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对辽东卧龙泉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研究,以探讨岩石成因及动力学意义。研究表明,岩体侵位时代为早侏罗世(194.0±1.0Ma,MSWD=1.3);岩体具高硅(71.49%~72.24%)、富碱(7.58%~7.83%)、贫镁(0.454%~0.497%)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介于1.07~1.10之间,属于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具有高的(87Sr/86Sr)i比值(0.71572~0.71660)和低的εNd(t)值(-15.6~-17.6);Pb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206Pb/204Pb)t为17.842~18.052,(207Pb/204Pb)t为15.542~15.557,(208Pb/204Pb)t为38.797~39.917。岩石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卧龙泉岩体由俯冲作用引起的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卧龙泉岩体乃至华北东部侏罗纪花岗质岩浆作用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陆壳挤压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滇西丽江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西丽江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位于滇西“三江”褶皱造山带与扬子板块西南缘结合部位,岩石类型多样,可分为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前者主要有正长斑岩、正长岩及粗面斑岩;后者主要包括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研究确定区内斑岩结晶年龄为346~371 Ma,侵位于始新世晚期。碱性岩石的SiO2含量为5454%~6770%,K2O>Na2O,具有钾玄岩的特征;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716%~7066%,K2O<Na2O,具有高钾钙碱性的特征。两类岩石都具有富碱(Na2O+K2O=703%~1170%)和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64~115)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K、Pb等),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且具有高Sr、Sr/Y和La/Yb比值及低Y、Yb和镁值(Mg#<05),表明区内斑岩兼具钾玄质岩石和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斑岩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的后碰撞阶段,其形成与减压熔融及幔源岩浆底侵促使增厚下地壳底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转换带对主碰撞带造山作用过程的岩浆事件响应,进而分析确认本区具有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潜力,为深入认识丽江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3.
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黑云母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白石头黑云母花岗岩位于中天山地块东部南缘。LA—ICP—MS测得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322+5Ma(MSWD=3.2)。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表明:小白石头黑云母花岗岩以高硅(73.46%~75.86%)、富碱(Na20+K20=7.1%~8.2%)和弱过铝质(A/CNK=1.002~1.02)为特征。稀土元素C1球... 相似文献
4.
Koka花岗岩位于厄立特里亚Nakfa地区以西,是Koka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岩体具有富SiO2(67.94%~78.40%)、Na2O+K2O(5.86%~8.76%)、Al2O3(11.05%~16.51%)、FeOT(2.46%~3.80%),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为1.09~1.55),低CaO(0.06%~1.85%)、MgO(0.15%~0.39%)的主量元素特征,同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强烈亏损Sr、P、Ti元素,REE分配曲线呈现燕式分布和明显的负铕异常,表明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显示其成岩年龄为851.2±1.9 Ma,属早新元古代,不同于区域上广泛分布的与造山后伸展作用相关的A型花岗岩(650~540 Ma),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其可能形成于由俯冲作用而引起的弧后拉张环境.岩体锆石具有一定的Ce正异常,Ce4+/Ce3+变化范围为3.86~146.31,平均为32.4,指示岩浆的氧逸度相对较低,结合岩浆源区为较“干”的体系特征,暗示该岩体成矿潜力较低,难以形成相关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滇西凤庆三岔河地区火山岩岩性主要为英安岩,火山活动以宁静式喷溢为主。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结果表明,英安岩的形成时代为2097~2188 Ma,锆石中含有大量不同时期的继承锆石核,指示其具有丰富的物质来源。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英安岩具有富硅、富铝的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特征,中等负Eu异常,轻、重稀土均强烈分馏,轻稀土分馏较重稀土明显,亏损Ta、Ba、Nb、Sr,而富集Rb、Th。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英安岩可能由古老地壳物质(富含长石的碎屑岩为主)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重熔形成,是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盆闭合后的陆内应力调整阶段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6.
