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地理学报》2019,74(8):1563-1575
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得以关注。本文构建了产业、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分析框架,该框架首先评价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而分析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明晰产业经济、人口规模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的关系;然后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为实现环境友好、资源有效利用前提下的最大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依据。西藏自治区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旅游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系统有着重要作用,成为支柱产业;不同发展情景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了资源环境限制下各种产业结构调整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为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该框架的建立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推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岛县(区)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主导产业选择。通过对我国海岛县(区)三次产业相对竞争能力、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认为其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地域经济系统呈现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相互交织的状态。海岛经济发展必须以海岛生态环境的承载许可为前提,不存在统一的产业结构演进目标。海岛县(区)需要在市场开放、产业转移以及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推动下,优化产业分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限发展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在海洋生物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空间资源等共同开发的基础上,因岛制宜,培育竞争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7  
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的最基层地域单元。它对当前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及发挥各地区的综合优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探讨了县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相对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并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解析。计算出1983–2012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资源环境成本由4736.55×10^12元攀升至15 359.45×10^12元、占全国同期比重由31.1%降至19.7%,协调发展度由0.295升至1.506,各时段相对协调发展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1993、2003年3个时段驱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环境成本相对较低,研究区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均做出较大贡献;2012年以后随着我国第一、三产业增加值整体上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未来,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应积极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细则,抓住机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各个层面实施生态恢复补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构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以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相对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并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解析。计算出1983–2012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资源环境成本由4736.55×1012元攀升至15 359.45×1012元、占全国同期比重由31.1%降至19.7%,协调发展度由0.295升至1.506,各时段相对协调发展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1993、2003年3个时段驱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环境成本相对较低,研究区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均做出较大贡献;2012年以后随着我国第一、三产业增加值整体上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未来,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应积极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细则,抓住机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各个层面实施生态恢复补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梁锦梅 《地理科学》2001,21(4):381-383
通过分析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提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及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梅州经济发展的缓慢的主要因素,加强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在分析资源型城市成长动力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刚性和水资源的约束,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防止资源枯竭所引发的支柱型产业的衰退。围绕主导产业组群,对现有产业结构和资产存量进行调整,同时延伸主导产业链,衍生新的生产协作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矿产资源型城市与区域的融合度,解除区位被动性和经济的“孤岛性”,提高区域竞争能力,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区及矿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洪泽 《地理教学》2012,(18):42-42,41
一、产业转移的两个基本条件1.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2.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较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有了更高级别的产业类型后,原有比较落后的产业的比重就会逐渐降低,不发达地区往往就成为这些较落后产业的接收地。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趋势与上海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凸显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迫切性。适应世界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要求,研究上海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基础上,基于服务长三角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着重分析了上海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海洋产业结构竞争力、海洋产业科技贡献率、陆海产业协同联动、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区域海洋资源和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大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完善区域沿海基础设施、加大海洋科技支撑力度及创新协调区域海洋资源和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相关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爱民  樊胜岳 《中国沙漠》1998,18(2):164-169
运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分析了河西地区国民经济的现状,判定了经济增长处于的阶段,并根据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包头市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包头市工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指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持续发展,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无围绕太 导产业群本进行,文章分别指出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资源生态开发和问题,并提出其共同的指导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佟连军  张明祥 《地理科学》1999,19(6):517-520
分析了辽中南地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阐明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的省区之一。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跨世纪的基本战略,对21世纪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影响福建省今后20年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投资环境建设与扩大对外开放、城镇化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以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广州新白云机场产业区发展设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理论,在分析广州新白云机场产业区的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特点等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白云机场产业区应采用空港区、近邻空港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高可达性都会区3个圈层的空间发展结构,并以服务业、电子信息业、航空农业、珠宝首饰业以及皮具业作为其主要产业,以期整合、优化产业区内原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使区内的产业布局更为合理,更好地发挥广州新白云机场的作用,并在广州"北优"的发展思路下,保护好北部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桂东县处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为国家级贫困县。但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通过对边远山区县资源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超级稻和优质稻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菜、茶、果、烟,外加楠竹和园艺的种植业,发展以牛、羊等草食性牲畜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小水电和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化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促进桂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产业结构特征与跨世纪发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厦门市在经历了改革开后的一段高速增长之后,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分析厦门市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跨世纪发展的基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厦门市新世纪主导产业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