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藻糖苷是红藻中主要的光合作用同化产物。近年来发现,红藻中红藻糖苷的生理作用与蔗糖在高等植物中的作用类似,它们不仅是红藻中主要的小分子糖类物质,还在调控红藻中的渗透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藻糖苷在细胞中的合成和代谢受到各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和结构也受到环境因素和来源地及红藻种类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红藻中红藻糖苷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对红藻糖苷的构型、生物合成、代谢、影响因素及生理作用等进行了阐述,从而为全面认识红藻糖苷在红藻中的生理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几种红藻和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出几种海产红藻和一种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并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光谱学性质。这些藻类是3种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橡叶藻(Phycodrys sp.)和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从上述藻类中分离到几种不同的藻胆蛋白。经SDS-PAGE及光谱测定,发现条斑紫菜中的藻红蛋白不同于其它两种红藻。而橡叶藻中存在的两条藻红蛋白也有差异,条斑紫菜和钝顶螺旋藻中的两种别藻蓝蛋白之间也有区别。叶绿素分析表明,钝顶螺旋藻中叶绿素a的含量高于红藻中叶绿素a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红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统计,1993年大型海藻产值约3.7×10~9美元,其中紫菜(Porphyra)就有1.8×10~9美元,接近一半,江篱、石花菜等经济红藻也占有相当大的产值比例。栽培种最初都来源于野生种群,栽培中由于种质  相似文献   

4.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续报告我国西沙群岛产的九种红藻,其中,缠结拟石花Gelidiopsis intricate (Ag.) Vickers、全缘隐蜘藻 Cryptarachne okamurai ( Yamada et Segawa) Zhang et Xia,comb.nov.和柔毛绒线藻Dasya mollis Harvey等三种及紫杉状海门冬的孢子体世代Falkenbergia hillebrandii ( Bornet) Falkenberg均为我国新记录,小隐丝藻Cryptonemia parva sp.nov.为一新种,柔毛绒线藻的精子囊托为首次记述。 所有研究标本,包括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DNA条形码是指利用一段相对较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识别和鉴定。目前该技术在动物、植物物种鉴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藻类的研究中,尚未确定一条统一的标准条形码基因,现阶段都是使用2条或2条以上基因序列来完成物种鉴定。对于形态多样、种类繁多的海洋红藻,常用的DNA条形码基因有COI基因(Part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I gene)、UPA基因(Partial 23SrRNA gene,universal plastid amplicon)、LSU基因(Partial 28SrRNA gene)和rbcL基因(The large subunit of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等,这些基因中2个或3个基因的互补运用准确有效地提高了红藻的鉴定准确率,尤其是COI基因的种间差异大足够区分相近物种。本文在概述条形码的原理及其标准的基础上,阐述了红藻DNA条形码鉴定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常用几种基因片段的优缺点,并对条形码在红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继续报告了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的光辉软毛藻[Wrangelia argus(Mont.) Mont.],粗枝软毛藻[W. tagoi (Okam.) Okam. et Segawa]和猩红斜网藻(Vanvoorstia coccinea J. Ag.)等三种为我国新记录;多孢毡藻(Haloplegma polyspora sp. nov.)为一新种;粗枝软毛藻和球枝藻[Tolypiocladia glomerulata (Ag.) Schmitz]的四分孢子囊以及猩红斜网藻的精子囊均为首次记述。此外,通过对国内外产的一些软毛藻属种类的研究对分类依据的皮层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皮层的特征建议把软毛藻属分作三个组。  相似文献   

