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新基建"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经济社会的诸多不确定性,布局"新基建"成为行业企业应对挑战的突破口、着眼未来的关键之举。"新基建"各细分领域前景如何,有哪些痛点待解;"新基建"将给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带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本期,本刊特别策划了"新基建新机遇"专题,邀  相似文献   

2.
正"新基建"是以新型基建为重点,兼顾新兴传统基建发展的新一轮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与通信、电力、交通、数字四大行业紧密相连。笔者认为,"新基建"的"新"不仅仅包含上述新兴产业的"新",以上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仅是狭义上的"新基建"。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向着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础、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赋能载体的数字新时代迈进。目前,"两新一重"特别是"新基建"将为中国建造创新发展、重塑产业生态提供新机遇,"新基建"能够重塑建筑产业新生态,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  相似文献   

4.
正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原本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贸易战压力下的中国经济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新基建"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手段,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频繁提及,在此背景下,"新基建"无疑成为当下最强劲的产业风口之一。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不断赋能产业转型,各行业对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对"新基建"风口下工  相似文献   

5.
<正>巨变的时代",知"与"未知"的鸿沟在不断扩大,行业发展的边界变得模糊,原有的价值逻辑被颠覆。如何抓住未知机遇,探寻新价值主张下发展困境的突破口?本文根据笔者2019年5月16日-17日在"第十三届思翔院长论坛——场景创新变革升级"所作的主题引导发言并结合相关研究汇集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新基建"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和风口,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以及从业者,都非常关注。作为长期为传统基础设施服务的工程咨询企业,如何在"新基建"机遇中找到转型发展机会,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笔者认为,"新基建"带来的不仅是新机遇、新内涵、新要求,更重要是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新理念、新做法和新模式去主动拥抱并积极对接。基于此,笔者结合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同棪国际")的一些数智化创新实践,分享一些粗浅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加强"新基建"对于稳投资、稳预期、稳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多个省份陆续发布2020年重大投资项目,密集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基建"项目。为了更好地建好、用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议做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布局;将"新基建"计划纳入五年发展重点规划,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套;支持引  相似文献   

8.
正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囊括了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在内的数字经济时代的15大新业态,加快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再一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对于勘察设计行业,"新基建"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疫情之后,各级政府加快了"新基建"的规划、实施进度,"新基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对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总额接近2万亿元,之后每年增长幅度还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产业拉动空间庞大。面对如此宏大的"蛋糕",建筑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切入"新基建"市场?本文就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新基建"市场的七大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以来,作为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基建"备受关注。一些省市抢抓国家加大"新基建"投资政策风口,已陆续发布了推动"新基建"的投资计划和实施方案。"新基建"从短期看可以为稳经济、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从长远看可以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方向之一。而着眼疫情与经济下行的当下,作为稳投资、促增长的有效手段,"新基建"的登场更是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1.
正当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伴随着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勘察设计行业的人才竞争进入了新时期。一方面,行业人才吸引力下降,行业越来越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各大招聘网站的应届生就业调查研究显示,体制方面,应届生更热衷于相对稳定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行业方面,应届生更期望从事互联网等"新基建"相关产业,工程建设行业受到明显冷落。另一方面,行业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2.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19,65(6):65069303-65069303
正2019年10月17~19日,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地勘行业领域的地质科技工作者齐聚昆明,共同交流研讨地勘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共计2200余人参会。本届年会以"地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合作,提倡严肃认真的学术氛围,共同推动地学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一次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盛会。中国地质学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发起召集了"创建‘世界一流’地学期刊的途径与  相似文献   

13.
<正>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出现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的背景下,广受业内关注的第九届思翔院长论坛即将拉开帷幕。经过广泛的沟通与意见征集,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态势及内在规律,"大设计、新生态"被定为第九届思翔院长论坛的主题,希望在行业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方面逐步引入并强化"大设计"的理念,通过行业各方面的积极创新,推动行业内单位适应、融入,进而引领行业"新生态"的孕育与成长。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快速发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众多举措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新基建"的重点是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铁公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基建"成为焦点是在2018年末,中央  相似文献   

15.
正市场环境发展趋势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而言,新常态引发的宏观环境变化推动了行业原有发展逻辑的改变,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内企业与客户之间、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正在从原来的条块式、割裂式向网络式、融合型转变。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逐步瓦解,由新动力、新竞争、新伙伴、新服务等要素构建的行业发展新环境正在逐步孕育。行业边界趋于模糊,更加有利于企业融合发展新的发展环境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以来,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作出系列指示和部署。今年两会,"新基建"作为"两新一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中旬,已有25个省区市发布了2020年"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投资金额更是高达3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18.
<正>6月17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组织召开了2019年工程勘察、建筑设计行业和市政公用工程优秀勘察设计奖(以下简称"行业奖")评选工作启动会议。会议的召开,标志着2019年"行业奖"评选工作正式启动,为进一步明确评审机制和流程,评选出高品质、经得起社会检验、真正起到引领作用的优秀设计作品,提升奖项的权威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奠定了基础。"行业奖"评选是中国工程勘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5月,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行业规划》),在分析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了“十四五”行业发展目标和七大主要任务。《“十四五”行业规划》指出,“新基建”、城市更新、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乡村建设行动等为行业带来了新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数字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新模式拓展了行业业务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展望2019     
<正>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质量的总体部署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业内关心的话题。本期,本刊特别策划了"展望2019"专题报道,刊发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2019年工作要点及相关业内专家、专业机构对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