防雹作业能够有效地遏制雹云发展,减轻或防止冰雹灾害。  相似文献   

16.
广西人工影响天气火箭、高炮实时作业指挥系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瑞波 《广西气象》2005,26(4):38-39
利用广西数字化天气雷达的平显回波(CAPPI),结合作业炮点的地理信息,依托气象预警系统计算机网络,建立了集作业指挥、作业信息处理及其数据库管理为一体的人影实时作业指挥平台。该系统能有效避免人影作业盲目性,提高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两次飞机增雨作业效果的非参数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省飞机增雨作业区域的不确定性,采用移动的“影响区”和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对比区”的划分方法,对1989年9月25日和9月26日两次飞机增雨作业,用W-M-W法的u检验、符号检验和Wilcoxon带符号的秩和检验三种方法[1]对作业的增雨效果进行了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开始后3小时“影响区”与“对比区”雨量有显著性差异,人工催化使影响区雨量较对比区明显增大;而作业开始后3小时影响区雨量与同区域作业前3小时雨量无显著差异或比作业前减小,这可能是由于作业时段处于系统后部,降水系统和云层已开始减弱,人工增雨率被自然降水的时间变率覆盖所致。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3年9月17日在延安机载PMS探测作业中观测到的资料,对催化作业区域及可能采集到相应作业信息的下风方影响区域的探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雷达、地面雨量进行了增雨效果检验。研究表明:催化作业下风云影响区的F-100,2DC和2DP的粒子浓度比背景值均有所增加;雷达回波增强,地面雨量增加,飞机增雨作业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FY-4A卫星对2019年5月四川盆地实施的一次人工增雨减轻空气污染作业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增雨可播性,判别增雨潜力区和作业高度,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可靠的依据,然后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气象台站、空气质量指数、颗粒物污染物浓度等多种数据资料分析人工增雨作业前后作业云体宏观情况和空气质量、雨量的变化,对其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月12日四川盆地西部有云系发展,作业前6小时作业区附近主要为积层混合云,存在大量过冷水,红色对流泡云顶温度约为-30℃,粒子有效半径为15~40μm,作业前0~3小时作业区位于深厚对流降水云边缘,云顶温度约为-40℃,粒子有效半径为7~40μm,作业区南部有大片积层混合云,提供大量过冷水;(2)作业区内,高低空配合的环流场形成了较有利的降水形势,作业云体过冷水丰沛,增雨潜力较好,符合人工播撒催化剂条件,适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经过人工增雨作业后,作业区雨量峰值降雨时间延长,总体雨量增加,作业区的AQI从82降到29,PM10从94μg/m3下降到28μg/m3,PM2.5从49μg/m3降到17μg/m3,而3个对比区没有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空气质量指数持续超标数小时。   相似文献   

20.
从回波的演变趋势,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利用计算机模拟未来一定时间间隔内回波的益和范围,然后根据炮点的地理位置判断回波是否进入高炮射程内,可以实现作业预警的目的,本文要探讨的作业预警模式,对建立作业指挥预警系统有现实意义,符合防雹作业指挥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