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北缘赛什腾地区发育大量早古生代岩浆岩, 记录了原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信息, 对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秦祁昆增生和碰撞造山过程。本文报道了柴北缘赛什腾地区早-中奥陶世岩浆岩的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资料。早-中奥陶世岩浆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变辉绿岩和变辉长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年龄是485Ma, 变辉绿岩年龄是473Ma, 变辉长岩年龄为470~464Ma。花岗闪长岩为弱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 轻重稀土分馏较强烈, La/Yb比值为18.0~25.1, (La/Yb)N为12.9~18.0, Sr/Y比值(30.0~44.8)较高, Eu具轻度负异常, 全岩εNd(t)为+1.1~+3.4, 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60, 锆石εHf(t)为+9.4~+11.3。变辉绿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 具有较高的MgO(5.31%~8.79%)含量和Mg#值(47~58), 其Al2O3和CaO含量分别为14.5%~18.07%和7.79%~11.92%, TiO2含量(0.41%~0.83%)较低; 此外, 其稀土总量较低(26.0×10-6~62.5×10-6), 轻重稀土分馏弱, (La/Yb)N为3.3~4.0, 基本不具Eu异常(δEu=0.9~1.1);全岩εNd(t)为+2.2~+5.5, 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9~0.7055, 锆石εHf(t)为+7.3~+9.1。变辉长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类, 富FeOT(11.79%~15.45%)、低MgO(3.41%~5.23%)和Mg#(31~44), TiO2含量较高(介于1.06%~1.57%); 其稀土总量较低(59.2×10-6~121.6×10-6), 轻重稀土分馏弱, (La/Yb)N为3.2~5.7, 不具Eu异常(δEu=0.9~1.1);全岩εNd(t)为+1.4~+1.9, 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2~0.7044, 锆石εHf(t)为+7.5~+13.9。根据以上地球化学特征推断: 花岗闪长岩源于有一定程度加厚的新生岛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而变辉长岩和变辉绿岩则源于亏损地幔楔, 形成于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结合以往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赛什腾地区早古生代主要存在~514Ma、485~464Ma、444~437Ma三期岩浆岩, 形成于原特提斯洋洋内和陆缘俯冲(514~450Ma)以及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445~420Ma)。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轭剪节理古应力场反演、沉降史反演和平衡剖面分析方法,将柴北缘含煤区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前中生代、基底形成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沉降阶段;晚侏罗世-白垩世构造反转、挤压抬升剥蚀阶段;古新世-渐新世强烈挤压阶段;中新世以来盆地定型阶段。印支期后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系展布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三条隆起带南麓,含煤地层抬升变浅,多遭受剥蚀;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广泛分布,浅部形成较大面积的有利勘查开发区块,为柴北缘预测找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针对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北东、北西向两组逆冲推覆断裂交汇,构造变形极其复杂,构造解析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地震、重磁电、钻井(孔)等资料,理清了研究区主要断裂体系及其组合特征与展布规律。采用地表和地下构造、浅部和深部构造、地震和非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山前带构造建模研究与构造解析。通过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发育NW和近WE向两组断层和盆缘逆冲、盆内逆冲、盆内挤压走滑等3类断裂体系,平面上具有分区、分带性;建立了盆缘、盆内不同构造变形机制的构造解释模型;共识别出了挤压、伸展和走滑等3大类8种构造样式,明确了构造样式组合模式及其分布规律,理清了研究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南西北东向构造演化剖面分析明确了盆缘、盆内推覆构造与盆内反冲构造后展式演化时序及其对中生界残留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陶金雨 《地质与勘探》2018,54(3):552-562
东坪地区片麻岩可分为花岗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和角闪片麻岩三类,SiO_2含量在57.47%~75.32%,全碱含量(Na_2O+K_2O)介于2.62%~7.40%,Al_2O_3含量在11.08%~16.29%,A/CNK范围0.84~1.78,属于中-酸性、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型曲线,大部分样品具有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Sr等元素相对亏损。综合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东坪地区斜长片麻岩和角闪片麻岩的原岩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可能为壳源与幔源物质混合成因;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属于陆源S型花岗岩,是地壳部分熔融后冷凝结晶的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东坪片麻岩形成于早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反映了柴北缘、北阿尔金断裂、北祁连地体经历了原特提斯洋闭合后的板块汇聚和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在构造上是一条经历了多期构造旋回叠加的早古生代复合型造山带,花岗质岩浆作用研究对揭示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锆石U-Pb年代学统计结果表明,祁连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可以分为7个大的阶段,包括古元古代早期(2 470~2 348 Ma)、古元古代晚期(1 778~1 763 Ma)、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1 192~888 Ma)、新元古代中期(853~736 Ma)、中寒武世-志留纪(516~419 Ma),泥盆纪-早石炭世(418~350 Ma)以及中二叠世-晚三叠世(271~211 Ma)。