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老挝中部、北部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大致处于北西向长山岩浆—构造带和北东向琅布拉邦岩浆—构造带的交汇部位。该区域地表土壤测量分析表明,Cu与Pb、Zn、Ag、Sn、Mo、Sb、Hg、As、Cd、Co、B i总体呈共消长关系,为最佳元素组合。本区Cu、Pb、Zn等主要成矿元素沿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分布,Cu、Pb、Zn相关性不大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Cu分布于接触带靠近花岗岩一侧,Pb、Zn分布于接触带靠近灰岩一侧,共伴生组分Mo、Sn、B i、Ag、Cd等异常明显。本区的元素组合可划分为5类:①Cu与Ag;②Pb与B i;③Zn与Cd;④Sn与Mo;⑤Sb与Hg、As。从元素分布特征看,本区具有矽卡岩的成矿特征,同时又可能有斑岩成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区土岭、石湖金矿区地球化学及其找矿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土岭、石湖金矿区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标志。认为该矿区成矿物质—Au具有多源性;As、Sb、Ag、Au、Cu、Pb、Zn、Co、Ni为找矿指示元素;Hg是远程指示元素,而Au则是直接指示元素。指示元素的轴向分带序列为:As—Ag—Sb—Cu—Zn—Au—Pb—Ni—Co,并以此建立了预测矿体埋藏深度关系式:H=38.790As/Co+442.842 LnH=0.0923Ln[(As.Ag.Sb)/(Au.Co.Ni)]+6.3116  相似文献   

3.
贾伟  田茂生  金川  刘戈 《吉林地质》2010,29(4):92-94,102
在黑龙江某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测区内可能富集成矿的Bi、Cu、Hg、W、As、Au、Mo、Zn、Sb、Ag、Pb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极有可能成矿的元素是Bi、Hg、Cu、Zn、W、Mo。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双王金矿床角砾岩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双王金矿具有不同的矿源深度及剥蚀深度。值得指出的是,Sb、As的变化可作为直接指标,即受剥蚀者Sb表现明显,未受剥蚀者As表现明显;在勘探中Au、Bi、As、Ag、Sb、Mo、Ba、Pb、Zn、Cu、Hg、Mn等可作为双王金矿找矿的指示元素,其中Au、Bi、As、Ag为主成矿元素,Sb、Pb、Zn、Cu为剥蚀深度指示元素,Ba、Hg、Mn、Mo为矿区围岩及地层元素。  相似文献   

5.
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六苴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砂(页)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矿体(平均品位1.34%)赋存于K2ml1中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交互带,从紫色砂岩到浅色砂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水平分带.采集9个钻孔岩芯样品,分析其主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示成矿元素组合为Cu-Ag-As-Sb-Hg.K2ml1中铜矿体,从上至下具有v-Ni-Cu-Ag-Hg-(As-Sb)-Pb-(Zn)-V-(Ni)垂向分带;由西(全紫带)至东(全浅带)具有Sb-Hg-v-Cu-As-Sb-Ag-Co-Ni-Pb-Zn横向分带.通过不同剖面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对比,建立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Co-Ni-V组合异常位于矿体上方,Pb-Zn组合异常位于矿体下方,矿体处元素组合异常为Cu-Ag-As-Sb-Hg.出现Cu-Ag-As-Sb-Hg组合异常,Cu/Ag>315、Cu/(Pb Zn)>320、Cu/(As sb Hg)为1000-5800时,矿体较富,品位稳定;出现Pb-Zn-Co-(Ni)组合异常,Cu/Ag<105、Cu/(Pb Zn)<7、Cu/(As Sb Hg)<36时无矿;出现Sb-Hg-V组合异常,Cu/(As Sb Hg)>5800时则无矿.Cu、Ag、As、Sb、Hg含量及元素对比值沿矿床走向从北向南降低,预示"矿化能力"减弱或矿体中心位置偏移.该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疆昆仑山东段布喀达坂峰-依吞布拉克一带区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长城系富集W、Pb;奥陶系富集Au;二叠系富集Cu、Zn、Hg、Sb;三叠系富集Zn、Pb、Ag;三叠纪石英斑岩富集Cu、Zn、Hg、Sb.元素区域分布规律表明:与全国高寒山区平均水平相比,工作区相对富集Ba、Hg、Pb、Sn、Mo元素,贫化铁族元素;工作区可分为北、中、南3个地球化学带.北带形成了富集Au、Ag、Sb、Hg、Cu、Zn、Pb、Mo、Mg及铁族元素,贫化Cr、Co、Ni、Li、Be、Bi元素地球化学带;中带富集Cu、Pb、Zn、Ag、W、Sn、Mo、U、Th,贫化Hg、Li及铁族元素,形成了有色、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带;南带富集Au、As、Sb、Hg、Cu、Zn,形成了贵重、有色元素地球化学带.石英斑岩富集Cu、Zn、Hg、Sb元素.祁漫塔格带元素组合与斑岩型铜钼矿、层控型Pb、Zn矿和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元素组合相似.第四系元素含量均一,不存在元素大面积区域性富集与贫化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7.
三江北段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江”地区北段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该区元古宇至新生界地层和不同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区主要成矿元素为As、Au、Cd、Hg、Ni、Sb、Ag、Cr、Pb、Sn、W、Zn、Cu;岩体中的Ag、Pb、Sn、Cd、Zn主要与中基性火山活动有关,而Cu、Mo、Bi、Au的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生代地层中Cu含量比岩体中的高,Au含量在中生代岩体中远远大于其他时代的岩体,因而这些地层和岩体最有可能成为矿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黄石狮子立山属于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一部分,为了更广泛地在本区寻找有一定经济意义的矿产。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方法,找出本区成矿指示性元素,为指导本区进一步找矿。研究发现,本区土壤被测12种微量元素(As、Sb、Hg、Co、Sr、Pb、Ba、Mo、Cu、Ag、Zn、Ni)在区域断裂带上或附近出现异常,异常峰值高且宽度大。从其异常特征、异常组合和相关性的分析可知,As、Pb、Ag、Zn、Sb、Mo等元素是寻找本区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有效的指示性元素;而元素Sr、Ba是天青石、重晶石矿等非金属矿有效的指示性元素。  相似文献   

