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颗粒态悬浮体和底质中重金属的研究方面,较多的工作是测定其总量。但仅用总浓度来评价底质的污染情况是不够确切的,因为不同结合形式的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对生物体的毒性也不同,当水介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使某些结合形态的重金属从颗粒态中释放出来。采用合适的试剂将重金属的不同结合部分进行选择性地提取,再分别测定,对于了解微量金属的来源、变化的形式、迁移的规律和对生物的毒害作用,能提供更可靠、更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环境中重金属的浓度常常不能反映其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这些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们在环境中的浓度,而且还与其形态有关[1].在海水的溶解态金属中,通常认为自由水合离子对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而无机络合物和有机络合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很小[2~4].在沉积物中,普遍认为可交换态的重金属最易被生物所利用,毒性最强,铁锰氧化物态可在还原条件下释放,而残渣态的重金属与沉积物的结合最牢固,活性最小,因而毒性最小[5].同种金属的不同赋存形态有着不同的生物可利用性,也就是说金属总的含量中只有一部分是具有生物可利用性的.因此在评价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制定相关标准时,必须考虑到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对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的影响,以便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海洋中的有机物质是痕量金属的重要配位体,这些金属-有机配位体影响着大部分生物可利用金属的化学形态[6].因此,作者在综述了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基础上,还详细讨论了有机物对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形态对于指示沉积物污染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为探寻简洁且能够有效提取重金属活性形态的浸提方法;实验研究了0.1 mol/L和1 mol/L盐酸的单级提取和欧共体标准局(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提出的BCR分级提取法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Ni、Pb、Zn)和Al、Fe、Mn的浸取效果。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提取的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浓度的稀盐酸对BCR方法中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金属均具有较好浸提效果;但对可氧化态金属浸提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提取方法的人为信号指数(ASI)计算结果表明;BCR浸取法提取结果的金属ASI值最大;表明其对沉积物中金属活性形态提取效率较高;1 mol/L HCl提取结果的金属ASI值最低;可能是较高浓度强酸使沉积物较大颗粒内层中“惰性”金属被浸取出来;“增加”了金属活性组分的污染讯息信号;对沉积物中Cu、Pb和Zn而言;0.1 mol/L HCl提取结果的ASI值与BCR方法接近。经过Al归一化后;0.1 mol/L HCl浸提的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与胶州湾的实际污染状况相吻合;表明0.1 mol/L的HCl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复杂的BCR浸取法;此方法可简化重金属活性形态的提取步骤;适合大范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Landsat-8 OLI影像的南沙群岛岛礁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形态对于指示沉积物污染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为探寻简洁且能够有效提取重金属活性形态的浸提方法;实验研究了0.1 mol/L和1 mol/L盐酸的单级提取和欧共体标准局(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提出的BCR分级提取法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Ni、Pb、Zn)和Al、Fe、Mn的浸取效果。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提取的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浓度的稀盐酸对BCR方法中的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金属均具有较好浸提效果;但对可氧化态金属浸提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提取方法的人为信号指数(ASI)计算结果表明;BCR浸取法提取结果的金属ASI值最大;表明其对沉积物中金属活性形态提取效率较高;1 mol/L HCl提取结果的金属ASI值最低;可能是较高浓度强酸使沉积物较大颗粒内层中“惰性”金属被浸取出来;“增加”了金属活性组分的污染讯息信号;对沉积物中Cu、Pb和Zn而言;0.1 mol/L HCl提取结果的ASI值与BCR方法接近。经过Al归一化后;0.1 mol/L HCl浸提的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与胶州湾的实际污染状况相吻合;表明0.1 mol/L的HCl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复杂的BCR浸取法;此方法可简化重金属活性形态的提取步骤;适合大范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海域锌的存在形式及其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锌是海水中有毒害的几个重金属痕量元素之一,在水体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由于存在的形态不同,其所参与的生物、化学和地质过程不同,危害也就不同.因此,开展长江口海域锌的存在形式及其迁移规律的研究,不仅对研究海洋环境地球化学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为制定水质标准、发展海洋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心  俞晓 《海洋科学》1985,9(4):59-63
随着世界上对水质标准研究的深入,各国提出了不同的制订水质标准的方法。特别是在对海水水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渐为人们重视后,制订了许多专为保护海水水体的水质评价标准。美国在实施了1976年的水质评价标准后,对悬浮物、重金属、生化需氧量、油类及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海水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和形态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同存在形式和形态的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亦不同;同时它们也是海洋环境中污染机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铅及镉在海水中的无机化学形式,曾有过一些报道。由于在计算金属各种存在形式百分数时选用的络合常数不同,计算结果往往差异很大。为了正确了解重金属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络合常数。本文使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法)测定了KNO_3溶液中铅、镉的氯基及硫酸根络合物稳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三沙湾增养殖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2011年三沙湾增养殖区的水质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在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比较结果表明: 三沙湾增养殖区的较高水温、稳定的盐度和适合的pH 有利于渔业养殖; 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油类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较小的年际变化不会对海水养殖带来大的影响; 无机氮 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呈富营养化状态; 重金属含量均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近20年来铜含量正逐年增加, 应严格控制营养盐和重金属物质进入海洋,防止赤潮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了广西北海野生江蓠种群生长海域的水质特征,结果发现:周年监测的10个水质指标可以划分成代表原始数据72.895%信息的4个主要成份,依次为:氮磷营养盐、重金属Cu/Pb、酸碱度和重金属Zn以及还原性物质COD;其中DIN和Pb的含量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和COD的含量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Cu和Zn的含量超过了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说明广西北海野生江蓠种群生长可能主要受海水氮磷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影响,并可以忍受较高浓度的氮磷营养盐和重金属。为将江蓠用于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海域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对海水中的微量重金属进行了许多研究,特别对其在海水中的化学形式和形态更为重视。不同形式和形态的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不同,也直接影响元素在海洋中的行为(如吸附)和迁移过程。因此,测定海水中微量金属的存在形式和形态对研究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锌在海水中的无机化学形式的研究,以往曾有过一些报道。Baric等用锌汞齐的极谱法直接测定不同pH值时锌的半波电位(E_(1/2))的移动,测得Zn(OH)~+的logK_1=5.67,认为海水中锌的主要形式是Zn(OH)~+。