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20年海原地区发生的一次8.5级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据野外调查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了海原地震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影响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基本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陈永明  石玉成 《地震研究》2006,29(3):276-280
针对西北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灾害严重的现象,对1654年天水南8.0级、1718年通渭7.5级、1920年海原8.5级和1927年古浪8.0级地震诱发的147个典型黄土地震滑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黄土地震滑坡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为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郑芳  邓津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173-1178
1920年8.5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黄土滑坡,对研究黄土地区的滑坡灾害、土层地脉动特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分析发现海原地震现场表层黄土为架空孔隙弱胶结微观结构,且该黄土是以粉粒为主的低黏性粉土,有震陷和地震滑坡的高风险。基于地脉动测试得到滑坡场地15个地脉动数据,采用傅里叶变换法对苏堡村滑坡土层的脉动特征进行分析,获得地脉动频谱特征曲线。研究表明场地卓越周期建议值为0.126 s,将其划分为坚硬场地,可为该滑坡场地类别划分作为参考,同时发现滑坡体与未滑体的地脉动特征有较大差异,可为海原地震滑坡的脉动特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震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滑坡的滑距与重力滑坡的滑距有着显著的不同,科学预测地震发生时黄土地区滑坡的滑动距离是合理评估黄土地区滑坡风险和减轻滑坡灾害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400组野外调查数据,通过引入BP神经网络算法,论证了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黄土地震滑坡滑距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建立了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67组数据进行了验证。BP神经网络算法和传统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非线性回归结果的对比显示,BP神经网络的预测更接近真实情况,具有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可以用于黄土地震滑坡滑距的预测,并为圈定较为可靠的致灾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震动作为引起地震灾害的原动力,常常通过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形式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20年海原8½级地震,在震中距80 km远的西吉—静宁交界的黄土丘陵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分析海原地震高烈度区滑坡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调查和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典型滑坡密集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地震反应特征。研究表明起伏地形和黄土厚度不均等因素造成丘陵山体两侧地震反应的差异,从而导致地震滑坡在斜坡土体较厚的一侧成群连片发育。海原地震造成的滑坡密集区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土层结构等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地震动随局部场地条件变化非常迅速,地层场地效应和地形场地效应联合作用加剧了斜坡地表的地震动放大作用,增加了触发地震滑坡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卢育霞   《地震工程学报》2007,29(1):79-83
宁夏西吉县滥泥河流域在1920年海原8.5级大震时形成大量黄土滑坡及堰塞湖。本文阐述了西吉县境地震滑坡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当地人民对滑坡地貌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地震滑坡地貌所产生的环境灾害隐患,并针对该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滑坡地貌的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土随机振动强度参数在地震滑坡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滑坡往往是黄土地区最突出而且最严重的灾害类型。为了寻求黄土地区震害预测方法,作者选择了位于1920年海原大震10度区内的回回川滑坡进行具体研究。分析中运用了输入随机地震动时程的不规则波动三轴仪强度试验所得的参数。在稳定性分析中采用了求解临界地震系数的方法,反演得出回回川滑坡形成前原始斜坡坡角为5°—15°的安全系数为3.3,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斜坡。而在地震力作用下,在具有相当于地震烈度8度强或9度弱的地震动加速度时就产生滑动。反演结果与实际较吻合,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分析滑坡形成规律和对黄土斜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切合实际且较为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甘肃中部及邻区水系分形研究结果与滑坡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谨敞  邵顺妹 《地震研究》1994,17(4):383-388
本文用分形几何学理论对甘肃中部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水系分析,发现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研究区内发生滑坡灾害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水系的分维值与滑坡的分布数量非常吻合。由此可见,水系分形研究对区域性滑坡灾害的危险度判定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总结了中国云南、川西地区1970年以来M≥6.7级强震的滑坡资料,归纳了该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把地震滑坡按其运动方式而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这四种类型有利于对地震滑坡灾害的评估。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滑坡体的体积小于50000m ̄3,滑坡体的厚度以0.5-5m为主,因而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以浅层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均发生于第四系堆积层中,其中又以残积层中最为发育;这些滑坡主要沿四种结构软弱面发生;边坡的坡度对滑坡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为30°-50°的斜坡上,其中最有利的坡度为35一40;地震滑坡的分布面积则主要取决于震级的大小,虽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随震级的加大,地震滑坡的最大震中距和最大分布面积大致是增加的。一般来说,产生新的滑坡所需的最小地震烈度为7度,而诱发老滑坡所需的最小烈度则为6度,二者相差约1度左右。此外,滑坡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震断层的控制,其分布主方向和地震断层的方向大致相同。最后,本文在归纳了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滑坡灾害评价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震与滑坡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中强地震诱发滑坡或产生次生灾害的实例的研究,认为,地震作用是诱发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加强中强地震史料的发掘和研究,进行地震诱发滑坡、古滑坡或古地震的考察,是历史地震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地震滑坡是最常见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之一,不仅带来环境恶化,通常还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备受关注。