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统计分析了1900年以来大范围(东北及日本海沟地区)的深震与中国大陆强震及中国东北(指中国东北E41.5°~44.5°,N128.5°~133°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各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大范围深震与中国大陆 Ms≥7.5浅震有着很好的同步性,今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发生7.5级以上强震的背景。中国东北深震与华北MLS≥6.0地震、华南5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同步性,与南北带北段、中南段及天山地区的7级以上地震的同步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刘洪同志的《浅层地震勘探直接求反射层位的产状》一文(载《物化探计算技术》1985年第3期),用新的思想推导出一组新的计算公式,为浅震资料的解释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在应用这一组公式进行浅震资料解释的过程中,发现公式的的数学推导有一处错误,这里写出本人的推导过程,与刘洪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据不完全统计,震前有地下水位异常的震例,全世界约有一百一十次,其中我国则有六十次左右。因此,利用地下水动态异常进行地震测报,受到了国内外地震水文地质学界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4.
渭北东部黄土旱塬区岩溶水勘查应用比较广泛的物探手段主要有:电法勘探、人工浅震勘探、放射性勘探(静电α卡测量)。其中静电α卡测量主要是确定断裂的走向,电法勘探和人工浅震勘探是确定断裂的倾向、倾角和碳酸盐岩顶面的埋深等。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水库诱发地震,多数学者认为是蓄水作用促使浅部地壳构造应力或岩体自重应力释放的结果。研究表明,诱震概率随水库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大Ⅰ型水库(库容大于10×10~8m~3)诱震概率约12%,超大型水库(坝高大于200m)的诱震概率高:达28%;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主要水库诱发地震有中国广东新丰江水库地震(M_S=6.1,1962.3)、赞比亚卡里巴水库地震(M_S=6.1,1963.9)、希腊克里玛斯塔水库地震(M_S=6.3,1966.2)及印度柯依那水库地震(M_S=6.5,1967.12)等6级以上地震,促使人们更多地探索其诱震机理和预测问题,目前这一过程的探索仍处在资料积累阶段。许多  相似文献   

6.
林爱明  孙知明  杨振宇 《地质学报》2002,76(3):373-378,T003,T004
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大河镇剪切带中首次发现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假玄武玻璃。野外产状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与碎裂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产出于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浅部(<15km),而与糜棱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则产出于以韧性变形为主的断层深部(>15 km)。这两种类型的假玄武玻璃均含有熔解起源的自形微晶体,圆形或港湾状的碎片,流动结构和部分玻璃质基质。假玄武玻璃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现象说明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和隆起过程中同一断层剪切带内大地震重复发生。大河镇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可对大陆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领域到深部的塑性变形领域的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和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焕  李海兵  司家亮  裴军令  孙知明  张蕾 《岩石学报》2023,39(12):3833-3847

富流体的断层泥是浅部地震断层带中的特征岩石。一般认为,地震过程中摩擦热会导致粒间孔隙流体热膨胀增压,形成同震断层弱化(热增压机制),从而抑制摩擦熔融的发生。然而我们研究发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MW 7.9)中断层浅部发生了摩擦熔融。汶川地震发生一年后,我们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一号钻孔(WFSD-1)732.6m深处的断层泥中发现了厚度约2mm的假玄武玻璃(凝固的摩擦熔融物)。该假玄武玻璃形成的位置极浅,且产生于非固结的、富流体的断层泥中。从岩心来看,断层面可见镜面构造和同震擦痕。微构造分析显示,该假玄武玻璃主要由石英碎屑和由长石与黏土矿物熔融的非晶质基质组成,基质中发育众多不规则的微裂隙,并可见流动构造。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基质富Ba且被重晶石(BaSO4)小细脉切割,为同震及震后流体存在的证据。由于假玄武玻璃在流体存在的条件下会快速蚀变,且龙门山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因而这些完全未被蚀变的新鲜假玄武玻璃可能是最近一次大地震,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产物。针对钻孔中断层泥进行的高速摩擦试验,证实了在钻孔732m深度发生地震滑动的条件下确实会产生假玄武玻璃。因此WFSD-1钻孔732.6m的假玄武玻璃被认为是汶川地震的产物,代表了汶川地震主滑动带位置。这是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浅部含水断层泥摩擦熔融形成假玄武玻璃的实例,不仅对认识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机制、断层强度、应力迁移与破裂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断裂带内浅部脆性区域的力学属性、岩石变形环境和变形机制,促进对地震滑动机制和破裂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跨断层位移测量,是研究地壳运动、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可靠手段。作者利用跨断层流动水准及定点水准资料,研究区域断层位移速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前兆信息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内在联系。本文选用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点44处,定点水准点9处;南北地震带北段流动水准点38处及南段川、滇地区流动水准点22处,定点水准点1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流动水准测点14处,定点水准2处(图1)。并结合七个震例,初步探讨了震前断层垂直位移速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及断层群体速率合成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  相似文献   

