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浆岩冷缩裂隙形成机制、类型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冷缩裂隙是岩浆岩原生裂隙的重要类型。以往多学科、多角度的节理及裂隙研究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该类节理,取得了丰富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在冷缩裂隙的特点、形成机理、分类、裂隙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成矿作用特点等方面系统性尚显不足,认识尚有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机制和制约因素下岩浆冷缩裂隙的形成规律、裂隙类型,以及发育特点、裂隙(系统)规模和成矿作用特点等的探讨,分析不同裂隙类型的成矿作用特征,构建受体冷缩裂隙控制的斑岩型矿床的容矿裂隙概念模型,讨论其网状裂隙系统的裂隙特征、网状裂隙系统与斑岩的空间关系及其成矿作用和特点,较系统地归纳了岩浆冷缩裂隙的特点,丰富了斑岩型矿床的研究方法,对该类型矿床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成因的几种概念模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型矿床对成矿的围岩没有选择性,但斑岩型矿床的网状裂隙系统控制了矿体的分布、矿石的品位和组构变化、矿化蚀变等特征,因此对容矿裂隙的形成机制、控制因素、裂隙分布规律等开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斑岩在侵位、冷却、结晶演化过程中,在岩体及其围岩中形成网状裂隙系统的相关机制及其制约因素,将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的成因归纳为岩浆结晶冷缩、侵入挤压、水岩分离和区域应力叠加等4种主要成因类型,并构建了它们的概念模型。这些裂隙成因概念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不同成因的裂隙系统与斑岩侵入体的空间依存关系、裂隙的分布特征及裂隙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较好地解释了斑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特点及其共性特征。在分析典型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概念模型应用于斑岩型矿床勘查找矿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裂隙充填型矿床构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车 《地质科学》1963,4(3):149-156
一、前言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一个具体例子对地槽区裂隙充填型的矿床构造进行一些系统的分析。文中划分了形成矿床不同时期的构造和阐明各期构造的特点,并对若干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进行矿床构造研究时,对某一时期裂隙性质的确定是根据下列各方面综合研究的结果:1)裂隙构造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特征;2)裂隙两盘的相对错动;3)残留擦痕的统计;4)靠近及远离裂隙围岩中石英或方解石的定向排列(显微构造分析);5)伴生裂隙与主要断裂空间位置上的规律性;6)岩脉、矿脉的分布特点;7)节理在裂隙内外的统计及分析。事实上同期不同向的裂隙构造在排列组合方面常常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广西贺州水岩坝矿田断裂构造分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盒计维数法对水岩坝矿田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矿田内不同尺度的断裂构造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其中,断层的分维值为1.3475;矿田中部的烂头山矿床节理和手标本微裂隙的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7841和1.3310;在子区分维高次趋势图上,分维高值区总体延伸趋势为北西向,与矿田断层构造总体展布趋势相吻合。平面上,烂头山矿床正常围岩微裂隙、蚀变围岩微裂隙和矿(化)体微裂隙的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2097、1.3310和1.8622,表明矿化程度的高低与其微裂隙分维值的大小成正比;垂向上,烂头山矿床露头节理平均分维值随高程的升高而增大,显示烂头山矿床具有含钨石英脉型的"五层楼"模式特点。此外,水岩坝矿田内已知矿床(点)均位于分维高值区,说明分维值的高低与已知矿床(点)的分布具有耦合性。  相似文献   

5.
山东夏甸金矿床充水机理构造控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典型的构造裂隙充水矿床,山东招远夏甸金矿床充水机理受招平断裂成矿构造影响显著,矿床构造控水机理研究具有其特殊性。以构造动力成矿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成因及演化过程说明海西-燕山期是充水裂隙形成的重要阶段;结合矿井充水、出水特征分析,论证依附于矿体、受控矿构造动力系统控制的NE-NNE向裂隙含水带是矿床主要充水来源,阐明了该控水模式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提出“疏干为主、深部预排、浅部开采”等治水方案。  相似文献   