Zirino,Stumm,Florence等则根据已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东寨港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Cu、Zn、Pb、Cd、Hg、类金属A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调查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东寨港海水中除Pb的含量符合二类海水标准外,其余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且远低于渔业水质标准限值;表层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元素含量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基本属于无污染区;本区湿地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比岛内及周边区典型红树林湿地略偏高;红树林及暗滩沉积物中重金属比东寨港水底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高,表明河口湾潮滩上的红树林区可能是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区,东寨港目前可能受到了陆源污染的影响;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标准,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海南东寨港重金属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污染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东寨港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Cu、Zn、Pb、Cd、Hg、类金属A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单 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调查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东寨港海水中除Pb 的含量符合二类海水标准外, 其余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且远低于渔业水质标准限值;表层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元素含量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 标准,基本属于无污染区;本区湿地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比岛内及周边区典型红树林湿地略偏高;红树林及暗滩沉积物中 重金属比东寨港水底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高,表明河口湾潮滩上的红树林区可能是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区,东寨港目前可能受到 了陆源污染的影响;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标准,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海洋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对多种重金属具高亲和性,在生物体内重金属解毒、必需金属离子调控和体内自由基清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软体动物(Mollusca)、节肢动物(Arthropoda)以及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金属硫蛋白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特点,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近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金属硫蛋白不同组织定位及蛋白序列多态性对其功能的影响、异构体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不同作用等。我国近海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峻,金属硫蛋白在重金属生物毒理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洋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在生态毒理领域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对天津北部近岸贝类增养殖区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了2012-2013年该区域多介质(水体、沉积物及贝类)中重金属的含量。本研究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单因子评价法及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本海域海水中重金属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均符合《沉积物标准》一类标准;2012-2013年的潜在危害指数均为轻微水平;2012-2013年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2013年贝类生物中重金属含量较2012年明显降低。综合各项评价结果,尽管天津北部近岸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满足功能要求,但应该重视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5.
铜对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 Greville)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入海洋。在重金属污染物中,铜对海洋单细胞藻类的毒性仅次于汞和银。但因海水中铜的浓度比汞和银的高,使人们更加关注铜污染的潜在危害性。本文研究铜对中华盒形藻的细胞繁殖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对~(14)C吸收的影响,并探讨铜对细胞形态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供环保部门制定合理的海洋水质标准参考,也可为今后深入研究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性的机制提供必要的资料。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茅尾海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Cu、Pb、Zn、Cd、Hg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海水中Pb、Cd、Hg的含量大都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Cu符合第二类标准,Zn超第二类标准,但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Cu、Pb、Zn、Cd、Hg的地积累指数(1geo)均较小,Cd污染程度略大,污染多在红树林潮滩,沉积物质量属轻度污染,与国内外海湾相比处于较低污染水平;不同生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潮间带生物除对Pb外的其他重金属富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三门湾蛇蟠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 1 997年 8月三门湾蛇蟠海域现场调查结果 ,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 ,对该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该海域除营养盐及锌含量超标外 ,其它环境要素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及底质标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普遍偏高 ,无机氮含量 98%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活性磷酸盐 66%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沿岸锌矿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海域重金属中的锌含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SFI)和生物富集系数(BCF)分析并结合污染程度评价和海水水质标准,研究和评价了2015年12月钦州湾东部海域表层水和浮游生物中Zn、Cd、Cr、Hg、As、Cu六种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染现状。结果表明,钦州湾东部海域表层水中重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CdCrZnAsCuHg,其中Zn、As、Cu、Hg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Cr含量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Cd含量超标;浮游生物中Zn、Cd、Cr、Hg、As、Cu含量依次为6.57×101mg/kg干重、1.51×10~(-1)mg/kg干重、4.13×10~(-1)mg/kg干重、9.48×10~(-3)mg/kg干重、1.85×10~(-1)mg/kg干重、6.89×10~0mg/kg干重,浮游生物中重金属含量远高于表层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浮游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最高达40000,表明浮游生物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7年秋季航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了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总铬的含量与分布,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评价。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通过灰类白化权函数确定海水水质分级界限及各参评指标对不同等级的聚类权,构建了海水中重金属的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合理地评价海水中的重金属。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总体情况良好,但是汞、铅含量偏高,尤其是汞。长江口外以北、杭州湾北岸口外及舟山群岛邻近海域的海水水质相对较差,陆源排污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在青岛近海6个站位和胶州湾9个站位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应用连续提取法分离和测定其主要成分和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易还原态的重金属受铁锰氧化物体系显著影响,其中镍的迁移过程基本受控于该体系,有机结合态的铬和钡迁移变化受有机质一定影响,其他形态重金属主要受外源输入影响。Pb和Cr存在显著富集,相对其他金属污染较明显。Pb的生态风险最高。胶州湾东部,尤其是李村河口附近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不稳定性都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