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专家发言及提供大会交流的部分论文摘要,从沉积环境,海相沉积,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古地理和盆地分析四个方面,窥视自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以后沉积地质学的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2.
1 概述 2008年8月6~14日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比较行星学与撞击构造是相比过去国际地质大会发展较为迅猛的领域,受到了更多国家的关注,研讨的深度和广度也有非常大的变化.笔者未参加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所以无从比较其具体变化,仅从会议报告内容而言,均是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知.比较行星学与撞击构造领域共分五个专题讨论会,分别是:比较行星学进展、火星和金星的地质学、从气体和尘埃到星球、月球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撞击构造等.大会共有论文63篇,宣讲了38篇,展讲了25篇,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的关注,是大会最为鲜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本刊1984年第4期,1985年第1—2期陆续报导了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盛况,我国出席大会的部分代表笔谈从大会看到的有关学科的发展动向和他们认为国内应该注意的问题。最近我们又收到热心的读者推荐的我国部分专家向大会提交的学术论文摘要;由于我们并未看到我国提交大会的全部论文汇编,现在将收到的部分摘要与部分译文摘要发表如下,以供参考,并以此结束关于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的报道。借此机会向关心本刊的作者和读者致谢!  相似文献   

4.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自2010年7月换届以来,已经两年多时间了,在会员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协会从行业的实际和需求出发,着眼于提升行业影响力和促进行业创新发展,2011年举办了全国工程设计科技创新大会及展览会和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创新大会;2012年上半年,协会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承接了京交会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板块的组展及国际工程服务发展大会的举办  相似文献   

5.
赵凡 《辽宁地质》2010,(11):12-13
没有闭幕式,也没有宣言和讲话,11月18日中午,2010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最朴素和沉静的方式结束了。 参加完两天半的大会,倘佯在矿业信息的海洋,人们在忙碌完展区的咨询交易和倾听论坛的话题讨论后,渐次从享受火爆热闹的场面,进入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韦玉芳 《辽宁地质》2011,(11):20-21
11月6日的天津,秋高气爽。一大早,大大小小的车辆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快速驶向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广场。虽然这已经是中国政府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但是从参加的人数和展台规模看,此次大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记者在会议的第一天走访了展览会,发现许多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一、28届地质大会论文要点本次大会宣读的论文达2000余篇,内容除去像以往各届继续从不同方面和角度用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地球的演化历史外,并讨论了自然资源的形成,如何利用的重要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等问题,在大会的半天学术报告中有:“第三世界矿物资源的发展”;“20和21世纪能源”;“自然资源有关的地下污染和地壳沉降”;以及有关土壤和海洋的问题。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8.
记者近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承担的《国外重要矿产勘查进展与找矿案例研究》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其报告《2011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与展望——从2011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谈起》通过对此次国际矿业大会成果的总结,结合形势的最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4,21(4):F003-F003
2004年8月20日~28日,第三十二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城佛罗伦萨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看全球地质复兴——地质学、自然灾害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1 从第十九届国际矿物学大会看当前矿物学发展现状 1.1 概况 2006年7月23~28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第19届国际矿物学大会是当代矿物学成就和水平的最全面的展示.共50个国家的975人参加了会议,提交的论文达874篇,我国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及港台许多学者都参加了会议.会议涉及到的领域的宽广,研究程度的深入都明显地超过了历届大会.  相似文献   

11.
工程地质: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十年,工程地质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难题,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研究,极大减少了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十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奠基超级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学科发展”。但是应当注意到,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吸收相邻学科特别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加强工程地质人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第十二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IAEG XII)于当地时间2014年9月15~19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此次大会也是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成立50周年的纪念大会。本次大会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工程地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动态变化响应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动态和前沿,本文对本次大会的8个主题进行了综合介绍,主要包括:(1)气候变化与工程地质; (2)滑坡过程; (3)流域、水库淤积与水资源; (4)海洋与海岸带过程; (5)城市地质、可持续规划与景观开发; (6)大型工程项目应用地质; (7)工程地质教育、社会责任与公众认识和(8)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3.
Langer, M., 1993.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fo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Openings. In: M. Langer, K. Hoshino and K. Aoki (Editors), Engineering Geology in the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Eng. Geol., 35: 143–147.  相似文献   