6.
一、显微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脉状矿床构造时,首先是要区分不同时期的构造,并确定每期裂隙的性质。由于矿床构造往往經多次活动并在空間上发生重迭,从而給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确定每期裂隙性质时,必需从各方面綜合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变质岩中,普遍发育着定向裂隙构造,本文称这些构造为变质裂隙,它们是变质作用中在很大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的。由于这些裂隙往往是变质岩石的基础构造。并对一些矿床、矿体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这些裂隙构造分布和产状的规律,对找矿包括寻找和预测隐伏矿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指示意义。本文试图对这方面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斑岩型矿石中脉体穿切关系普遍而复杂。斑岩型矿床容矿初始裂隙之间具有程度不同的连通关系,成矿作用过程是成矿组分在既有的裂隙中迁移、充填和沉淀的过程。在多期成矿过程中,如果没有构造应力的改造,似乎不应该出现大量脉体的多期穿切关系。然而不仅是斑岩型矿床,其他与热液活动有关的矿床中均可出现大量脉体的相互穿切现象。针对此种现象,运用水力压裂机理,探讨了成矿流体对初始裂隙的压裂改造作用,认为成矿阶段多期流体活动可以形成与流体活动期次和强度相匹配的无数期新生压裂裂隙,同时可极大地扩展容矿空间的规模和范围。成矿流体压裂改造裂隙也是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的重要成因类型。由于流体活动的多期性和压裂裂隙生长的快速性,相比构造活动对脉体的改造,流体压裂成因裂隙所导致的脉体穿切关系更为常见。这些观点较好地解释了斑岩型矿床中频繁而复杂的脉体穿切和错断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初步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内中东段找到的超大型斑岩矿床之一。根据甲玛矿区165个钻孔角岩中裂隙的统计结果,从平面上和垂向上研究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围岩金属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个矿区破裂裂隙疏密分布趋势明显,裂隙高密度区位于ZK1616—ZK3216一带,平均裂隙率达40条/m以上,最高可达82条/m;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裂隙率逐渐降低。而上覆围岩(角岩)中的铜钼矿化强度同裂隙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平面上裂隙高密度区对应的Cu品位值为0.2%~0.47%,对应的Mo品位值为0.03%~0.10%;垂向上裂隙发育程度与铜钼矿化同样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裂隙越发育,对应的金属矿化越好,且在角岩中具"上铜下钼"的矿化分带现象。此外,根据对矿区裂隙成因的初步讨论,提出了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演化模式,并结合16号勘探线上裂隙产状变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了甲玛深部隐伏斑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正>热液矿床,尤其与岩浆侵人有关的热液矿床(含斑岩型矿床),均普遍发育大规模的裂隙和各种类型的矿脉(裂隙被成矿物质充填)。地表含矿裂隙的发育程度与深部矿化强度呈正相关,含矿裂隙是热液渗流的良好通道及矿质堆积的合适场所,高度裂隙化的地段为有利的成矿地段。  相似文献   

11.
一、矿区地质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一)矿区地质简述1.矿床的地质位置:根据已往地质文献记载,前撮落钼矿床位于中朝古陆的北部边缘。矿区之山脉位于老张广才岭南部之西侧及大黑山脉南端之东侧,多为低山及丘陵地形。本区域主要构造为北北东一南南西方向,沿此方向出现大面积的花岗岩及其他火成岩,前撮落钼产于斜长石花岗岩中,钼矿床生成受断裂构造之控制,钼矿细脉则填充于裂隙中或与石英细脉相伴生。  相似文献   

12.
针对铝土矿床突水,开展地应力测量研究,是分析查明突水成因、优化确定防治方案及合理进行矿床底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夹沟矿床测量分析结果表明:①矿床地区存在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其量值明显高于垂向应力。矿床水平高构造应力对矿床底板及其边坡稳定性具有不良影响,矿床开采掘面轴线走向应沿N70°E方向布设趋佳;②由于持续开采作用,矿床附近地应力状态产生不良扰动,水平高构造应力同开采形成的局部地应力场不良改变的叠加影响对矿床底板岩石场各类裂隙、结构面水起到极为重要的“催化”作用,是造成矿床底板突水的重要因素之一;③防治工作应重视加强矿床底板管理,科学预留安全隔水层屏障。并建议对矿床底板及其下伏一定范围内的灰岩实施预注浆处理,使得裂隙得以加固、溶洞得到堵塞,以抵抗不良应力的作用,消除或减弱对矿床突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广西铅锌矿床类型及主要控矿因素和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群耀 《矿床地质》1984,3(3):47-56
广西铅锌矿床的成因,过去基本划为远源的中低温岩浆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矿床。但随着层控矿床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广西铅锌矿床成因的认识也有所变化。广西的铅锌矿床(除个别外)基本具有如下特征:①矿体大多数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层间裂隙、层间破碎带以及含矿地层中,少部分呈复杂的脉状产于穿层断裂中;②大多数矿体在空间上与岩浆岩无明显关系,部分虽与岩浆岩有密切关系,但又受层位控制;③矿体都严格受一定层位、一定沉积相控制;④矿石基本具有反映沉积层理的条带  相似文献   