9.
北山地区植被属戈壁荒漠植被类型,主要植物群落为红沙,红沙中多数元素特别是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和变化系数矿区大于背景区,元素含量背景区呈对数正态分布,矿区呈偏对数正态或多峰分布,红沙中的元素组合分类背景区为Au,Cu,Pb,Zn,As,Sb,Mo,V,Mn和Ag,Sn,Sr,Ba及Ti,Cr,Co,Ni,金矿区为Au,Ag,As,Sb,Mo,Mn,Sr和Cu,Pb,Zn,Sn,Ba及Co,Ni,Ti,V,Cr,铜矿区为Cu,Pb,Zn,Mo,Au,Ag,Ba和As,Sb,Sn,Mn及Ti,V,Cr,Co,Ni,Sr,矿区红沙中浓集系数较大的元素多数在矿区岩石中的浓集系统亦较大,金,铜矿床红沙和岩石中的特征元素分别都有Au,Ag,Ag,Sb,Mo,(Mn)和Cu,Pb,(Ba,Ti,Cr)。在金,铜矿床(体上方分别发育有良好的Au和Cu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和元素组合及分带,根据红沙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判断金或铜矿种类型,并能对掩埋,隐伏金,铜矿床(体)进行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10.
对奔都-汤满地区16个元素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贫乏元素有Sn、Bi、Mo、W;正常元素有Pb、Ag、Hg、Au;富集元素有Zn、Cr、Sb、As;强富集的元素有Cu、Ni、Co、Cd。通过各元素时空分布研究,对主要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推断解释,指出区内蛇绿混杂岩带、冈达概组二段是寻找Cu、Pb、Zn、Au、Ag等多金属矿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1.
罗长清 《湖南地质》1992,11(2):149-155
进入土壤和天然水体中的有害元素,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其影响程度在区域化探资料上有反映,可采用水系沉积物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污染指数等参数来评价环境质量,圈出污染区和划分污染等级。据1/200 000株洲幅区域化探资料,计算Cd、W、Ag、Bi、Hg、Sn、Pb、Mo、Zn、F、Cu、U、As、Ba、Sb、Be、P、Cr等18个元素各项污染参数,圈出50多处污染区,中等污染程度达21处,以Cd、W、Ag、Bi、Hg等污染严重、污染面广、危害较大,並对潘家冲、贺家桥两个污染区的环境质量作了具体评价,指出工厂、矿山排放的“三废”为污染源,应有效地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西藏柯月Pb-Zn-Sb-Ag多金属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与藏南拆离系(STDS)之间的北喜马拉雅成矿带。该矿床经详查验证,4 300 m以浅的矿体赋存于日当组钙质板岩夹薄层泥晶灰岩中,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但深部延伸不明。本文通过该矿床I号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前缘晕元素为Hg、As、Tl,近矿晕元素为Pb、Zn、Sb、Ag、Au、Cd、Cu、Mn,尾晕元素为Sn、In、Bi;采用改良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计算分带序列为In-Mn-As-Cu-Zn-Cd-Bi-Pb-Sn-Hg-Tl-Ag-Au-Sb,重心法计算分带序列为In-Mn-As-Cu-Cd-Zn-Hg-Bi-Sn-Pb-Ag-Sb-Tl-Au;同时,讨论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规律,并以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累乘比建立矿体的剥蚀参数模型及矿体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综合以上分析,推测矿床有多次成矿作用叠加,上部存在剥蚀至尾部的矿体,而深部可能有矿体延伸。  相似文献   

13.
白银厂矿田折腰山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崇民 《地质与勘探》1999,35(5):28-30,35
论述了白银厂矿田折腰山铜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的主要指示元素是Cu,Ag,As,Sb,Hg,Pb,Zn,Au,Cd,Ba,进而讨论了这些元素在区域,矿床的异常特征以及垂直分带规律,最后总结出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相似文献   