其中古元古代早期发育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和准铝质低钾拉斑-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记录了早期的陆壳增生及改造事件。古元古代晚期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A型花岗岩,是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产物。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以过铝质-强过铝质钙碱性-钾玄质S型花岗岩为主,新元古代中期以准铝质-强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为主,分别对应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和裂解事件。中寒武世-志留纪花岗岩是洋陆转换过程中的产物,约440 Ma加厚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低Mg埃达克岩的广泛出现指示祁连地区全面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泥盆纪-早石炭世花岗岩代表后碰撞伸展阶段岩浆岩组合,发育准铝质-强过铝质低钾拉斑-钾玄质等一系列花岗岩。中二叠世-晚三叠世花岗岩以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为主,有少量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是宗务隆洋俯冲消减以及碰撞后伸展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柴北缘东段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石炭系—侏罗系地层缺失的原因,本文应用有限单元 法 模 拟 了 柴 北 缘 东 段 印 支 期 ( 三 叠 纪 )、 燕 山 早 期 ( 侏 罗 纪 )、 燕 山 晚 期 ( 白 垩 纪 ) 的 构 造 应 力 场 , 分 析 了 该 区 不 同 时 期 的 主应力与剪应力分布特征。根据库仑及格里菲斯岩石破裂准则预测了古构造的存在并探讨了地层缺失的原因。研究结果表 明:三叠纪,柴北缘东段在印支期不均匀分布的最大主应力与右旋剪应力共同作用下,发育两排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凸起, 造成石炭系—二叠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侏罗纪,在燕山早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由早—中侏罗世的断陷盆地 逐渐演化为晚侏罗世的坳陷盆地,欧南地区为继承性隆起区未接受沉积;白垩纪,受晚期燕山运动影响,应力场逐渐由拉 张转变为挤压,构造反转,逆冲断裂复活,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欧隆布鲁克山等主要山体隆升,遭受剥蚀,柴 北缘东段中生代盆地演化终止。  相似文献   

7.
柴北缘冷湖地区构造建模和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采用先进的地质解释软件,对柴北缘冷湖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起该区域新生代的三维构造模型。研究区新生代构造主要是由断层F2活动引起的断层相关背斜,发育3条主要断层F2、F5和F6,均具有右行走滑冲断的性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断层F2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认为该断层和它的相关背斜为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较好的通道和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8.
在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东段,新识别出一个高压麻粒岩单元,其主要的岩石组合包括基性(长英质)高压麻粒岩、花岗质片麻岩、富铝质片麻岩(片岩)、石榴角闪岩和英云闪长岩。岩相学和变质反应序列、矿物化学和温压估算结果表明,蓝晶-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共经历了4阶段的变质演化:Ⅰ早期进变质阶段,以石榴石核部发育的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和石英等矿物包裹体为特征;Ⅱ峰期高压麻粒岩相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条纹长石+斜长石+石英,金红石Zr温度计和GASP压力计限定其峰期温压条件为:t=800~840℃和p=1.4~1.6GPa;Ⅲ高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边部)+黑云母+长石+石英;Ⅳ晚期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以蓝晶石周围出现的Ms+Pl±Zo和Mrg+Qtz±Ms±Pl后成合晶为特征。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指示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为431Ma。蓝晶-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具有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与基性高压麻粒岩形成于相同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米仓山地区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扬子板块北缘自晚太古代至早震旦世,先后经历了地壳演化早期、沟-弧-盆和大陆裂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晋宁期及澄江期;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期次的岩浆岩在岩浆性质、活动方式和规模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各具特色。本文论述了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点、岩石成因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充分肯定了澄江期裂谷型岩浆岩在本区岩浆活动历史中的主导地位,这对进一步研究和重新认识扬子板块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柴北缘构造带内发育大规模的印支期花岗岩,其成因过程和构造背景仍存在争议。为确定该地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和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本文选取柴北缘构造带东段乌兰地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它们以高SiO2、K2O含量,低MgO、CaO含量和Mg#为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A/CNK=0.99~1.08),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K、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56± 3 Ma和243±1 Ma,均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Lu-Hf同位素组成显示花岗岩的εHft)值为-6.2~-2.