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新世以来,枣庄地区气候随我国东部地区的大趋势而冷暖波动,天然植被日渐缩减,大中型野生动物渐趋灭绝,水文条件随现代开发而破坏,该地区环境受人类活动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内蒙古自然环境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内蒙古东、中、西部沙地、内陆湖、冰缘现象的发育与演变,讨论了全新世以来内蒙古环境演变过程,提出了对全新世中期沙漠化的形成环境、全新世环境演变特点及对现代环境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以来南疆地区气候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南疆地区不同沉积相的沉积记录的研究 ,初步建立了南疆地区 1 2 ka BP以来气候环境演化序列。研究揭示 ,此期间南疆地区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具有较为显著的西风型特征 ,共经历了 5次相对暖干和 4次相对冷湿时期。特别是在全新世大暖期中出现于 7.0~ 5.0 ka BP期间相对暖湿的气候环境特征可能与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有关 ,而且还揭示了此地区暖干化趋势存在阶梯式增强的特征 ,研究还发现 ,近 4ka BP以来 ,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一些人文事件如古城的废弃、丝绸之路的兴衰和人地关系类型的演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四湖地区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湖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近50年来区域河湖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自然的影响因子退居次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四湖地区的水系结构,破坏了水域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格局,促使河湖环境演变并产生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围垦和技术性蚕食是该区水系格局改变的主要原因;人口快速增长给四湖地区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导致河湖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5.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探讨了赤峰地区8000aB.P.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400-6200aB.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先人既狩猎捕鱼,也种植作物和放牧;6200-4000aB.P,,随着森林的破坏,环境逐渐恶劣,农业水平下降;4000-2500aB.P.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干,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2500aB.P.至现在,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气候温和偏干,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人类活动加剧。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邓辉 《地理学报》1997,52(1):63-71
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空间分布,聚落遗址的规模形态,生产工具的组合特点等几等方面,探讨了燕山地区全新大暖期(8500aBP~3000aBP)期间的人地关系,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论过程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暖期内的诸考古学文化各自所反映的土地利用方式特点,与自然环境演了在极好的对应关系,自然环境条件对史前人类活动起着强烈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科尔沁沙地巴克窑地区近150年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任国玉  肖平 《地理研究》1997,16(4):39-46
在沉积和花粉分析的基础上,对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巴克窑地区过去150年的植被和环境演变进行了重建。巴克窑等湖泡的诞生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前期,约1837年前后。这个时间也正是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首次大规模人口移入和垦荒年代。突然增加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沙丘植被的迅速破坏,而植被减少和沙丘活化引起区域水文循环的重新调整,即原来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输出的水量明显减弱,致使地下潜水位上升,形成一系列湖泡。以后,沙地系统的演化主要是在人类活动、气候和系统内部反馈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新疆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闫顺 《地理学报》1998,53(4):332-340
新疆罗布泊干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了该区第四纪沉积地层。孢粉分析表明,早更新世,当地发育森林-草原植被,中更新世以来,荒漠草原与荒漠交替出现,湖泊的发育可上溯至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
研究历史遗址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深入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以河西地区3654处历史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河西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 显示:研究区历史文化遗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史学考据的方法之一"二重证据法",从历史时期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和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入手,参考放射性碳素断代法(即14C测定法)对太阳墓遗址、楼兰遗址进行断代测定的结果,结合应用空间遥感技术,对楼兰故城上游地质滑坡形成堰塞湖卫星图像的解读数据,分析新疆楼兰古城消亡的原因和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过程.结果显示,历史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土地掠夺性开垦,水资源的超常规开采,植物种群的大面积采伐都是造成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对水土资源的的超常规开采和过度使用,也是导致楼兰故城废弃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证据可以直接证明,滑坡崩塌形成堰塞湖使孔雀河突然断流,导致楼兰城供水突然中断.  相似文献   

12.
