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锡伟  钱瑞华 《地震地质》1994,16(4):355-364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
四川深井水位同震阶变异常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笔者提出强震同震阶变异常与新区强震有密切关系的观点,就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6级地震,四川会理川-18井、石棉川-02井水位点观测到这一强震同震变异常的突出事件于1994年10月作出“今冬明春,四川省西南部及云南、缅甸相邻地区,可能发生6 ̄7级地震危险”的预报意见,结果在所提出的预报时段和预报地区内,发生了缅甸北部密支那6.3级,四川省西部部沐川县5.7级,5.1级及云南省南部金平县  相似文献   

3.
大同镇川堡井水位阶变与地震关系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了大同镇川堡井1988年6月~1991年12月原始记录曲线的水位阶变资料,认为该井水位阶变可能反映了口泉断裂的蠕动,也反映了两次大同—阳高地震前应力应变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1资料的选取及记录连续性分析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CDSN技术管理中心出版的《中国数字台网台站通讯》为依据,选取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的资料(1992年前不含拉萨、西安,1992~1995年不含西安)。其中缺记只包括记录停止和邮寄,不含...  相似文献   

5.
用高频采样监测观测井(EDY井)的水位,发现其变化较大,这与长周期地震波通过引起的动力应变变化相应。例如,在8.1级地震后,距震中1200km的观测点可测得200cm以上的波动。通过与附近尖变的变化比较,观察到水位对应变变化的反应特征:在18-19s的周期时,反应曲线具有灵敏度峰值和相位变化。在共振周期下,灵敏度达每10^-9的应变对应15mm的水位变化。  相似文献   

6.
燕志强  高立新  薛丁 《山西地震》1999,(2):34-35,38
对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前后,内蒙古井网的兴和、三号地、丰镇、凉城井地下水位观测值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具幅度大(达3.5m左右)、持续时间长(达2.5a)、先震中后外围逐渐出现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八宝山断裂带逸出氡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映震效能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杜建国  宇文欣 《地震》1998,18(2):155-162
给出了1992年5月至1996年12月八宝山断裂层气中氡的浓度实例测值,并讨论了氡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二个测点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且a测点的氡浓度值离散度较大,其平均值为6.5Bq/L,均方差为2.3,b测点均值为4.4Bq/L,均方差为1.6。氡的原始测值具有年变旋回,测点气温、气压和3.2m地温也具有明显的年变规律,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控制氡浓度年变的主要因素。氡的浓度在无震  相似文献   

8.
堪察加地震前的大地电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地球动力学试验场多年的大地电流监测资料。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了与堪察加地震活动性有关的一些异常。这些异常效应归纳为:大地电场水平分量年变相位差的变化、持续时间从3~4天到1.5个月的湾形扰动、周期为1~6天的振荡型准周期变化、12小时和24小时的日变化正相关系数从1.0减小到0.3和在12小时内的周期性规律扰动变化。对所发现的一些异常效应的可能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浅层地温强震前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地温指地表至地下3.2m深处的地温。通过数十年浅层地温变化与强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指出了强地震发生前一段时间0.8m地温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为历年同期最低值;0.8m、1.6m和3.2m地温连续6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平均距平值分别大于0.8、0.7和0.5即认为地温有升温异常;在此时段内地温有历年同期最大值或次大值;做半年尺度或以月为简单的0.8m地温、地表温度平均距平等值线图,等值线的分布圈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月30日11时51分,新疆托克逊南发生一次MS5.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震中周围地区无明显构造出露。历史上该区未有5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仅在1976年3月和10月分别发生过MS4.8级和4.5级地震。近几年,该地区地震活动较为平静,少有3级和4级地震发生,但1月27日曾发生一次MS4.0级地震。5.6级地震后,距震中最近的高崖子台和库尔勒台仅记录到不足10次余震,最大震级为2.0,因此,这次5.6级地震亦属孤立型地震。震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造工程的三峡水库的建立,使得库区水体聚集,地球质量重新分布,将使地壳的物理结构以及局部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针对上述问题,对库区的水准面、点绝对重力值、垂线方向和高程、高程基准面等的重力场变化以及地壳形变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当蓄水水位达到峰值175m(坝高)时,大地水准面有2.23-11.2mm的变化,点重力值有(0.83-4.6)×10-5ms-2的变化,垂线偏差的变化分别为-0.62"-6.50"(南北方向)和-6.42"-1.34"(东西方向)地壳的形变量为1.32-6.65mm,这些变化将引起测区的高程产生3.55-17.84mm的变化.因此,原有库区及其附近的测量资料(包括水准、天文、重力等)必须审慎使用,并应建立库区形变监测网,对地壳形变、地震、滑坡、大坝变形等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2.
皖07井水位与地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分析皖07井水位的映震能力入手,探讨地下水与地震的关系,文中着重对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等4次中强地震前该井水位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井水位映震的机理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周至两次地震烈度异常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至两次地震烈度异常原因的初步探讨陈希圣,王卫东(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主题词:陕西,烈度异常,周至1前言周至地处陕西关中腹地。1988年1月和1993年4月,在周至分别发生M。4.3和M。3.6有感地震,这是近年来在关中地区发生的较引人注...  相似文献   