9.
试论西藏活动构造带及其对地震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藏地区分布有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活动构造带。本区地震绝大部分属于浅源地震。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复发周期短的特点。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活动构造带的边界断裂附近。但在边界断裂转折或交叉部位,震中分布的密度最大,震级较小;而边界断裂的其它部位,一般密度小,震级大。地震断裂带的力学性质主要与其走向有关。北西向为右旋走滑断裂,北东向为左旋走滑性质;近南北向为张性正断层性质。本区控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发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中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10.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目前,西欧、北美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防洪和水利电水工程调度运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有许多单位积极研制水文遥测设备;浙江、江苏、黑龙江、广东省水文总站,北京市水利局,长办,黄委在有关单位协作下,正在筹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把这项新技术的试点工作搞好,经水利部领导批准,水文局于1981年5月5日至12日在杭州召开了“水文自动测报  相似文献   

11.
估计同震滑移向量对于认识和理解破裂方式和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各形成了一条长250 km和72 km的地表破裂带。地震发生后至今,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同震位错沿破裂带分布的论文和报告,但绝大部分都仅仅是破裂的走向位错和垂直位错,极少有同震滑移向量的报道。这不仅是因为野外难以直接测量到水平缩短量(或拉张量),而且还因为这些走滑位错实际上是视走滑位错,部分或全部来自水平缩短或拉张。因此,仅仅根据视走滑同震位错和垂直同震位错估计的同震总滑移量肯定包含了相当大的误差。尝试利用据不同走向参考线测量到的一组(两个以上)视走滑位错来计算水平滑移向量的这一新方法,获得了中央破裂带上的7个水平同震滑移向量,并结合垂直位错量进一步计算了走滑、倾滑和水平缩短三个同震滑移分量以及断层倾角和破裂面上的同震滑移向量,综合出露破裂面的擦痕所指示的滑移向量,并对比根据矩张量解获得的震源深度的滑移向量,得出以下认识:(1)破裂南段的地表滑移向量的方位角明显小于震源深度滑移向量的方位角,表明在破裂从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破裂面上的滑移向量发生了逆时针旋转;(2)滑移方位角向北东方向逐渐增大,表明地平面上水平滑移向量表现出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且在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过程中近地表的走滑分量逐渐减小而倾滑分量逐渐增大;(3)几乎在每一个观测点倾滑分量都大于走滑分量,表明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在任何地点都是以逆冲运动为主;(4)破裂面倾角在10.4°~64.7°,平均值为41°,与天然破裂露头和探槽揭示的结果基本一致;(5)滑移向量沿破裂带的分布显示,走滑分量中段大而两端小,倾滑分量则相反,中段小两端大。  相似文献   