14.
会泽县娜姑镇银厂铅锌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泽娜姑镇银厂铅锌矿床是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地层中的裂隙脉状铅锌矿床。本文从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岩浆作用等方面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指出了该区具有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地层中寻找构造控制的沉积—改造—后成矿床的找矿方向,对该区铅锌矿找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成矿系统嵌套分形结构和自有序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成矿系统具有嵌套分形结构 ,岩石孔隙结构的传输性质制约着聚矿功能的实现。矿床(脉 )群聚分形分布特征明显 ,数量随时代先后呈幂律增长 ,成矿裂隙系统分维值大 ,高含量矿脉分维值低 ,这为隐伏矿床 (体 )预测提供了依据。裂隙生长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 ,矿脉起源于微裂隙发展而成的张性裂隙 ,并最终形成脉系。超大型矿床的裂隙系统表现为临界分维状态 (5~ 12 5km ,D≈ 1 5;0 5~ 2 0km ,D≈ 1 3;1~ 10 0cm ,D≈ 1 5;0 0 0 36~ 0 18cm ,D =1 2 8~1 39)。成矿元素运移通过扩散和渗流实现 ,扩散速率的差异性导致运移路径的有序性 ,流体流动导致金及金属硫化物在界面处发生反应而沉淀成矿 ,矿床密度分布随矿化中心距离增大而减小的自有序效应保证了成矿系统的组织层次性。输运反应耦合成矿动力学计算机模拟验证了分形脉体演化模式和自有序效应。  相似文献   

16.
横岗铅锌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成矿带东北缘。通过物化探剖面测量、地质填图、槽探、老隆调查等地质勘查工作,基本查清了炎陵横岗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总结了矿床成因,认为其应属典型的中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铅锌矿床。在此基础上,预测该矿床具有中型规模找矿远景,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区。  相似文献   

17.
《地质与资源》1995,4(2):153-160
本文主要介绍菱刈矿床矿脉的赋存状态、裂隙体系分析、矿脉群赋存的构造环境。菱刈矿床属脉状浅成热液型金银矿床。矿床成因与裂隙系统的形成关系密切。矿脉群大致位于基底岩石(四万十层群)隆起的中央部位。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黄山市桃溪地区裂隙带基本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热液矿床(尤其斑岩型矿床)发育大规模裂隙及各类脉体的地质事实,受前人对斑岩矿床裂隙研究的启发,对安徽黄山桃溪地区发育的大规模裂隙带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对裂隙中充填的石英硫化物脉采样测试,发现Au、Ag、Pb、Zn等成矿元素含量均达工业品位,且As、Sb、Bi等前晕元素高度富集。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推断桃溪裂隙带下方或附近可能隐伏与岩浆侵入有关的金及多金属矿床,桃溪地区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9.
银家沟硫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山工程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东民  马有华  齐玉峰 《地下水》2009,31(2):100-101
河南省灵宝市银家沟硫铁矿是小秦岭矿区有名的大水矿床,作为典型的基岩裂隙充水矿床,充水裂隙埋藏条件、水动力性质等较不均匀,经多年开采,矿床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本文通过研究矿区地质构造、地层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矿床充水水源和途径,预测了矿坑涌水量,并对矿山工程地质进行评价,提出了矿山开采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安全采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广东英德红岩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太昌 《矿床地质》1989,8(2):81-90
红岩黄铁矿经详细勘探查明,为一矿体集中、埋藏较浅、品位中等、可供工业利用的大型黄铁矿矿床。矿床产于“粤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的英德盆地西缘之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礁后泻湖相碳酸盐岩中,受北西向、东西向构造及层间裂隙控制,为沉积-改造-再造式的层控矿床,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