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676~1 452 Ma,花岗闪长岩的εHft)值为-4.8~-0.2,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577~1 280 Ma,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反映其原始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然而,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Mg#值和Cr、Ni含量,结合其较高的εHft)值暗示花岗闪长岩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幔源物质的贡献。此外,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均发育暗色镁铁质包体,包体和寄主岩中斜长石具有环带结构和筛状结构,并发育刀刃状黑云母和针状磷灰石,暗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岩浆混合作用。从空间上看,乌兰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体与西秦岭同期岩浆岩共同构成了青海南山岩浆岩带,结合前人对该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本文认为这一时期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密切相关,大洋俯冲诱发幔源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并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区域上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金山北缘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阿尔金山北缘地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之间的阿尔金断裂的西北,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地区。该区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以来,为钙碱性岩系(碱性程度不高),发育Ⅰ型和A型两种花岗岩类,缺少S型花岗岩。早古生代与蛇绿岩伴生的双峰式火山岩系属于亚碱性系列,其中的玄武岩主要为拉斑系列,流纹岩属钙碱系列。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分析和判别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北缘早古生代处在破坏性活动板块边缘,构造环境可能经历了早古生代活动陆缘的(火山)岛弧、中生代大陆造陆抬升以至新生代的后造山作用演化过程。火山岩类的构造环境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类可能具有洋脊区、岛弧区和板内区各种构造环境,流纹岩类则主要处在板内区。以上分析说明早古生代"阿尔金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巴西卡拉加斯(Carajás)地区发育古老的太古宙变质基底,是世界上矿床类型最丰富、资源聚集程度最高的成矿区之一。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为主体的结晶基底中,含有大量紫苏花岗岩、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rondhjemite-tonalite-granodiorite,TTG)岩套和未完全解体的变质深成岩,目前对其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岩浆岩的正确划分和精细研究是深入认识南美克拉通演化的重要手段,在调查卡拉加斯地区基底中变质侵入岩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资料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中太古代的紫苏花岗岩、层状基性—超基性岩和TTG岩套,新太古代的基性—超基性杂岩、TTG岩套、同构造花岗岩、后构造花岗岩等,以及古元古代的碱性花岗岩。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法综合分析了卡拉加斯地区的花岗质深成岩,锆石U-Pb测年获得的花岗岩207Pb/206Pb表面年龄集中在2 899~2 831 Ma、2 742~2 622 Ma和1 919 Ma 3个时期,认为南美克拉通在经历了古太古代陆核形成、中太古代古大陆增生后,在太古宙末期和古元古代发生了二阶段的克拉通化过程,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克拉通开始被破坏。通过对比南美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早期演化过程,推测南美克拉通的构造演化早期受地幔柱控制,晚期转变为以板块构造为主导的大陆增生机制。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和对比矿集区成矿过程及其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13.
柴北缘—南祁连地区构造热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柴北缘路乐河剖面新生代沉积物和山前现代河沙中碎屑的锆石U-Pb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物源区发育~260、~450、500~600、800~900Ma 4个主要年龄峰值和~1.8、2.5~2.6Ga 2个较小的年龄峰值。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提出:柴北缘—南祁连地区在二叠纪中—晚期遭受了一次较强烈的低温区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柴北缘高压榴辉岩及其相关的地质体隆升到地表的时间晚于上新世;柴北缘—南祁连地区先后主要经历了800~900 Ma的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500~600 Ma的泛非区域变质事件和~450Ma的俯冲碰撞变质事件;柴北缘—南祁连地区的主要构造热事件发生在元古代,主要集中在500~600Ma和800~900Ma,表明柴北缘—南祁连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性质与扬子板块相似,与华北板块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榴辉岩研究对深入认识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过程具重要意义。绿梁山地区榴辉岩以透镜体形式出露于花岗片麻岩中,岩相学和温压计算结果显示,绿梁山榴辉岩经历了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①峰期榴辉岩相阶段。以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为特征,温压条件为P>25.5 k Pa、T>840℃;②高压麻粒岩相阶段。以绿辉石退变为透辉石和斜长石为特征,形成的温压条件P=17.1~18.7 k Pa、T=814℃~896℃;③角闪岩相阶段。以透辉石退变为角闪石和斜长石、金红石退变为钛铁矿为特征,形成的P-T条件为P=4.5~6.5 kPa、T=581℃~665℃。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多阶段构造演化模型:绿梁山榴辉岩的原岩在新元古代时期位于大陆地壳中,由于大洋地壳俯冲牵引作用,伴随大陆地壳一起被拖拽至俯冲通道内,于深度至少75 km处发生变质作用;随后进行了一个相对较慢的折返过程之后出露于地表。  相似文献   

15.