14.
The geochemical zoning of the Rogovik epithermal deposit in northeast Russia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ndogenic anomalous geochemical fields (AGCF) of Au–Ag zones, thei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element indicators of Au–Ag mineralization. The obtained geochemical data (monoelemental AGCF, associations of elements, their composition, contrast, and correlation) allowed us to estimate the erosion level of Au–Ag ore zon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AGCF related to Au–Ag mineralization are distinguished by simple component composition (Au, Ag, Hg, Sb, As, Cu, Pb, Zn) and regu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lements.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at the least eroded central part of the object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and the most contrasting Au, Ag, Hg, Sb, and As AGCF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e-bearing units of the deposit. The contrast of these fields gradually decreases with depth. Low-contrast Cu, Pb, and Zn AGCF typical of the footwall depth intervals and flanks of Au–Ag zones intervals appear at dept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area is eroded to the deepest level. The contrast of Ag, Hg, Sb, and As geochemical fields abruptly decreases here, and Cu, Pb, and Zn AGCF become widespread with depth. The relatively contrasting fields of anomalous Au concentrations develop here extremely locally and near the surface.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as yet poorly explored southern part of the Rogovik deposit most likely is promising for further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mineralized areas.  相似文献   

15.
铂族元素矿床地球化学勘查的战略和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最近10年,PGE地球化学勘查取得许多进展,在此对主要进展作一简短的评述。①通过对已知其它金属矿床的再认识和再评价,发现新类型PGE矿床;②通过对已知PGE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新的找矿靶区;③在空白区通过PGE地球化学填图,发现规模巨大的PGE地球化学省或巨省,为寻找PGE矿床提供了直接的找矿信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中国PGE地球化学勘查的战略目标是:采用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找矿战略,力争用5-10a时间使PGE矿床找矿获得重大突破。部署工作应以西南Pt、Pd地球化学省、新-甘-青Pt  相似文献   

16.
赵善仁  吴悦斌 《现代地质》1996,10(4):478-484
五台山—恒山绿岩带Au、Ag、Cu矿床可分为二大类型:(1)再生型金银铜矿,产在包括岩浆岩在内的各类岩石断裂构造中,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2)变生型金银铜矿,产于各类变质岩中,具有层控特征(即绿岩型金矿)。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再生型矿床与变生型矿床相比,矿体及围岩中Mo、Ag、Pb、Zn、Cd等成矿及伴生元素明显富集;K2O、Rb、Sr、Ba、Th、U也明显富集,是后期岩浆热液作用的结果;Hg、F的明显富集则与后期构造活动有关;Zn/Cd比值较低,说明受到后期岩浆侵入影响;Th/U比值低,可能指示富钙的酸性岩环境。再生型Au矿化的元素组合为Cd、As、Ni、Ag、Sb、Au、Hg(Bi),再生型Ag矿化的元素组合为As、Sb、Ag、Cd、Cu、Ni(Mo、Pb、Zn、Bi),变生型Au矿化的元素组合较简单,只为Au、Hg、As或Au、Cu。上述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可以有效地区分矿化类型,而且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找矿和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是与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建造有关的火山岩矿床,矿化赋存于一套微量元素总体含量水平较高的海相中酸性细碧角斑岩系中。赋矿地层、岩性具有以Cu,Pb,Zn为主,伴生Sb,Ba,Ag,As,Bi,Hg,Cd等多元素的特征组合,这些元素在成矿区域上形成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异常,其主体异常对应于矿田。矿区大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这些指示元素的清晰的原生异常相互交替叠置于矿床内矿化富集部位,水平分带不甚明显,而垂直分带清晰。具有不同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于矿化的不同部位聚集而出现的分带,是用于评价矿化剥蚀程度及其成矿远景的重要地球化学参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昆仑-阿尔金地区区域化探工作研究程度及取得主要成果的介绍,说明了该区开展区域化探工作所采用关键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并大致阐述了本区39种元素的富集特征及其分带性。通过研究认为,东昆仑-阿尔金地区是铅、锌、铁、铜、金、银、钨、钼、锡、锑、汞等多元素的富集区,东昆仑祁漫塔格是以铅、锌、铁、铜、钨、锡、金等为主的多金属地球化学带,阿尔喀山一带则是东昆仑地区的主要汞、锑地球化学带,另外,阿尔金金、铜成矿带和阿帕-茫崖超基性岩带也是本区具有重要地质找矿意义的地球化学区带,上述研究成果对该区后继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亦为该区成为重要的整装勘查区和资源接替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广西云开地区1∶20万化探扫面成果,研究该区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选择了主要成矿元素Ag、Au、Pb、Zn、W、Mo、Sn进行讨论,研究它们在空间、时间上的分散、富集规律,为区域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提出Ⅰ级找矿远景区8个,Ⅱ级远景区5个,Ⅲ级远景区3个,作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的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