12.
盐源-宁蒗地震共轭破裂及极限主应力随地壳深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震例表明,地震可以形成于共轭破裂。地震震源处,其温度和压力与地壳浅处及地表不同,温、压越高,共轭破裂角越大,随着深度的变浅(温、压减小),地震共轭破裂角减小;高烈度等震线共轭角也减小。用数学力学方法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探讨了1976年盐源-宁蒗6.7和6.4级地震共轭破裂及极限主应力随地壳深度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开展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机制、断层带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断层愈合作用等研究,对理解间震期、同震加载、震后滑动阶段断层的变形机制转化、强震孕育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Carrara大理岩,在温度300~700℃、围压300 MPa和600~800 MPa、应变速率1×10-4/s~1×10-5/s和1×10-7/s~2.5×10-6/s、水含量0.005%~0.01%和0.1%~0.5%条件下,开展了轴向压缩变形实验与裂隙愈合实验。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研究了实验变形样品的微观结构与变形机制,讨论了水、温度、围压、应变速率对脆塑性转化和变形机制的影响,以及裂隙愈合对断层强度和流体压力变化的制约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Carrara大理岩在低温(300~400℃)、低应变速率和高含水条件下发生了压溶,其中,在低温低应变速率(1×10-7/s)条件下为压溶蠕变,在低温中等应变速率(5×10-7/s)条件下为压溶+碎裂流动。(2)在低温(400℃)、中-高应变速率和低含水条件下发生了位错滑移(双晶滑移、机械双晶)与碎裂流动,局部伴有压溶作用。(3)在中温(500℃)、各应变速率和各含水条件下发生了位错滑移(双晶滑移、机械双晶)与动态重结晶作用。(4)在高温(600~700℃)条件下,动态重结晶作用成为主要变形机制。(5)在压溶和动态重结晶作用下,在脆性变形阶段产生的裂隙与孔隙被愈合。断层强度恢复程度受裂隙和孔隙愈合程度控制。温度、水和应变速率对大理岩脆塑性转化和变形机制的影响非常显著,在相同温度与应变速率条件下,水降低了样品强度,促进了压溶和塑性变形。增加应变和水含量,能够显著促进裂缝和孔隙愈合。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在快速变形的同震和震后滑动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以碎裂变形为主;在缓慢变形的间震期,断层脆塑性转化带以压溶和动态重结晶为主。在塑性变形作用下,同震滑动产生的裂隙被愈合,不仅恢复了断层带强度,而且为断层带内部形成高压流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黑山峡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区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依据该地区地壳的分层结构、力学强度特征,分析了区域地震孕育的分层特性以及孕育过程的力学机制.通过对南北向深层孕震带的孕震动力学机制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的立交孕震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中卫一同心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分段特性,及其深部发震的动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因该震源区附近无任何观测手段,为无监测能力区。但震后我们发现在8.1级地震所波及范围内的各观测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长、中、短期及震时异常。在震源区东部的四川、甘肃、宁夏等省跨断层位移观测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但当时却未能用这些异常预测出8.1级地震的发震区,这主要是由于构造结构不同使得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16.
活动断层上盘浅部的高应力异常通常被认为是强震前兆之一,而低应力一般认为不会发生地震是安全的。然而多个震例表明,低应力状态下的地震危险性具有多解性。为进一步探讨强震前的应力异常特征,本研究利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应力测量结果和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在考虑深部应力对浅部应力影响强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浅部应力对深部应力的响应模式,并对强震发生前不同的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活动断层上盘低b值对应浅部高地应力为潜在地震危险区,而对应低地应力则为地震危险性不确定区,需要借助更多的手段进一步确定;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前的低应力状态可能反映了区域应力存在较强的调整。本研究对运用断层浅部应力状态评估断层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孟秋  王子韬  张怀 《地质学报》2024,98(7):2101-2109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 5. 5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打破了山东省近40年未发生M≥5. 0地震的平静期。平原地震震中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速,其引起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与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维模型研究震中孕震环境及其邻区同震形变应力场,利用假定破裂模型模拟地震同震位错,根据库仑应力变化理论探究周围区域地震活动性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主要形变集中于发震断层10 km范围内,震中位置库仑应力下降超过500 kPa,未来短期内强震发生概率不大。平原地震对附近地震活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可能促进了北部走滑型中小震活动,抑制了西侧正断型地震的发生。对于华北平原及邻近断层地震活动性变化仍需要更长时间地震数据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CSN)地震目录整理了1983年以来发生在新疆及邻区ML≥3.0的浅源地震,并在MapGIS平台下,运用数字地图技术,制作了分震级、分年份、分月份系列地震图谱,分析地震发生的时空特征,表明:新疆及邻区地震呈带状分布,自北往南可分为阿尔泰地震带、天山地震带、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各地震带活动水平不同,前3条地震带在2003年出现地震次数最高值,具有近10年的活动周期,阿尔金地震带地震次数最高值出现在1993年,有约5年的活动周期;各地震带带内活动水平也有一定差异,帕米尔地区地震最为频繁;年内地震主要集中在2、5、8、10月4个月份。  相似文献   

19.
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每3年召开一次。第8届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力学学院承办。拟于2004年10月在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召开。 会议内容与主题: 1. 关于学科发展的动态的特邀报告。 2. 围绕下列主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 (1)岩土特性与本构模型及工程参数; (2)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3)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4)岩土渗流分析与计算; (5)岩土工程实录分析; (6)岩土力学测试技术及应用; (7)计算岩土力学中的新技术应用。 3. 召开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会…  相似文献   

20.
梅子沟联拱隧道处于复杂的浅埋地层环境中,其穿越地层多数为强风化与全风化地层.根据联拱隧道动态设计施工的实质内容和新奥法施工原理,采用三维有限元差分法(FLAC)对梅子沟隧道中导洞锚喷支护设计进行了力学响应动态模拟,并分析了锚喷支护机理以及围岩体应力场和位移变形状况,由此提出了联拱隧道合理的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