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含硫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曾被用来解释矿床的成因。H,Ohmoto 1972证实过,热液矿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主要是受溶液中的氧逸度,pH值,全硫平均同位素组成和温度控制。因此,当利用硫同位素资料去讨论矿床成因时,我们必须首先估计热液溶液中的全硫平均同位素组成。本文假设,矿化过程中溶液中的硫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根据同位素物质平衡原理,我们提出利用回归分析法来估计溶液中的全硫平均同位素组成,并设计了专用的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2.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形成的重要过程是硫化物熔体的熔离,而关键在于成矿岩浆中硫的过饱和。判断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硫来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其硫同位素特征。当矿床的硫同位素值超出了地幔硫同位素的组成范围,揭示了壳源硫的混入。如果矿床硫同位素值δ34S落入地幔值的范围内,则需要结合围岩硫同位素组成、并考虑岩浆房中是否发生了硫同位素交换反应来进一步判断是否有围岩硫的加入。异常的Δ33S值主要出现在太古宙沉积硫化物中,利用δ34S与Δ33S相结合可识别样品中是否存在太古宙岩石中来源的硫;然而,一些太古宙岩石中硫化物Δ33S值也可以在0‰附近;在一些后太古宙岩石的硫化物中也发现了异常的Δ33S值;因此在根据Δ33S值来判断S是否来源于太古宙岩石时应谨慎。仔细测定围岩和潜在的混染源的硫同位素组成对于准确评价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S的来源是非常关键的。硫同位素和其他同位素如镍同位素、铜同位素、铁同位素相结合也许对于认识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岩浆演化过程能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区太古界与元古界的硫同位素背景值有明显差异。金矿床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受矿源层硫同位素背景值制约。与同位素扩散分馏效应有关,张性断裂中的金矿体δS~(34)较低。研究金矿床硫同位素分布规律有助于矿床深部予测。  相似文献   

4.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我国第二大金矿产地,通过对该区金矿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①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床其总硫同位素组成亦不尽相同,一般石英脉型金矿床总硫同位素组成值应界于-5‰~5‰,证明其具有幔源硫的性质,而蚀变岩型金矿床其总硫同位素组成值则<-5‰,其原因是由于在成矿过程中物化条件发生变化产生硫同位素分馏作用所引起;②利用剩余热液硫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的现象,推断出矿物组成及其晶出的顺序;③利用γ0(摩尔数比值)指示金矿流体的流动方向.金矿床硫同位素的特征变化是研究矿床内在成矿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得出的部分结论在找矿实践过程中可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解决锡铁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含矿岩系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提供了研究的铷、锶、铅、硫、氧和碳等同位素信息。据矿床Rb—Sr全岩等时限年龄,含矿岩系为一套中—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矿床为铅同位素明显变化的矿床,矿床硫接近陨石硫同位素组成,硅酸盐氧同位素值接近火山岩类的氧同位素值,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值接近沉积碳酸盐的组成,以上诸点,对确定该矿床形成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机理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解决锡铁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含矿岩系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提供了研究的铷、锶、铅、硫、氧和碳等同位素信息。据矿床Rb-Sr全岩等时限年龄,含矿岩系为一套中-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矿床为铅同位素明显变化的矿床,矿床硫接近陨石硫同位素组成,硅酸盐氧同位素值接近火山岩类的氧同位素值,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值接近沉积碳酸盐的组成,以上诸点,对确定该矿床形成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机理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了解矿山环境中元素迁移释放的地球化学过程,本文研究了赫章后河地表水系硫酸根和沉积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结果发现,水体和沉积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不同水体中SO42-的浓度与δ34S值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主河道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硫主要来自矿业活动的释放。水体中硫同位素组成不仅能反映水体的受污染情况和污染水体的扩散范围,还能反映沉积物中硫化物氧化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贵州晚二叠世煤中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了贵州主要开采矿山晚二叠世煤中不同形态硫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形成于海水影响较小环境中的煤以低的硫含量,偏正的δ^34S值为特点,形成于海相或受海水影响较大的环境中的煤,则具有高的硫含量和偏负的δ^34S值;在高硫含量的煤中,有机硫和无机硫具有弱的相关性,可能它们具有一致的来源;煤中有机硫的同位素组成对成煤环境是灵敏的,可作为成煤环境划分指标,根据有机硫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可分出海水对煤层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四川拉拉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硫的来源对于了解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统计了拉拉铁氧化物铜金矿硫化物的 硫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地质特征和矿相学研究,分析和讨论了硫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硫的来源。结果表明,拉拉铜金矿硫 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不考虑一个异常样品,δ34S 值极差达到 14.9‰),表明成矿硫来源的多样性;其中,黄铁矿 δ34S 值范 围为 -1.4‰ ~4.9‰(平均 1.8‰),黄铜矿的 δ34S 值范围为 -5.9‰ ~9‰(平均 1.5‰)。结合硫化物的生成机制分析,并与其 他典型矿床硫同位素数据对比,表明海水沉淀的蒸发岩是黄铁矿和黄铜矿的重要硫来源,但也不能排除岩浆硫的贡献。目 前没有证据支持变质作用减少拉拉矿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异。  相似文献   

