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南海采集的岩心中的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记录表明 ,最近3万a中西太平洋边缘海气候的千年尺度快速变化。中国南海是亚洲大陆东南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 ,该地区现在盛行季节性季风变化。对岩心中浮游有孔虫动物群丰度的定量分析表明了自从3万a前的氧同位素3期开始 ,主分类单元的相对丰度从上向下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 ,作为海平面温度(SST)(13~19℃)和深水混合层深度(MLD)(100~125m)指示种G.inflata的丰度显示出突然偏移 ,在氧同位素2期和3期中 ,准周期短时限(2~3ka)使G.in… 相似文献
2.
3.
闽江口第四纪地层中的孢粉、有孔虫、硅藻组合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闽江口琅岐岛钻孔的孢粉,有孔虫及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第四纪地层中有五个孢粉组合带,五个硅藻组合带与一个微体化石层。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可以划分为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中期、晚期)。气候演化依次为:冷干→温暖略干→温暖湿润→炎热潮湿→温暖略干。沉积相发展顺序为:冲积相、冲洪积相→河流相、湖沼相→湖沼相、河口相→海湾相→河口相。 相似文献
4.
冲绳海槽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有孔虫动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泽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1)
本文以冲绳海槽中部22个柱状样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岩性、孢粉以及邻近钻孔的~(14)C测年资料,讨论了有孔虫动物群特征、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程广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4)
一、前言 以探讨历史海洋学为目的的新生代海相地层的有孔虫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孔虫分析研究之所以能广泛开展,不仅因为此类动物是鉴别海相地层的重要标志。能够说明周期性的海水进退,而且其种属繁多、分布广泛,动物组合常成为区域地层组分和对比的良好依据。特别是对有些地质时代的深海沉积物来说,是优良的标准化石。此 相似文献
6.
孙湘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6,(2)
近年来,我国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事有关研究的单位、个人和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为了定量地评价这种状况,我们对我国公开出版的文献进行了一次统计.统计对象为1984年1月到1985年9月公开出版的书刊,包括刊载有关论文的20种主要的学术刊物,2种不定期刊物和八种论文集或专著.这里包括专论古气候、古环境的,也包括兼论古气候、古环境的文章在内,但纯报导性、科普性或者非公开发表的文字均未予收集.凡有中、英两种文种的刊物,只选一种统计.在此期间我国作者在国外发表的十余篇有关论文亦加入统计数字.由于我国学术刊物中只选用了二十种,加上受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统计并不能包罗全部有关文章,但相信已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大致动向.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古环境及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孢粉、藻类、有孔虫等古生物综合分析方法,对比土壤微形态、沉积磁组构分析结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古土壤是海平面变化、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土壤堆积阶段,海水已退出本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河漫滩经常受洪水淹没积水,多次滞水与暴露环境的交替,形成了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互为消长的特殊生物组合特征。这一时期沉积与暴露成壤作用反复交替,古土壤形成了多个粘粒胶膜淀积层。此期相当于未次间冰阶向未次盛冰期过渡及海平面下降的时期,沉积后进入了持续成土阶段,海平面变得更低,气候变干,地下水面降低,古土壤已不能被淹没,持续暴露成壤,这一时期逐渐接近末次盛冰期。 相似文献
8.
苏北沿海平原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与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北沿海平原地势平坦广阔,河湖众多,其南界为长江北岸,南部江阴、南通有孤岛状低丘分布。本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在13.5℃—15.5℃之间,年降水量为900—1,200毫米,是亚热带冬季低温而降水稍高的一个植被区。本区由于人类长期经济活动,农业栽培比较发达,自然植被很稀疏。原生植被除沿海的盐生植被外,极少保存。沿海盐土上主要植物有盐蒿(Suaeda salsa)、碱蓬(S.glauca)、羊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大穗结缕草(Zoysia macrotachys)、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var.sinensis)等。湖泊地区水生植被繁茂,主要有茨藻、眼子菜、狐尾藻、菱、金鱼藻、水 相似文献
9.
YSDP102钻孔有孔虫动物群与南黄海东南部古水文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研究的YSDP1 0 2钻孔岩心 (33°49.496′N ,1 2 5°45.0 0 9′E)是由韩国能源研究所和中国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于 1 995年 8月联合取自南黄海东南部水深 62m的巨厚泥质沉积区内 ,岩心长 60 65m。通过对岩心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动物群的分析 ,结合相应的AMS1 4 C测年数据 ,对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的形成及演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黄海暖流及与其相伴生的南黄海东南部冷水体形成于距今约640 0日历年前。形成伊始 ,冷水体处于明显的强势状态 ,而暖流的强度却相对较弱 ,这一过程约持续了 2 2 0 0年左右 ,是南黄海东南部巨厚泥质沉积区的主要堆积期。直到距今 42 0 0日历年前后 ,黄海暖流的影响强度开始加强 ,冷水体相对减弱 ,直至达到现代的水文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从动物群化石看渤海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渤海BC-1孔240余米的柱状岩芯中的动物群化石,采取417个样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其中包括软体动物群、有孔虫与介形类.本文根据动物群组合特征及其分布,结合年代资料,探讨了渤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史. 相似文献
11.
12.
王国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9(2):61-68
本文根据大量钻孔资料的研究,论述了鲁北平原自晚第三纪末期以来第四纪各时段岩相古地理的发展与演变,如火山活动、海侵与海岸线的变迁、湖泊的消长、河流的分布与变迁、冲积相和冲、洪积相的分布范围与变化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南黄海西北部灵山岛海区水下一柱长360cm钻孔的分析资料,根据有孔虫、介形虫及孢粉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得出自晚更新世以来,灵山岛海区经历了海进—海退—海进的古地理变化和寒冷—温冷—温和—温湿交替的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4.
闽北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古植被和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继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4(1):23-33
福建北部沿岸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含有八个综合孢粉带,即八个古值被和古气候演替阶段。其中阶段1冷而干燥(Q3^2-1);阶段2暖而湿润(Q^2-2);阶段3冷而干燥(Q3^3);阶段4暖而稍湿(Q4^1);阶段5暖而稍干(Q4^1);阶段6热而湿润(Q4^2-1);阶段7温暖略干(Q4^2-2);阶段8气候状况接近现代(Q4^3)。 相似文献
15.
16.
上海地区水6井第四纪有孔虫复合分异度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对水6井有孔虫复合分异度H(S)、优势种、特殊属种生态及介形、孢粉等化石综合分析,确定7个海进层位,对上海地区古环境变迁提出新的看法,并为我国东部第四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浙江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全面报道了产于浙江象山县爵溪镇下沙、大岙和岱山县大长涂岛小沙河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动物群,计有43属54种贝类和7属10种有孔虫,8属8种介形类。进行了生态类型的划分和古今对比研究,认为与当地现生动物群有明显差别;发现了16种热带贝类,而有孔虫、介形类未见冷水种,揭示了中全新世时当地气候比现今温暖,也证实了浙江海滩岩是中全新世热带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黄海中部近岸浅海区第四纪孢粉及其古植被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黄海中部QC_2孔的孢粉地层,本文论述了该海域180万年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历史。其中早更新世早期为一寒冷期,晚期则为一湿热期,为该孔所揭露的最高温时期,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波动较频繁,经历了冷—暖—冷—暖四个气候亚期。中更新世晚期气候严寒。晚更新世早期气候温暖,晚期虽然气候有波动,但总体上为一寒冷期。全新世气候相对温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