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快速发展和建设的中心之一。通过地质旅游的开展,积极地推动了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的7处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度的旅游统计,利用游客接待量、年综合收入、就业人数和相关行业发展四个发展指标,分析在地质公园建设前后,大力发展的地质旅游给所在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和地理区位等3个因素。结果表明:1.地质旅游的开展使得四个发展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长,给当地山区带来区域社会经济效益;2.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质公园所带来的效益也不同;3.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或科教和美学价值功能兼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于科教价值功能为主的地质旅游资源;4.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地质公园利于地质旅游的开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国山地型世界地质公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处于两大成矿带的复合部位,在形成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所谓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景观、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遗迹、独特的矿物和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这些地质遗迹,都具有开展地质旅游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国外边旅游边科考的影响,地质旅游悄然兴起。所谓地质旅游,是指通过旅游了解沿途地貌特征、地层年代,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3.
河南地质旅游资源区划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其进行综合区划,既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地质演化历史的相似性等4个原则,作者把该省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太行山地质旅游资源群、邙山黄河地质旅游资源群、嵩山地质旅游资源群、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群和南阳盆地地质旅游资源群等5个区域。  相似文献   

4.
金利霞  方立刚  范建红 《热带地理》2007,27(1):66-70,85
概述了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发展概况,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管理和保护措施等为借鉴,探讨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战略与技术方法,并提出了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地质科技旅游为主生态科普等其他形式为辅的混合模式、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等为辅的混合模式共3种开发模式,重点突出地质公园科技旅游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地质景观三维动态重建技术的开发,以推动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向更高科技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旅游地质资源是生在绿水里、长在青山中,是一种生态资源,也是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本文对重庆市的生态旅游地质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保护利用进行了探讨,可为重庆今后开展旅游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质旅游的重要作用、四川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以及发展地质旅游的设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何小芊  刘宇  熊国保 《热带地理》2015,35(1):130-138
从地质旅游的概念、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对国内外已有地质旅游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研究都注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侧重研究地质旅游活动的客体——地质旅游资源以及主要空间载体——地质公园,国内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在研究视角上,多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未来地质旅游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见解,认为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倡导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重视技术的应用,强化对地质旅游空间实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闫顺  刘琳 《干旱区地理》1993,16(2):9-13
新疆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其特点是地质体直观性强,地层齐全,动植物化石丰富,构造运动强烈,干旱区地质作用显著。本文从地质科学意义结合众多实例对其类型进行了划分。作者竭力倡导积极开发新疆的地质旅游资源并提出普查、保护、景点建设及线路开发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型产业,我国随着经济增长和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业将继续保持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地质旅游产业是地质工作和旅游事业相互结合的产物,既是旅游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又保留着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特色,是地质工作向旅游业渗透,为旅游业服务的一项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医药旅游已在社会上开展开来,但相关研究还不多见。文章初步界定了中医药旅游的概念,归纳总结了中医药旅游的形式。分析了中医药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对中医药旅游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1.
蒋依依  王仰麟  彭建  杨磊  张源 《地理研究》2006,25(6):1134-1142
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由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和购物五个子系统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将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结合以综合评价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系统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划分为5种状态。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结果表明:①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均小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两者所构成的区域总生态足迹也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说明旅游区社会经济发展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②在旅游生态足迹各子系统所表征的旅游活动中,交通和购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③旅游活动和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复杂的地质作用、强烈的构造运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文化,造就了西藏自治区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今天,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区划,为该区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本文在简单介绍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划分出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以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登山探险旅游区、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的藏东旅游区、以神山圣湖为中心的藏西旅游区和以野生动物和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生态旅游区五大区域。  相似文献   

13.
徒步旅游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时尚旅游形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参与,然而,从研究的角度上,在现有文献中还没有将徒步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形态进行研究的报道.针对这一空白,笔者主要通过搜索网络和阅读相关文献获得数据,对徒步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1)徒步旅游在国外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发展的基础,而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硬型徒步旅游还有待开发,软型徒步旅游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徒步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是纯环保、纯生态的旅游方式,其开发并不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因此应该得到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资源条件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先期主流产品大力发展;(3)网络是国内外徒步旅游者最重要的信息媒介,因此徒步旅游营销的主要阵地是网络.  相似文献   

14.
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新疆特征旅游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规划设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种旅游资源的概念,并深入地探讨了其内涵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形成的地学基础,从地学等角度对新疆特种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及评价。  相似文献   

15.
谢大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92-699
在工作实践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县为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乌鲁木齐县通过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实施“两居”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乌鲁木齐县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就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规划控制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山地是一个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之区域,但也是生态环境较脆弱之地带,必然带来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而持续发展是首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关山草原风景区的开发规划研究、提出关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与方法,以促使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疆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超  雷军  金凤君  张小雷 《中国沙漠》2012,32(4):1148-1153
基于对脆弱性概念的理解,在对绿洲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新疆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绿洲城市规模越大,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越大;②在不同发展类型城市中以工业、石油开采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脆弱性较大,以商贸、旅游和农畜牧业加工为主导产业城市脆弱性较小;③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东疆>北疆>南疆的特征;④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对环境污染、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量等扰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一特征对绿洲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根据不同城市脆弱性特征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The special geography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s created the uniqu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s natural water, which has been preserved in a largely natural state. However, as the intensity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ve altered. In this study, water samples from the western, southern, and northeastern border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ongoing, were collected, analyzed, and measur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factors controlling them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key result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1)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occurred in the different boundary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se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the consequ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2) The water quality was good and suitable for drinking, with most samples meeting GB(Chinese national) and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3)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water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weathering of carbonates and the dissolution of evaporative rocks, with the former the most influential.(4) The biological quality indicators of natural water in the border areas were far superior to GB and WHO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9.
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2)对天然植被,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通过人工降水补充其用水;(3)对人工植被,以引水灌溉为主;(4)对于绿洲,结合生产用水进行合理再分配;(5)充分发挥西北干旱区的廓道效应优势;(6)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大力开展节水灌溉;(7)协调好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简王华 《干旱区地理》2003,26(3):286-290
生态化旅游开发是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开发的一种可持续开发与发展的理念,它追求的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应该成为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特定的区域生态特征。其生态化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是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弘扬以及注重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及其依托性之间的关系处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