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杰 《贵州地质》2004,21(2):121-123,126
介绍在六盘水岩溶地区,钢绳冲孔灌注桩施工一般技术,重点介绍岩溶地层常发生泥浆漏失、塌孔、卡钻、埋钻、偏孔现象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蔡洪美 《福建地质》2009,28(2):136-142
通过对3个工程实例的分析,发现在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对冲(钻)孔灌注桩各种缺陷检测中存在不同结果,提出了各种完整性检测的适用范围,使冲(钻)孔灌注桩桩基检测方案和检测工作更加完善、合理。  相似文献   

3.
某水泥厂生料均化库桩基工程施工中,通过施工勘察顺利地解决了岩溶发育区冲孔灌注桩施工中持力层选择、全断面入岩判断、溶洞处理及桩基施工顺序等一系列问题.措施行之有效,工程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4.
林雄 《福建地质》2014,(1):57-61
根据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岩溶地区灌注桩检测工程实例,对岩溶地区灌注桩检测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吴辰光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A01):63-64,73
以龙岩地区岩溶地带某一项目施工为例,分析冲孔灌注桩孔内漏浆、塌孔的原因,探讨在岩溶地区预防和处理塌孔的方法:改善泥浆品质,安放钢护筒,挤压黄土入裂隙,减小泥浆渗透,以及分层加入一定量水泥,使其形成水泥土护壁层。实践证明,诸类方法的使用可有效遏制孔内漏浆和塌孔,提高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6.
爆破技术在冲孔灌注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爆破技术在处理冲孔灌注桩卡锤事故中应用以及利用松动爆破加快冲孔灌注桩施工的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维平 《河南地质》2000,18(3):220-224
通过某电厂冷却塔基础冲孔灌注桩的施工,介绍了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最后对施工中部分易出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光华 《安徽地质》2005,15(3):220-222
岩溶对人工挖孔灌注桩成孔的影响主要是溶洞、溶沟、土洞、流塑状冲积沉积淤泥等4个方面.介绍了铜陵海螺生料均化库人工挖孔灌注桩工程遇岩溶的技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声波透射法在混凝土灌注桩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实例介绍声波透射法在混凝土灌注桩(模型桩)桩身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确定缺陷的范围。试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检测混凝土缺陷及其位置。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区冲孔桩施工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溶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建筑物桩基选型应慎重。根据工程经验,冲孔桩较适宜,但冲孔桩的施工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某新机场航站楼地处石灰岩地区。第四系覆盖层中砂层厚度大,下伏基岩岩溶发育强烈、岩面起伏、倾角陡、裂隙发育、土洞及溶洞广泛分布,地下水埋深浅、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冲孔桩施工时不可预见因素多,特别是成孔时事故多,全岩面难以正确判断、水下灌注混凝土困难等。在认真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后,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各种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桩端后压浆浆液上返高度对后压浆桩承载力的计算影响较大。基于幂律型流体的黏度时变性特征,推导了考虑黏度时变性的桩端压力浆液上返的理论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结合台州湾大桥的接线工程,利用电磁波CT对桩基后压浆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探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浆液沿压浆管道阻力损失的拟合值并考虑黏度时变性得到的浆液上返高度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且偏于安全,而忽略黏度时变性得到的计算结果偏大,会对后压浆桩的承载力设计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电磁波CT能观测到桩体、水泥浆加固体及土体的分布情况,且能推测出水泥浆液在桩端的扩散范围和沿桩身的上返高度,可用于评价后压浆桩的压浆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后压浆桩的设计和效果检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林福林 《福建地质》2007,26(2):113-116
依据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构成要素,从理论上对提高承载力的途径进行探讨,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提高承载力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3.