14.
吴德珍  陈晖 《华南地震》1996,16(3):53-57
探讨了北部湾地震地磁和气象的异常现象,初步结果表明,震前几个月至数天,地磁垂直分量的相关系数r值,特征线斜率K值以及Z日变形态双低点位移先后出现短临异常,气象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年雨量一阶差分大于400mm可作为5级以上地震的年度预报参考指标。震前数月,-3.2m的地温年变形态出现畸变。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怀来后郝窑断层气CO2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8年怀来后郝窑测点断层气CO2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地温和降雨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该测点CO2变化与地温呈正相关。讨论了导致该测点断层气CO2变化与地温呈负相关的原因。认为3月~6月初该测点CO2测值与地温呈反向变化是张北-尚义6.2级地震的后效;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反向变化是由于降雨过多引赵的,介绍了1999年1月29日内蒙古锡林浩特5.2级地震及3月11日张北5.6级地震前后该测点断  相似文献   

16.
运城盐湖是在盆地内部断块自北向南阶梯性沉降背景下形成的. 7.1~3.6 Ma红 土堆积期湖泊范围较今为大,古季风已形成; 3.6 Ma因青藏高原隆升的辐射效应,盆地 北部基底突然抬升,湖泊向南退缩; 2.6 Ma构造变动河流进入盆地北部, 2.0~1.9 Ma间 风成作用增强,开始黄土堆积.由于湖区断块自 1.8~1.0 Ma始加速沉降,在天然水力 梯度下有充足的地下水补给,黄土在湖泊中的堆积速率小于湖泊构造沉降速率,故形 成了黄土高原上惟一的现代湖泊. 5.8~1.9 Ma间湖泊地层中有 4次大的季风强度变化记 录.  相似文献   

17.
在1996年12月和1997年1月,3个宽频带地震台被布设在埃里伯斯火山最高处的平顶上,它们距离火山口中心分别为0.7,1.4和1.9km,火山口内是熔岩湖。在埃里伯斯火山的斯特降博利爆发以前检测到不显著能量的地震和声能,其频带为1~6Hz。新的观测数据表明有明显的附加信号,其频谱的峰值靠近7.7,11.4和20.4s。爆发前约1.5s开始出现几乎完全相似的具有膨胀初动的甚长周期信号,并持 志//  相似文献   

18.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9  
赵平  陈隆勋 《中国科学D辑》2001,31(4):327-332
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48个地面站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5年的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并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及其和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最强在6月(为 78 W/m2)9冷源最强在12月份(为-72 W/m2);地面感热在高原西南部明显增加,造成 2月、 3月份高原西南部热量源汇增加最明显,使得3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形成热源中心.此后该中心继续加强,并且有两次明显的向西移动,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东部大气变为热源的时间以及热源最强出现的时间都要比西南部晚1个月.夏季凝结游热成为和感热同样重要的加热因子,也是使夏季东部热源继续增强的主要因子.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1977年前后高原大气热量源汇明显具有突变特征,其后大气热量源汇显著增加.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随后的夏季中国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而高原夏季热源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聊古-1井水氡映震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聊古-1井水氡测值在1981年11月9日宁晋Ms5.8地震(△=150Km )前和1983年11月7日荷泽Ms5.9地震(△=150Km)前的异常变化。在地震前5~15天该井水氡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地震发生在五降的过程中。这可能是该井水氡的一项短临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GEOSAT测高卫星在中国近海区域(0°-35°N,105°-127°E)以及127°-135°E内6个ERM周期(1987年1月1日-4月12日)的地球物理数据记录(GDR)中的数据进行了编辑和预处理.根据卫星弧段的实际长度选取了混合轨道误差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技术对上升弧段与下降弧段交叠点处的不符值进行了平差计算.处理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方法可以大大地消除径向轨道误差的影响,使交叠点处的不符值由原来的56cm(RMS)降低到现在的24cm(RMS)在此基础上,构造出6个1°×1°的中国近海海平面及其平均海平面.该平面被称为"测高大地水准面"与美国Ohio州立大学的OSU91A重力场模型的大地水准面相比,两者具有同等量级的精度及一致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