7.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坚决支持我国政府一再声明的这一严正立场。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始于樊恭炬和王永川(1974)发表的“我国西沙群岛海藻的研究I.殖丝藻属”。文中把世界上分布较广的暖水性海藻Liagora farinosa Lamx移至一新建立的殖丝藻属,名为Ganonema farinose (Lamx.) Fan et Wang.1975年,樊恭炬等在同一题目的第二篇“Ⅱ.海索面科(红藻门)的一些新种及新纪录”中报告了以下各种: 中国粉枝藻 Liagora sinensis Fan, Wang et Pan 鼓苞粉枝藻 L. setchellii Yamada 纤细粉枝藻 L. filiformis Fan et Li 单轴殖丝藻 Ganonema pinnatiramosa ( Yamada) Fan et Wang 疣枝果丝藻 Trichogloeopsis hawaiiana Abbott et Doty 1976年,张峻甫和夏邦美在“中国江蓠属海藻的分类研究”一文中报告了西沙群岛产的弓江蓠Gracilaria artcuata Zanard.和凤尾菜G. eucheumoides Harv.两种经济海藻。 根据上述三个报告,连同记载在待刊稿上的17种,西沙群岛的红藻迄今所知者共有25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先后四次派出调查队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为了弄清这一岛群的资源情况、海藻种类和区系组成性质并进而探讨与邻近地区海藻区系的亲缘关系等。我们正在对部分红藻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告了下列六种红藻,其中的三种为西沙群岛的新纪录,包括一种为我国新纪录。一种系新种,绝大部分为罕见的红藻。  相似文献   

8.
本文继续报道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梨形葡萄藻[Botryocladia pyriformis (Boergesen) Kylin],聚集腔节藻(Coelarthrum coactum Okam. et Segawa),渐狭下舌藻(Hypoglossum attenuatum Gardner),棍棒内管藻[Endosiphonia clavigera (Wolny) Falkenberg],匍甸软骨藻(Chondria repens Boergesen)和扩展软骨藻(Chondria expansa Okam.)等六种为我国新记录;西沙软骨藻(Chondria xishaensis sp. nov.)为一新种;矮孔果藻和梨形葡萄藻的四分孢子囊均为首次记述。  相似文献   

9.
寄生红藻是一大类比较特殊的藻类,其中又可分为两群,一群是与寄主关系密切或属于同科的种类,称作近缘寄生红藻(ade1phoparasites),另一群是与寄主不相关的种类,称作远缘寄生红藻(alloparasites)。 寄生红藻一名的提出始于H. Solms-Laubach(1877),在他以前,Reinsch(1874-1875)虽曾注意到一些红藻个体上的瘤状物,也称为寄生红藻,但他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的囊果,因此,很难确定寄主和瘤状物之间的区别;而H. Solms-Laubach则第一次充分地描述一种具有特殊生殖器官的寄生红藻。 寄生红藻的起源问题,藻类学家间有几种假说,目前还存在着争论。我国迄今还没有寄生红藻的报道。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产的四种寄生红藻,全部属于近缘寄生红藻,内计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的菜花藻属(Janczewskia)一种和江蓠科的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三种,这对研究寄生红藻的一些理论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生物系统学即研究某种生物类型的起源、进化发展及各种间的亲源关系远近,系统学研究需要借助于一些标志,如最直接的形态学、繁殖特性、地理分布特性及同工酶、染色体、分子标记或几种标志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周旋  姚翠鸾  王志勇 《海洋科学》2009,33(12):133-137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其中鱼类的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鱼类的养殖过程中,一些鱼类常需摄食体内脂肪含量较高的海洋浮游生物、鲜杂鱼等;另外,在养殖鱼类的配合饵料中,一定比例的脂肪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十足目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十足目(Deoapoda)是甲壳纲中最大的一目,已知共包含10000多种动物。十足目动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如各种对虾、龙虾和蟹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经济虾蟹类(如中国明对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人工培育苗种的成功,其养殖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使虾蟹类的产量倍增。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目前主要养殖的虾蟹种类巳达30余种,  相似文献   

13.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陆源塑料垃圾输入、海上船只塑料垃圾的丢弃和水产养殖业漂浮装置的废弃等.微塑料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与海洋生物的食物相似,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由于微塑料自身的毒性及其表面吸附的有毒化学物,对海洋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具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的途径、毒性效应及其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状况;提出未来应重点加强微塑料环境浓度的长期效应、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联合效应及其机制、微塑料效应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以及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血浆淀粉样蛋白P成分(SAP)属于五聚体血浆蛋白家族,具有装配成五聚体和依赖于钙离子结合配体的能力。SAP最早是在1965年从人的各种淀粉样变性病淀粉状沉淀物中被发现的[1]。当时,人们只是简单地把它化分为糖蛋白类,并认为和正常血液循环中的糖蛋白类是一样。因此,称为血浆淀粉样蛋白P成分。后来,发现SAP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总是与补体C1的亚成分有稳定密切的联系。1975年,  相似文献   