岩溶区桩基冲切破坏模式及安全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明华  雷勇  张锐 《岩土力学》2012,33(2):524-530
针对岩溶区桩基冲切破坏模式研究的不足,结合混凝土平板受力特性,运用极限分析原理确立了符合工程实际的岩溶区桩端溶洞顶板冲切破坏机制。引进格里菲斯非线性岩石强度准则,基于功能原理导出了桩端岩层抗冲切破坏的极限荷载,然后通过变分原理求得了冲切破坏体的母线方程,最后通过微分获得了岩层抗冲切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参数分析表明:冲切破坏模式主要取决岩石抗压与抗拉强度之比 , 值越小,冲切破坏体底部直径 越小;反之,冲切破坏体底部直径 越大。一般情况下, 的值在2.0~4.0之间。岩石抗压与抗拉强度的比 也是抗冲切安全厚度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随 值的提高,安全厚度应适当增大。对于石灰岩地区,安全厚度一般取2~3倍桩径较为合理。工程算例对比分析表明,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其结果对岩溶区桩基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林福林 《福建地质》2006,25(4):204-208
通过钻(冲)孔嵌岩灌注桩工程施工的实例,介绍在施工过程中对持力层岩面判断与嵌入岩层深度的控制方法,以及清除孔底沉渣工艺流程,并分析嵌岩桩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质量问题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CFG桩与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各个领域,但在桂林岩溶地区将CFG桩与高压旋喷桩结合来处理复杂地基的实例相对较少,两种桩之间共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通过对CFG桩与高压旋喷桩组合型复合地基分析及工程实例验证,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CFG桩和高压旋喷桩的优点,软弱地基的承载力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深部存在的软弱层,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能使地基变形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复杂岩溶地区,在基岩面高低错落、起伏大、溶沟(槽)陡倾的情形下,高压旋喷桩与CFG桩有机结合,其复合地基具有质量可靠、造价经济、工期可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柏华军 《岩土力学》2016,37(10):2945-2952
通过对溶洞顶板持力层模型的合理简化,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的溶洞顶板持力层抗冲切、抗剪切厚度公式,考虑自重影响因素。提出了可以考虑有效宽度、自重等影响因素的单向板、双向板抗拉弯破坏溶洞顶板持力层厚度公式。该公式力学概念清晰,计算简便。进一步结合工程实际中各种参数的取值范围,按照常规抗冲切、抗剪切和抗拉弯破坏模式,得出一般情况下溶洞持力层顶板抗冲切、抗剪切净厚度大于2.5~3.5倍桩径和抗拉弯破坏顶板总厚度大于5.0~5.5倍桩径即可满足设计要求。该研究可供岩溶区桥梁桩基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7.
嵌岩桩入岩位置在岩溶场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桩难度和桩基方案技术经济性论证缺乏可靠依据,这是目前岩溶场地桩基础、筏板基础和复合地基优选时的常见问题。本文将基桩入岩起始位置处的高程定义为基桩入岩高程,岩溶场地所有基桩入岩高程的平均值称为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决定了场地基桩入岩深度的变化范围,反映了场地桩基成桩难度及其技术经济性。以柳州市金盛广场4#楼桩基工程为背景,基于岩溶区已有的桩基入岩概率模型建立了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预测模型,所需数据来源于岩溶场地丰富、廉价的勘察钻探资料,无需补充其他额外测试或勘测数据,合理考虑了岩溶地基溶蚀特征和桩径大小等两个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岩溶场地桩基平均入岩高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不大于0.5 m,满足岩溶地区嵌岩桩技术经济性论证的精度要求,可作为岩溶场地基础方案优选和成桩工艺选择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工挖孔桩桩端土承载力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基础大多采用单桩承栽能力很高的人工挖孔灌注桩。既保证桩基工程的安全.又能节省工程造价.桩端土承栽力参数的确定在基础工程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了应用深层平板栽荷试验方法能够较准确的提供桩端土承栽力参数.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进行了试验.积累了本地区的一些经验;同时认为在桩端土为中粗砂、泥岩时,应用效果很好;桩端土为粘性土时,应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赵明华  唐咸力  肖尧  杨超炜 《岩土力学》2018,39(4):1159-1167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4组厚跨比条件下基桩下伏溶洞顶板冲切特性大比例室内模型试验,得到了基桩和顶板的荷载-位移曲线、顶板底面的应变-位移曲线,并分析了桩-溶洞体系冲切特性承载机制。结果表明,基桩荷载-位移曲线在加载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弹塑性区;顶板表面荷载-位移曲线中,厚跨比 和 时的位移在加载过程中出现回弹。与此同时,试验板底面应变变化与底面裂缝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试验板的冲切破坏是剪切效应和弯曲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厚跨比的增大,桩-溶洞体系的极限承载力有所增大,位移量有所减小,剪切效应趋于明显,弯曲效应逐渐消失。冲切锥台的形状随着厚跨比变化显著,厚跨比 时,冲切锥台较为厚实,且沿边界破坏;厚跨比 时,冲切锥台则不受限制。最后,通过分析4组厚跨比条件下试验板冲切锥台,拟合了冲切锥台破坏母线与厚跨比 和基桩直径 的关系曲线,为岩溶区基桩溶洞顶板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