哈日阿玛岛弧花岗岩出露于北山造山带公婆泉岛弧带内,与奥陶纪-志留纪公婆泉组弧火山岩伴生,包含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等.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分别就位于430.9±4.7 Ma和452.5±3.2 Ma,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属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样品Mg#值界于44.58~51.85,Rb/Sr比值0.025~0.282,Nb/Ta比值0.068~14.01,Zr/Hf比值13.05~34.00.稀土元素总量(包含Y元素)为59.87×10-6~118.56×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均呈现明显的右倾型,轻稀土富集,(La/Yb)N为3.11~23.86,Eu异常不明显.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以及中等不相容元素Ce、La、Hf,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岛弧花岗岩特征,显示来自地壳的岩浆与来自深部的亏损地幔岩浆混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认为哈日阿玛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为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古洋盆向北俯冲的结果,并最晚在晚奥陶世晚期已经开始俯冲,该洋盆闭合时限应晚于早志留世.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十八站—呼玛县韩家园地区发育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文章选取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二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12.4±3.5 Ma,为早—中寒武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酸性侵入岩归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77~1.04)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REE=69.51×10~(-6)~275.83×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9.11~26.64。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LREE富集、HREE相对平缓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显著(δEu=0.90~1.35)。微量元素组成具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和本文研究,初步分析认为早古生代侵入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为前古亚洲洋闭合背景下萨拉伊尔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盖里克片麻岩分布于阿中地块亚干布阳-帕夏拉依档一带,岩体主要岩性由眼球状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二长片麻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886.5±5)Ma,说明盖里克片麻岩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主量元素具有高SiO2、Al2O3、K2O+Na2O含量,低Na2O、MgO、CaO和TiO2含量的特征,A/CNK值介于1.03~1.17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P、Hf、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相应的元素丰度特征;岩石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总体呈右倾的“V”型稀土分配模式,显示了典型的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特征。盖里克片麻岩的源岩为地壳中角闪岩相基性岩类(变玄武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综上说明本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岩浆事件,可能对应于新元古代的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说明塔里木和柴达木板块之间在新元古代早期曾经存在板块的汇聚碰撞。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兴蒙造山带东北部东乌珠穆沁旗海勒斯台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讨论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海勒斯台岩体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花岗斑岩。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海勒斯台花岗斑岩的年龄为4635±2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中奥陶世。花岗斑岩具有富硅(7514%~7788%)、富碱(615%~792%)、低钛(015%~017%)和铝(1125%~1261‰)、贫钙(018%~125%)和镁(014%~03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及高场强元素Zr、Hf,强烈亏损Sr、Eu、P、Ti,中等亏损Ba、Nb、Ta等元素,10000Ga/Al值和Zr+Nb+Ce+Y含量较高,属于A2型花岗岩。花岗斑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878~899℃之间,同时具有非常低的Sr和高Yb特征,指示岩石形成于低压高温的伸展构造背景,可能为减薄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于古亚洲洋沿着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一线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引起的陆缘弧后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59-363
四川锦屏山地区碱性杂岩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其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英碱正长岩、英碱正长岩、含萤石霓石钠闪-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霓石(碱性)花岗斑岩、碱性伟晶岩脉。为确定该碱性杂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对其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碱性杂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206)Pb/(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6±0.51Ma,侵入时代属于渐新世。该岩石具有富碱,高钾,贫镁、钙的岩石化学特征,属于碱性岩石系列。其稀土元素总量极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异常不显著。微量元素相对富集Th、Zr、La、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综合以上数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说明该碱性杂岩为扬子地块插入到龙门山地壳的过程中,俯冲陆壳发生变质、脱水后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四川锦屏山地区碱性杂岩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其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英碱正长岩、英碱正长岩、含萤石霓石钠闪-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霓石(碱性)花岗斑岩、碱性伟晶岩脉。为确定该碱性杂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对其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碱性杂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6±0.51Ma,侵入时代属于渐新世。该岩石具有富碱,高钾,贫镁、钙的岩石化学特征,属于碱性岩石系列。其稀土元素总量极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异常不显著。微量元素相对富集Th、Zr、La、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综合以上数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说明该碱性杂岩为扬子地块插入到龙门山地壳的过程中,俯冲陆壳发生变质、脱水后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北阿尔金喀腊大湾南段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腊大湾位于北阿尔金山的中东段,区内分布有大量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这些岩体为探索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出露在喀腊大湾南段的二长花岗岩展开了详细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84.2±4.9Ma(MSDW=0.46,n=14),属早奥陶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二长花岗岩具有富碱(全碱8.31%~8.66%)、高钾(K_2O=3.65%~4.76%)和贫MgO(0.6%~0.9%)、P_2O_5(0.06%~0.11%)、TiO_2(0.39%~0.58%)和FeOT(1.82%~2.34%)的特征,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为0.96~1.01,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具有弱的正Eu异常,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Th、U)和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i、Ta、Nb)和HREE,显示出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的ε_(Hf)(t)均为正值(+4.08~+8.26),且变化范围较小,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875~1099Ma,反映成岩过程中有显著的幔源新生地壳物质加入。