15.
褐潮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的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晗  颜天  周名江 《海洋科学》2014,38(6):78-84
<正>褐潮(Brown tide)是一种有害藻华,目前已知的主要藻种为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及Aureoumbra lagunensis,由于藻华期间海水呈褐色,因此被称为褐潮[1]。褐潮的爆发严重危害到海洋资源和贝类养殖业,并且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在美国东海岸,褐潮导致当地海湾扇贝资源崩溃、硬壳蛤资源衰退和海草床生境退化等[2];  相似文献   

16.
深海系泊系统动力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泊系统设计是深海平台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深海环境载荷和系泊材料物理特性及系缆构型影响,系泊系统分析涉及流固耦合非线性、非线性流体动力及整个系泊系统的运动稳定性。总结深海系泊系统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系泊系统系缆建模、系泊系统耦合动力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等,重点分析系泊系统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并且提出了深海系泊系统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Zooplankton metabolic rates, determined from electron transfer system (ETS) activity, were studied at two seamounts (Seine: 34°N, 14°W, summit depth ∼170 m; Sedlo: 40°N, 27°W, summit depth ∼750 m) in the northeast (NE) Atlantic during three cruises in November 2003, April 2004 and July 2004. ETS activity and respiratory carbon demand were measured for samples taken at seamount and open-ocean locations in order to probe the hypothesis of locally enhanced seamount productivity. ETS activity and biomass revealed no consistent diel patterns of feeding activity and vertical migration at Seine and Sedlo Seamounts. Spatial differences of biomass-specific ETS activity were observed at both seamounts and coincided with differences in food abundance and quality. At Seine Seamount in April 2004, biomass-specific ETS activity was on average higher at the seamount locations compared to the open ocean, though the enhancement was of a lower magnitude tha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had no apparent influence on zooplankton respiratory carbon demand or biomass. A persistent pattern of reduced zooplankton biomass above the summit location at Seine Seamount in April 2004 and July 2004 resulted in a local reduction of respiratory carbon demand. At Sedlo Seamount in November 2003, larg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biomass-specific ETS activity observed at the seamount locations resulted in a large range of respiratory carbon demand at the seamount, but were not reflected in zooplankton biomass. The depth-integrated (0–150 m) median respiratory carbon demand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estimated from day and night hauls was 2.1 mg C m−2 d−1 at Seine Seamount (range: 0.3–6.3) and 2.9 mg C m−2 d−1 at Sedlo Seamount (range: 1.6–12.0). The sporadic nature and low magnitude of locally higher zooplankton respiration rates at the seamounts, which did not result in locally higher zooplankton standing stock biomass, lead us to reject the hypothesis that locally enhanced seamount productivity provides an autochthonous food supply to the resident faunas at Seine and Sedlo Seamounts. Instead, we conclude that the faunas at both seamounts are more likely supported by advection of food from the surrounding ocean.  相似文献   

18.
武贺  王鑫  李守宏 《海洋通报》2015,34(4):370-376
回顾了我国潮汐能资源评估和开发利用状况,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几种重要的潮汐能开发利用形式,详细描述了国内外有关潮汐能资源储量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建国以来我国开展的4次潮汐能资源普查总体情况,统计分析了我国沿海潮汐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概述了仍在运行的我国部分潮汐电站的基本状况和规模,并提出了我国潮汐能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洋中脊体系是地球表面最长的、连续的地形特征,也是地表最大的岩浆作用带。全球洋中脊系统总长约60 000 km,平均高2 000 m,宽2 000 m,占洋底总面积的33%。Macdonald 1982年将之分为3种类型:(1)慢速扩张脊(1~5 cm/a),如MAR;(2)中速扩张脊(5~9 cm/a),如EPR 21°N;(3)快速扩张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