14.
3-D Geological Modeling–Concept, Methods and Key Techniqu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D geological modeling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etroleum Geology, Mining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The complexity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quires different modeling method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concept of geological modeling;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rehole-based modeling, cross-section based modeling and multi-source interactive modeling; analyses key techniques in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highlights the main difficulties and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0月18~20日,第二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9)在中国大连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架构下由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C34)主办,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全球性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地质"为主题,针对海洋土工程性质、海洋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护、海洋工程地质原位勘测、监测与试验模拟、海洋资源开发水动力环境与作用、海床沉积物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洋工程结构基础、海流-结构-海床相互作用等7个专题设置了10个特邀报告、21个主题报告及71个学术报告。作为国内外海洋工程地质研究者交流、分享、合作、创新的平台,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二度在我国召开,是对我国海洋工程地质学科快速发展的肯定,同时也对我国海洋工程地质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贾德旺  冯亚伟  卜华 《地下水》2018,(6):12-16,185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北方大省,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地下水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表现为水质型缺水和水源型缺水两方面。本文以山东省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全省富水地段及已建水源地逐一进行水质评价及开采潜力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优质水占49.53%,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鲁东低山丘陵区,新圈定的优质地下水富水地段及有开采潜力水源地共计88处,优质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84.095×10~4m^3/d,可满足一千余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应急情况下富水地段(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434.299×10~4m^3/d,应急开采潜力为279.295×10~4m^3/d,可解决两千余万人生活用水困难。  相似文献   

17.
唐朝生 《工程地质学报》2016,24(5):1037-1040
2016年5月6~7日,第5次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围绕某一具体主题的学术会议,共有355位青年工作者参会。会议结合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特色,以“土体工程地质特性与结构”为主题,举行了20场特邀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深度与广度兼备。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工程地质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开展讨论和深入交流的一次盛会,对推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与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学术纽带、锻炼青年学者的沟通组织能力、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范宣梅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5):1389-1394
2017年7月21~23日,第6次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二次围绕某一具体主题的学术会议,共有来自全国68家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工程单位的185位青年工作者参会。会议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学科的研究特色,以“复杂条件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评价”为主题,举行了13场特邀专题报告、10场学术报告、3场圆桌讨论和1天的地震灾区野外考察,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与广度兼备。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工程地质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开展讨论和深入交流的一次盛会,对推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地面沉降综合防控角度出发,借鉴国内外地面沉降综合防控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控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北京市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的重大意义、原则以及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地面沉降发育特点,给出了综合防控体系的具体范围。最后,从制定性措施(管长远)、管理性措施(管近期)和技术性措施(管创新)等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防控工作部署,共同形成了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该体系以期为地面沉降差异性防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缓解地面沉降快速发展的态势,为首都北京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矩形巷道在不同开挖卸荷速率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和声发射特性,使用水泥砂浆矩形巷道围岩试件进行快、慢速开挖卸荷试验,得到顶板、隅角、帮部围岩的应变特征和声发射(AE)撞击计数、能量、频谱的演化特点。试验结果表明:(1)快速卸荷,应变释放率高,卸荷后变形不稳定;而慢速卸荷,围岩应力充分调整,有利于应变的充分释放,卸荷后变形相对稳定。(2)矩形巷道的快、慢速卸荷,均以顶板和帮部围岩的径向受拉、隅角围岩的切向受压变形为主;随围岩深度增加,卸荷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弱。(3)两种卸荷速率的AE撞击计数和能量演化特征与应变特性形成良好对应,揭示了围岩内部裂隙与损伤随开挖卸荷的发展过程;峰值频率区段变宽和高幅值信号的峰值频率在某一频段增多的现象可看作围岩发生主破裂的前兆信息。(4)快速卸荷,顶板和帮部周边产生大块剥落现象;而慢速卸荷,顶板和帮部周边每隔一段距离产生垂直于隅角的贯通裂缝,碎胀现象明显但未脱落;两者的隅角围岩破坏程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