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喀腊大湾南段二长花岗岩应形成于北阿尔金洋向南侧阿中地块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其岩浆源区可能起源于新生地壳和古老基底地壳构成混合地壳的部分熔融,岩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这些特征与北祁连早古生代形成于俯冲消减背景下的中-酸性侵入岩体相似,进而为北阿尔金曾是北祁连的西延部分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北京怀柔境内碾子单元由上台子东、碾子和小梁后三个岩体组成,沿临河—集宁—尚义—赤城—古北口—承德—平泉深大断裂带产出,是华北板块北缘早中生代花岗岩带的组成部分。岩体岩性由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中细粒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7.5±0.62Ma,为早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该期花岗岩副矿物为磁铁矿—锆石—磷灰石—榍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高Sr低Y、Yb特征,主量元素呈现富硅、富碱,贫铝、贫铁、贫钛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和金属元素Pb、Mo,弱富集Sr元素,强烈亏损亲石元素U、Nb和金属元素Cr、Ni,弱亏损Ta、Zr、P、Ti元素特征。而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大,无—极弱铕负异常的陡峭右倾型。综合分析认为: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属于未分异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岩浆来源可能为新元古代增生的加厚基性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其岩浆源区部分熔融的残余相可能是石榴子石、角闪石和磷灰石。碾子单元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华北板块与蒙古增生褶皱带碰撞造山(中亚造山)过程中构造挤压背景环境,中亚造山带的演化不仅对造山带内部有巨大影响,同样对华北板块北缘有较强的影响,并造成强烈的基底岩石再造。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斜长角闪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金群为阿尔金构造带的古老变质基底,由于缺乏精确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对其形成时代尚存争议。运用LA-ICP-MS 锆石U-Pb 定年分析方法,对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阿尔金群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锆石CL图像具有多晶面面状结构,无岩浆锆石具有的震荡环带和核边结构,Th/U比值大多都较低(<0.1),显示变质锆石的特点。18个锆石颗粒的19个测点给出的207Pb/206Pb年龄介于(1786±16)~(1877±12)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1827±13)Ma(MSWD=4.4,1σ)。区域地质与同位素年代学新资料表明,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在古元古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期事件与吕梁运动的时限相吻合,在全球尺度上可能是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响应,也证明阿尔金山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并且为探讨阿尔金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土屋斑岩铜矿位于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中段,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中。闪长玢岩为钠质亚碱性系列:w(SiO2)51.56%~56.98%;w(Al2O3)16.41%~19.17%;w(Na2O)2.6%~5.42%;w(K2O)0.582%~2.24%;全碱w(Na2O+K2O)3.182%~6.205%;w(K2O)/w(Na2O)为0.144~0.78。微量元素蛛网图右倾,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Nb、Ta负异常明显。稀土总量较低,ΣREE为34.06×10-6~96.02×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为3.40~5.98,δEu为0.65~1.10,没有发生明显的斜长石结晶分异作用;δCe为0.90~0.99,表明氧化条件弱。根据闪长玢岩地球化学、U-Pb年代学及构造环境图解分析,显示闪长玢岩体形成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活动陆缘。 相似文献
16.
阿尔金群为阿尔金构造带的古老变质基底,由于缺乏精确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对其形成时代尚存争议。运用LA-ICP-MS 锆石U-Pb 定年分析方法,对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阿尔金群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锆石CL图像具有多晶面面状结构,无岩浆锆石具有的震荡环带和核边结构,Th/U比值大多都较低(<0.1),显示变质锆石的特点。18个锆石颗粒的19个测点给出的207Pb/206Pb年龄介于(1786±16)~(1877±12)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1827±13)Ma(MSWD=4.4,1σ)。区域地质与同位素年代学新资料表明,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在古元古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期事件与吕梁运动的时限相吻合,在全球尺度上可能是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响应,也证明阿尔金山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并且为探讨阿尔金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以出露于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北侧元湖一带英云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锆石LA-LCP-MS U-Pb年龄测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岩体侵入时代及成因进行讨论。英云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2.3±2.8) Ma(MSDW=0.49)。岩石SiO2含量73.21%~77.15%,Al2O3含量10.66%~13.00%,属偏铝质,A/CNK为0.89~0.98、富钠,Na2O/K2O值为6.99~22.31,低钾(拉斑)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40.95~55.01,轻重稀土分馏较弱,(La/Yb)N=0.47~0.72,Eu负异常明显,δEu=0.15~0.25。Sr/Y比值为3.07~4.36,Nb/Ta比值为3.61~9.86。岩石具较低的Sr初始值,(87Sr/86Sr)i=0.704 485和正的Nd初始值,εNd(t)=9.45~10.295。认为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北侧... 相似文献
18.
19.
龙泉岩体是浙南地区少有的加里东期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显示,龙泉岩体由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花岗岩类)和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TTG)组成,两类岩石组分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显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TTG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于典型的高压型TTG,其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作用的基性下地壳的重熔作用,而花岗岩类岩石则主要源于古老地壳沉积物的部分熔融,两者均未受地幔的明显混染。锆石SHRIMP U-Pb和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龙泉岩体的形成时间为443±3~410±3 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晚至泥盆纪早期,龙泉地区还存在着洋壳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石崖铁矿为都兰地区一处典型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通过对花岗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白石崖花岗岩侵位于(238±1) Ma,富硅(SiO2=70.01%~76.01%)、富碱(K2O+Na2O=6.64%~8.41%)、FeO*/MgO比值(平均22.87)较高、贫镁(MgO=0.04%~0.39%),K2O/Na2O>1,A.I.=0.88~0.99,A/CNK=0.62~0.83,属偏铝钙碱性岩石;稀土分布曲线呈“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较强的Eu负异常(δEu=0.10~0.70);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较高的Zr (172×10-6~205×10-6)、Nb(11×10-6~31×10-6)和Y(21.9×10-6~50.1×10-6),较低的Sr(40×10-6~223×10-6)、Ba(168×10-6~690×10-6);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Ba,Sr,P和Ti的负异常,表明白石崖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该区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属A2型花岗岩。三叠纪时,东昆仑地区处于后碰撞构造阶段,俯冲板片发生断裂,岩石圈拆沉,引发大范围的地壳伸展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上涌的软流圈物质与地壳直接接触,对上覆长英质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促使其部分熔融,长石、榍石等分离结晶,形成该区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