柴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矿物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北缘构造带中元古代鹰峰环斑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具pyterlitic型环斑结构,各主要矿物均具多世代特征。钾长石主要以卵形斑晶出现,出溶钠长石条纹极发育,出溶后主晶成分为Or94.57Ab5.25An0.18,钠长石条纹为Or0.71Ab97.59An1.7,推算出球斑均一化成分为Or66.41Ab32.95An0.64。岩浆结晶的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由于不同程度的蚀变使An降低成为钠质长石。黑云母多有不同程度的蚀变,析出磁铁矿和钛铁矿,析出铁后黑云母的n(Fe)/n(Fe+Mg)=0.5~0.63,属Mg-Fe2+-和Fe2+-黑云母,原成分应更富铁。鹰峰岩体在矿物组成及主要矿物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的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起因于加里东期的变质改造,有的反映了岩体形成环境和过程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的pT演化历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卡榴辉岩位于柴北缘HP/UHP变质带的西段,榴辉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在变质泥质岩、花岗质片麻岩及少量大理岩中,主要由石榴石和绿辉石组成,具有含量不等的多硅白云母、角闪石、黝帘石(斜黝帘石或绿帘石)、金红石和石英等。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显示榴辉岩经历了3期与俯冲和折返作用有关的变质演化阶段:(1)前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榴辉岩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核) 绿帘石 斜长石 角闪石,以包体的形式保存于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石核部,形成的温压条件为p=1.06~1.11GPa,t=560~577℃;(2)榴辉岩相变质阶段,以绿辉石、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围绕石榴石定向分布为特征,其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边) 绿辉石 多硅白云母±黝帘石,温压估算获得榴辉岩相的变质条件为p=2.35~2.52GPa,t=610~680℃;(3)后榴辉岩相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 角闪石 斜长石,主要存在于围绕榴辉岩透镜体分布的退变榴辉岩(角闪石化榴辉岩)中,形成的温压条件为p=1.09±0.12GPa,t=635±44℃。研究结果显示榴辉岩的pT轨迹具有“发卡”型特点,表明鱼卡榴辉岩经历了快速俯冲和折返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马新民 《地质与勘探》2016,52(2):316-326
本文在钻井和二、三维地震数据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柴北缘西段晚新生代弧形构造带演化历史和油气成藏过程。认为柴北缘西段是由一系列沿造山带前缘展布的弧形逆冲断裂和褶皱组成的弧形构造带。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具有自山前向盆内扩展,东西两侧向中间传播的特点,油气运聚与构造演化过程紧密耦合。各弧形构造带两侧形成时间早,生储盖配置好,且具有古构造背景,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应是下一步优先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柴北缘二郎洞地区L 构造岩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北缘二郎洞地区出露包含早古生代岩石组合的达肯大坂岩群,其构造变形期次和变形时代研究接近空白, 本文首次在其中发现了面理微弱, 而拉伸线理十分发育的L 构造岩,对其详细的构造解析对认识柴北缘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二郎洞达肯大坂岩群存在两期构造变形作用(D1、D2),D1 期变形表现为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剪切,D2 期变形表现为兼具正断性质的右旋走滑剪切。D1 期变形产生LS 构造岩和L 构造岩。其中L 构造岩中矿物拉伸线理的倾伏向约为142°,与柴北缘造山带延伸方向一致,倾伏角一般在2°~54°。对L 构造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未变形次安山岩进行LA-ICP-MS 锆石U-Pb定年,获得它们的结晶时间分别为457 Ma 和406 Ma,L 构造的变形时代可能介于457~406 Ma 之间。根据长石、石英等矿物的变形形式,估计L 构造岩的变形温度在380 ℃~420 ℃之间, 应形成于地下13~14 km 深处。在构造特征分析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柴北缘早古生代岩浆活动时代构架,我们认为二郎洞地区L 和LS 构造岩的原岩可能是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增生过程中形成的早古生代弧花岗岩,由于柴达木-东昆仑板块和祁连陆块之间的斜向碰撞,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挤压并沿造山带延伸方向走滑活动。在走滑剪切作用下使地壳流变层中的弧岩浆岩体向地表挤出,局部成分相对均匀的花岗质岩石,因具有较强的岩石力学性能而形成了L构造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重点探井的岩心观测、重矿物分析、测井数据及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冷湖构造带古近系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和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及砂体的展布规律.结果认为,冷湖构造带古近系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物源来自北东方向的小赛什腾山和赛什腾山附近.古近系路乐河组(E1+2)沉积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仅在靠近山前发育少量冲积扇沉积;至下干柴沟组(E3)沉积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沉积.古近纪时期冷湖构造带表现为一次较大规模的水进过程,纵向沉积继承性明显,很好地记录了这一沉积演化过程.这一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有利于粗碎屑和细碎屑交互沉积,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为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带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滩间山群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构造变形分析表明 ,柴北缘锡铁山地区的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系 -滩间山群在加里东期碰撞造山过程中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 :第一期为垂直造山带的挤压缩短变形 ,形成一系列紧闭褶皱、区域片理和大型韧性剪切带 ;第二期为平行造山带的挤压缩短变形 ,形成区域透入性共轭破劈理或膝折带。这两期变形是柴北缘加里东期碰撞造山带的斜向碰撞造山过程中不同阶段变形特征的体现。这种构造型式可能对于认识斜向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动力学的转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