10.
海水硫酸盐参与许多发生在海洋水中和海相沉积物中的氧化还原作用,并且是多种沉积物和矿床中硫的来源。海水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与海相环境中各种含硫化合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成因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海水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提供了海相环境中硫同位素演变的起点。找到这一起点才能正确阐明同时代海相沉积物中硫同位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其演变规律。目前,对确定古海洋硫同位素组成最方便的研究对象是海相石膏。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台北缘东段金矿带主要类型金矿床的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受矿源层破同位素背景值制约,成矿与不同时代花岗岩侵入或混合岩化作用引起的成矿物质活化作用有关。深成作用过程中的硫同位素平衡分馏效应使矿石硫稍富S~(34)。热变质过程中的硫同位素扩散分馏效应使矿石流稍富S~(32)。该区太古代层状岩系为金的潜在矿源,具有发现新矿化集中区和新类型金矿床的巨大潜力。根据金矿床硫同位素变化规律可进行深部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2.
梁婷  王登红  蔡明海  陈振宇  郭春丽  黄惠民 《地质学报》2008,82(7):967-2008-01-30
为了查明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不同类型、不同产状矿体的硫、铅同位素的组成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厂不同类型或产状的矿体,其成矿物质来源是相同的;硫同位素特征显示,锌铜矿体为典型的岩浆硫来源,锡矿体为混合硫来源,硫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与成矿过程和环境有关,反映深部来源成矿流体在由下向上的运移过程中,有围岩组分的加入。铅同位素特征表明,铅的来源主要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壳源铅,但也有上地壳及壳幔混合来源的铅参与  相似文献   

13.
岩浆去气作用碳硫同位素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永飞  傅斌 《地质科学》1996,31(1):43-53
根据开放体系条件下的瑞利分馏原理,并考虑岩浆中可能溶解的合碳和含硫组分,从理论上定量模式了岩浆去气作用对火成岩碳、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浆CO2去气作用能够导致岩石中碳酸盐显着亏损13C,其δ13C值能够从原始-5‰变化到-20‰(PDB);岩浆CH4去气作用则导致岩石中碳酸盐相对富集13C,其δ13C值能够从原始-5‰变化到+4‰。岩浆SO2去气作用可以导致岩石中硫化物显着亏损34S,其δ34S值能够从0‰变化到-8‰(CDT);岩浆H2S去气作用则导致岩石中的硫化物相对富集4S,其δ34S值能够从0‰变化到+6‰。因此,除源岩原始同位素不均一性和地壳物质混染能引起火成岩的碳、硫同位素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外,岩浆去气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岩浆去气作用碳硫同位素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开放体系条件下的瑞利分馏原理,并考虑岩浆中可能溶解的合碳和含硫组分,从理论上定量模式了岩浆去气作用对火成岩碳、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浆CO2去气作用能够导致岩石中碳酸盐显着亏损13C,其δ13C值能够从原始-5‰变化到-20‰(PDB);岩浆CH4去气作用则导致岩石中碳酸盐相对富集13C,其δ13C值能够从原始-5‰变化到+4‰。岩浆SO2去气作用可以导致岩石中硫化物显着亏损34S,其δ34S值能够从0‰变化到-8‰(CDT);岩浆H2S去气作用则导致岩石中的硫化物相对富集4S,其δ34S值能够从0‰变化到+6‰。因此,除源岩原始同位素不均一性和地壳物质混染能引起火成岩的碳、硫同位素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外,岩浆去气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城门山及武山铜矿床的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概况江西城门山矿床和武山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大冶-九江成矿亚带东南部位的两个与斑岩有成因关系的铜矿床。在地质构造上,前者处于九江-瑞昌东西向拗陷带中的长山-城门湖背斜倾伏端的北翼,后者处在横立山-黄桥向斜东端的北翼。两矿区的地层分布相似,主要是志留系至三叠系地层。其中,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砂岩及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灰岩与矿床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Chemical Geology》1999,153(1-4):289-295
Sulfur isotopic analysis of the elemental sulfur reference material Soufre de Lacq, prepared as silver sulfide by chromous chloride reduction and as copper sulfide by sealed-tube synthesis, indicates that Soufre de Lacq is isotopically homogeneous across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to within analytical uncertainty (±0.15‰). The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aliquots of Soufre de Lacq prepared by these two techniques are identical to within analytical uncertainty. The mean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 for Soufre de Lacq prepared as silver sulfide and copper sulfide (relative to VCDT) is +16.20±0.15‰ (1σ).  相似文献   

