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八五”期间非线性科学应用于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1982年中国把非线性科学应用于地震科学以来,已取得了大进展。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研究人员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说明非线性科学应用于地震科学很有发展前景该介绍了“八五”期间了非线性科学应用于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动态》2005,(5):34-35
创新机制问题很关键。最近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中国之声”专刊,对目前中国科学技术方面存在的一些批评性的看法和意见,其中可供我们分析、参考。其中有一篇提到大科学与小科学问题。许多国际大的科学计划都属于大科学范围,类似于计划经济。小科学类似市场经济,有局限也有灵活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底,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地球物理领域国家野外站试点站评估和新站遴选工作。2007年4月,批准北京白家疃地球科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5个试点站和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9个新建野外站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其中“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批准的新建野外站之一,其依托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山西省地震局。  相似文献   

4.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承担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八五”地震科技信息研究规划:国外非线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专题,现已完成1994年度计划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果。基于这些成果,本文作者编写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专辑”,较系统地介绍了前苏联及俄罗斯有关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前苏联及俄罗斯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计划,研究进展及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研究所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较翔实的统计资料,对“七五”计划期间科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所取得了良好的科学活动效益,但科技开发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1,(7):22-22
大陆科学钻探,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是带动21世纪地球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发展的大科学工程,同时也是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灾害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研究课题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96年2月,我访问了台湾地区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地球科学研究所”,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的历史,可追朔到1926年,那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前夕,由当时的李煌瀛(石曾)先生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经核准,就由李生生、蔡元培先生、张人杰先生三位共同起草了组织法。历史地来看,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组建近代科学研究机构。在这以后,该研究院曾隶属于当时的民国大学院,其时,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聘请学术界人土,开始筹备工作。是年,蔡元培先生首任院长.并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当时该院任…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0,(1):52-53
“科学松鼠会”的名字来自一个有趣的比喻。松鼠会的创始者们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他们就是耍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相似文献   

10.
田兴海 《高原地震》2007,19(2):52-53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端,地质构造复杂,1996年以来,平罗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从2005年开始,平罗县针对农民居住条件差、民居抗震性能低的实际,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贯彻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和谐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1.
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引言傅承义教授在40年前说过一句名言:“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我理解:震相分析是微观地震学的核心工作,是提取数据的主要手段,震相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关于震相分析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论:属于技术性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以及“震相”定义。我认为震相分析工作是科学研究,并非单纯技术。震相如同地震学的“眼睛”,画龙必须点睛,否则,地震学这条“龙”既不能启动更不能腾飞;又如同人的脸面表情,欲知震源心底事,全在震相不言中。实际上,我国对于震相的利用率并不高。1 科学和技术既明确界定又互相依存科学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辛言 《地球》2009,(2):8-26
“科学,教会人们过负责任的生活”,这句话出自美国的“2061计划”。 科学,是一种价值观、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科学还是“一只高高飞翔的鸟”,具有太多的动态性、发展性成分。有国内外专家认为:今天的科学是一种职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社会工具,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套研究方法。但是“5.12”地震至今,科学是自救、抢救、拯救和挽救,是生命的福音;科学是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是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音。  相似文献   

13.
2009年3月3日至5月12日,作者有幸参加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应急管理境外培训班”。在考察、交流、学习之余,通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信息网站,对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机构及队伍状况、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职责和任务、美国地震监测系统、美国地质调查局2007--2017科学发展战略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和资料整理,其中与防震减灾有关的科学发展战略内容对指导中国地震局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研密具有叁考价倌.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研究地震科学信息需求的目的和必要性,紧密结合地震科学的实际分析了地震平常信息需求的特点,并据此就加强和改善地震科技信息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地震科学的信息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意义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您要查找当今世界关于您所研究课题的研究动态情报吗?我们的计算机可以帮助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现已在VAX 11/780计算机上建成了“地震科学情报检索管理系统”。此系统提供给用户一种既简单又易掌握的“菜单式”人机对话联机检索方式,并配有建立主文献库、修改主文献库、删除总文献库、编制索引、打印索引等操作程序,实现了地震科学情报自动化管理操  相似文献   

16.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的1%,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0%左右。尤其是致灾型大地震的发生率很高。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自1965年开始推进地震预测研究计划,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计划和修订。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将信息科学引入到了地震科学研究,开展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地震研究》计划,旨在促进面向新地震预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目前,日本地震调查本部对地震预测的总体观点“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板间地震的发生时间,但现有研究仍无法预测未来地震,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预测未来地震的震动规模”。地震预测的科学研究理念正从原先的“灾害发生的预测”向“灾害发展过程的预测”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地震科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后指出,为适应当前地震灾害综合防御的需要,建立地震科学体系已提到日程上来。该体系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数学科学和系统科学6大类组成,并就地震科学体系中的地震预报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地球大数据使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维度和规模认识赖以生存的地球,而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因果关联是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关键.长期以来,以相关为内核的统计方法都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但相关并不等于因果,特别是大数据导致“伪相关”的泛滥,传统的相关和回归方法难以解释地球系统因果相关问题.随着因果理论和推理方法的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因果发现和因果图模型的成熟,因果推理在地球系统规律揭示、过程理解、假设检验和模型改进等多个研究方向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文章从因果关系的起源、内涵和发展入手,概述了因果推理的主要研究框架和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常用的因果推理方法,回顾了因果推理在地球系统主要分支领域的应用,探讨了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因果推理实践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在地球大数据背景下,作为重要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因果推理与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的互惠能够助力地球系统科学实现从模型驱动到机理与数据融合驱动研究范式的转换.展望未来,结构化、规范化的因果理论能够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因果认知筑基,推动地球系统科学从单一领域的分散研究到地球系统综合理解的认识跃迁.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地球》2010,(5):14-15
地面塌陷往往会导致地面上出现一个大坑,人们称这些大坑为“天坑”。其实,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讲,近期出现的大部分坑都是地陷洞,而非真正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有幸在九章先生领导下工作10年,所受教诲,受益终身。他不仅是一位远见卓识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开拓创新的领导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正如他的同窗好友傅承义院士所说:“……我和九章在科学院共事20年,对他的领导才能非常钦佩。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