为了解地震滑坡研究发展趋势,凝练地震滑坡定量评估科学问题,文章对区域地震滑坡定量评估起源、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50多年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研究面临着新的社会需求。(2)地震滑坡是地震动力、地质特征和地貌条件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地震滑坡现象只有考虑成因机理与动力过程方可解释,地震滑坡成因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强震条件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3)地震滑坡发育特征、成因机理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推动了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研究。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包括地震滑坡危险性定量评估、地震滑坡易损性定量评估、地震滑坡危害性定量评估等内容。(4)在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形成的系统性和时空分布规律性、改进和完善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开拓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防治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下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唐川  朱静  张翔瑞 《地震研究》2001,24(1):73-81
为了满足对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的不断增长的迫切要求,灾害评价成为帮助决策过程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即使地震滑坡危险性各组份的评价很困难,但地理信息可辅助提出这种灾害制图的有关方法。描述了用于地理信息系统识别和定量计算不同地震滑坡危险区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地震烈度、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和现存滑坡密度共4个因子参与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分析。在ARC/INFO DRID支持下,进行叠合分析,由此编制了云南省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图。由地貌学家提出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为规划和工程师提供了对区域规划和建筑工程有价值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灾害链角度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增建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394-1395,1481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大震。在该年前期,冀、鲁、豫、晋、陕五省大旱。与大旱有关的副高,其边缘引张环作用于旱区西边,对海原大震有中短期促发作用。临震前有西伯利亚寒潮传出的脉动触发了该大震,待寒潮大风来到震区时已在震后一天。这对灾民也是一种附加灾害。  相似文献   

14.
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危险区初步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崩塌滑坡是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以往国内外中强地震中均有发生,地震崩塌滑坡给社会经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伤。表1列出了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几次重大地震崩塌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滑移特征及滑移距离,对石碑塬液化滑移区进行钻孔勘探、取样以及探槽开挖。分别对钻孔及所取试样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出石碑塬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情况、震时液化土体层位以及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砂质黄土层的液化情况。综合分析钻孔勘探、颗粒分析、动三轴试验结果,揭示出海原地震中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砂质黄土层液化后在自重应力以及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托浮"第一古土壤层以及上部"粉尘化"的非饱和黄土层沿缓斜坡运动,并利用液化滑移地层滑距公式对滑移距离进行估算,得到结果为223.35 m,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是海原大地震过去的第100年。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Bicomb和Excel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海原地震研究队伍及成果产出的发展特点和现状予以统计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于海原地震一直有所关注,但发文总量不多;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地震工程学报》;资助文献数量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主要产出机构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海原地震研究的主要研究热点和方向包括古地震研究、黄土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特征、震源机制解、活动断裂带特征、灾后重建与赈灾考等。  相似文献   

17.
选取四川"4·20"芦山地震震区发生的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区域地质特色的无人机影像地震滑坡样本库;然后引入迁移学习机制完成了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震滑坡信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滑坡提取总体精度达87.2%,能满足地震滑破灾害环境宏观调查,滑坡灾害体监测等应急需求。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触发了极为严重的滑坡灾害,北川县是本次地震受地震滑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的王家岩、唐家山滑坡分别是本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多和危险性最高的滑坡.本文利用在龙门山地区获得多组主震数据资料对震时北川县城的震动情况及滑坡破坏情况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在收集、整理山西省历史地震黄土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黄土灾害的类型,总结了山西省历史地震所引起的崩塌、砂土液化、震陷和地裂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历史地震引起的黄土灾害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并对未来可能引起滑坡、崩塌、地裂和砂土液化等黄土灾害的地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地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活动及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原断层实际是深度不超过10km的铲状逆掩推覆断层,而海原大震的震源深度为15-20km,因此,海原断层与该次大震的发生无关。海原大地震的发生既与延至软流层顶部的近NS向和近EW向的构造有关,也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有关。海原断层上的各种地震形变为地震诱发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