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考察了台站报资料的基本特点和质量水平,给出了一种用于西北太平洋旬平均海表温度(SST)场的台站报分析方法,通过与未包括台站报的西北太平洋旬平均SST分析场的比较发现,引入台站报资料对提高西北太平洋,特别是我国近海的旬平均SST场具有相当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考察了台站报资料的基本特点和质量水平,给出了一种用于西北太平洋旬平均海表温度(SST)场的台站报分析方法,通过与未包括台站报的西北太平洋旬平均SST分析场的比较发现,引入台站报资料对提高西北太平洋,特别是我国近海的旬平均SST场具有相当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53~1984年间北极海冰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极海冰覆盖面积与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的热带气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半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变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有显著影响,海冰覆盖量偏少年,生成在西北太平洋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偏多;海冰覆盖量偏多年热带气旋数偏少。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海洋和气象部门广大用户对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温资料的需求,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温盐组拟借本刊,向读者连续发表西北太平洋半实时表层海水温度资料及其距平。该区的范围为北纬20-45°,东经120-180°,含61个站点(见下图)站距为5个经纬度。该资料是从1952年开始至今,其来源为国内外海洋调查资料和国际国内船舶气象报。本期将刊出1982年  相似文献   

5.
利用卫星高度计风速资料研究海面粗糙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海面粗糙度对于海洋工程和海洋军事都非常重要,但对海面粗糙度的现场观测资料非常少,这大大制约了我们对海面粗糙度的认识。本文利用TOPEX高度计风速资料,实现了对海面粗糙度的反演。利用1993年和1998年两年的资料,文中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面粗糙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由美国宇航局物理海洋学数据分布存档中心发布的2007—2011年CCMP风场资料,针对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的季、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海面风场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夏季盛行西南风,风向多变,风速最低;冬季盛行东北风,风速偏高。大风频发区域位于南海海域、台湾海峡和日本岛以东,且冬季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此外,还利用获取到的2014年8月海面自动观测站和9月海上探空资料对相应月份的风场特征进行细化分析,表明8月洋区盛行西南风,而9月西南风逐渐消退,风速减小,变化特征与相应月份CCMP的海面风分析相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49—1984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资料,分析了近赤道的西北太平洋台风与E1Nino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利用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台风预报E1Nino的方法,预报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许富祥 《海洋预报》1995,12(2):67-73
本文对1988年和1989年西北太平洋上台风浪及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8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强度强、脊线位置偏西和偏南的特点,因而台风浪偏轻;1989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强度弱,脊线位置偏东和偏北的特点,台风浪则偏重。分析发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年距平变化趋势可以作为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浪出现天数多少的重要指标。通过1990、199贡和1992年三年利用当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7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具有年台风个数少、强台风个数偏多等特点;而副热带高压具有强度强、两脊偏西和脊线位置偏南的特点。分析还发现,1987年和1967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分别为1951年以来最强年和最弱年,其相应为少台风年和多台风年。  相似文献   

10.
潜热通量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1958—2001年的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资料和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初步揭示了潜热通量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可能影响机理。统计分析发现,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年频数与北太平洋副热带(简称关键区)的潜热通量在过去40余年中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弱趋势。诊断分析表明,关键区的潜热通量通过低层信风向西的水汽输送—整个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区水汽低层辐合上升而凝结—潜热释放这一链条改变西北太平洋(含南海)大气环境场条件(包括中层湿度场、高低层涡度场和高低层散度场),进而调制热带气旋活动。使用SAMIL模式进行关键区内潜热通量加倍和减半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关键区潜热通量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调制作用的可能机理,而对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影响较小。由此可推断,在过去40余年中,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区潜热通量的减弱趋势可能是造成西北太平洋(含南海)热带气旋频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50—2000年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计算分析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相关性好的海域作为预测模式的相关海区。从相关海区中选取代表格点海表温度资料构造出综合预测因子。利用综合预测因子建立一元线性和一元多项式非线性预测模式。经检验,两种模式预测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利用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相关性建立预测模式作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预测是可行的。同时发现,经过以上方法建立的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预测结果相差甚微,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与前一年太平洋某些海区海表温度经以上方法得到的综合预测因子之间线性相关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风场和海浪场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西北太平洋气象船舶报资料,按5°×5°网格统计的风、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西北太平洋风、浪、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该区是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时期的风向、浪向、涌向基本一致,赤道地区常年盛行东北浪。冬季季风比夏季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该海域与北印度洋同属季风气候区,但其特点正好相反。本文为船舶在西北太平洋航行、作业和科学试验以及军事活动,提供了较翔实的风场和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榕 《海洋预报》2005,22(2):77-82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海面粗糙度对于海洋工程和海洋军事都非常重要,但对海面粗糙度的现场观测资料非常少, 这大大制约了对海面粗糙度的认识。利用 TOPEX 高度计风速资料实现了对海面粗糙度的反演,并利用 1993 年和1998 年两年的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面粗糙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际Argo资料中心提供的从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的浮标剖面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模态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合WOA01(the World Ocean Atlas 2001)资料,选定模态水主要形成区(30°~35°N,140°~155°E)作为研究区域,利用3月份的平均资料,给出西北太平洋模态水的空间结构为:北边界位于34.5°N附近,南边界可达30°N以南,东边界位于151.5°E,西边界可达140°E以西,深度为350 m以浅.通过对模态水核心区的逐月资料分析,揭示了其温度、盐度等的季节变化,并提出一种判别模态水范围的盐度判别法.结合海平面高度异常变化,初步分析了涡旋对模态水的影响,发现涡旋只能暂时改变核心区模态水的温盐结构,之后该区域模态水将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根据模态水2004-2007年的水文数据特点,发现在过去4 a中模态水性质基本稳定,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埃尔-尼诺持续年的1992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北半球极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场与常年进行了比较,找出了199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卫星测高资料推求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大地水准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卫星测高数据和海面动力地形资料,绘制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局部大地水准面的精细结构图,对解决卫星测高技术中大地水准面和海面地形的可分性问题作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频数、移动路径、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找出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并对其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偏强,路径怪异.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是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海面水温与台风关系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分形方法分析了西北太平洋53个坐标点1949-1975年多年逐月平均海面水温资料,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逐月平均海面水温呈分形分布,而且其分维数D与台风总数有关,即D值高的月份台风总数也多。  相似文献   

20.
应用Argo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冬、夏季水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冬、夏季的温、盐度分布、水团结构及其分布。首先采用T-S点聚图法分析了该海域水团分布的基本情况,由点聚分析结果可知,该海域至少存在6种以上水团;再用模糊聚类软化法对水团作进一步划分,分别计算了该海域6至11类水团的F和△F值,结果表明,冬、夏季的△F值都以划分为8类时为最大,这与大洋水团的稳定性是一致的,因此,该海域冬、夏季水团以划分为8类最佳,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北太平洋深层水和赤道表层水,以及南太平洋次表层水和南太平洋中层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