赵强  姚天  鲁丹  邹春辉  高倩 《地理科学》2019,39(9):1516-1524
对辽东北部地区中全新世聚落遗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辽东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全新世文化序列可分为新乐下层时期-后洼上层时期-偏堡时期-北沟时期,各时期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均呈现出先增后降再增的“N” 型变化趋势。各期遗址点高程大多分布在0~200 m地区且高程分布呈先增后降的倒“V” 型变化;从坡度和坡向来看,各期遗址主要分布于0°~6°间平缓地区,除后洼上层时期外均分布于阳坡半阳坡且各时期聚落均表现出逐河而居的特征。 新乐下层时期,古人类受气候影响选择居于平原区较高海拔处,以避开潮湿低洼地带;后洼上层时期,下辽河平原的古人类为躲避洪水侵袭而选择远离河流的更高海拔处,而辽东山地地区后洼上层文化居民向高处迁徙的同时仍倾向于近河流居住以利用良好的渔猎环境;偏堡时期,受降温事件打击,为寻求更为温暖且食物充足的驻地,古人类从山地进入平坦温暖的平原。北沟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海侵进入衰退期,古人类开始向相对温暖的沿海地带进发,在原先被海水淹没的地区定居。  相似文献   

13.
14.
阿拉善东南部自然环境演变与地面流沙路径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阿拉善东南部包括腾格里和吉兰泰两区。腾格里和吉兰泰两区在晚更新世均是一个湖域广阔的淡水大湖。之后 ,吉兰泰大湖和腾格里大湖在封闭状态下 ,一方面因气候转为干旱、蒸发致使湖域减小直至完全干涸 ,露出的湖底在风的吹蚀作用下形成沙漠 ;另一方面在“狭管效应”作用下 ,由吉兰泰西部来自雅玛雷克沙漠和在腾格里西部来自巴丹吉林沙漠的风吹沙沿着地形上狭窄通道的侵进是加剧这两个湖盆沙漠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此 ,基于遥感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区西缘挡沙固沙 ,建立生态保护带 ,区内分块治理、有效控制流沙的侵进和扩张以及通过改善下垫面性质来控制沙尘的发生与强度 ,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研究区风沙的治理 ,对于缓解京津沙尘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以1978、1986、1995和2005年4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阈值结合NDVI指数法提取海岸线,计算海岸线分维数,系统分析了深圳市多期海岸线分维变化特征,并初步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海岸线分维变化机制,为进~步掌握快速城市化地区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变化影响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海岸的海岸线分维不同,由基岩海岸、人工海岸到淤泥质海岸递减:(2)研究时段内,深圳市东海岸海岸线分维总体降低,西海岸总体上升:(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分维变化影响显著.人类活动强度与海岸线分维变化程度呈正相关,人类活动方式包括滩涂围垦和填海造地对海岸线的分维变化幅度影响不同,其中滩涂围垦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较小,填海造地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取近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任美锷 《地理学报》1989,44(2):221-229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在几个不同时间尺度下,由于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而引起的演变过程与演变特征。指出大时间尺度的基本演变趋势是原生性生境不断萎缩与农业(农田)、森林、城镇等许多人工生态系统的不断扩张、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强烈干扰。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自然环境与人地系统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合评价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的地貌、水文、气候、景观及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人地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响应 ,从而为人地关系的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的青海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青海北部气候环境一直处于冷暖、干湿波动过程之中 ,湖泊水域也发生了相应的扩张和收缩 ,成为高原人类迁移和发展的自然背景。约 3 0kaB .P .,在晚期智人出现和迁徙的关键时期 ,青海北部开始有了最早的人类活动 ;更新世末—全新世初 ,气候转暖 ,古人类再次来到青海北部 ;进入全新世中期 ,气候暖湿 ,湖水位回升 ,细石器技术变得十分普通 ,青海北部的人类活动渐趋频繁。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众所周知,近200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加大,而且这种影响仍在与日俱增。如果人类社会活动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它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将是危害性的。因此,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作者利用国内近年的资料,从采掘冶炼业影响自然环境、现代化生活导致环境恶化和人口剧增及其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初步分析了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