17.
赵瑞 《地质科学》1983,(3):225-231
本文试图在Pinckney及Rafter(1972)工作的基础上讨论闪锌矿和方铅矿同时从铅锌-还原型硫热液系统中晶出时的硫同位素分馏规律。  相似文献   

18.
陈吉琛 《地质科学》1991,(2):174-183
澜沧江西侧的临沧花岗岩带和怒江以西的腾冲花岗岩带是滇西最主要的两个花岗岩带,它们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Pb、Sr 同位素研究表明,腾冲花岗岩主要来源于1200-2000Ma 的上地壳(或未分异的地壳)物质,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说明源区物质组分较均一。临沧带 Pb 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其物源是上地壳、造山带和上地幔不均匀的混合物,基底时代为800-1600Ma。因此,临沧地区和腾冲地区的基底时代和性质不同,应视为两个不同的基底地体。  相似文献   

19.
江西金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铅和硫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江西金山金矿床赋存于浅变质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上亚群 ,该建造明显富Au ,Au平均丰度达 2 5 5× 10 -9。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出现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 ,区域构造活动 成矿作用中存在着铅同位素的混合机制。大部分矿石铅Doe单阶段模式年龄与该矿床的Rb Sr年龄值十分接近 ,可能反映了区域变质的成矿意义。矿石铅 μ值介于 9 2 9~ 9 86之间 ,2 3 2 Th/ 2 3 8U比值变化于 3 88~ 4 0 9,揭示了成矿物质的壳源特征。Zartman图解和△γ △ β图解表明 ,双桥山群是矿石铅的主要源区。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外围双桥山群上亚群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极为相似 ,成矿流体的硫主要来源于双桥山群含矿建造。对比研究表明 ,虽然不同金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不尽相同 ,但金山金矿床的层控特征与江南金成矿带中其他金矿极为相似。金山金矿床的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 ,该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浅变质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含金建造 ,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为该矿床的后期富集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20.
Jurassic high-sulfur coals from the Maghara area in Egypt were analyzed for the abundance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sulfu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sulfur occurs in the form of organic, pyrite, and sulfate forms. Pyrite sulfur represents the major fraction, while sulfate sulfur is minor and could be formed during sample preparation for the analyses.The δ34S CDT values of the organic sulfur are positive ranging between 1.0‰ and 13.5‰ with an average of 9.1‰. Pyrite δ34S values are also positive ranging between 1.5‰ and 15.4‰ with an average of 6.6‰. The high δ34S values of the organic sulfur in the Maghara coals suggest a freshwater origin of the organic components of these coals. The lack of correlation between pyrite and organic sulfur isotopes implies different incorporation mechanisms of sulfur. The high-sulfur contents along with the positive and high δ34S values suggest a marine origin of pyrite sulfur and support th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marine invasion after the peat formation that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pyrite sulfur.The occurrence of pyrite as euhedral crystals as well as the high and positive δ34S values of the pyrite sulfur indicates the formation of pyrite during diagenesis as a result of marine water invasion of the preexisting peat in a brackish coastal plai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