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全球末次冰期介形类动物群的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更新世晚期,柴达木盆地达参1井井深46m以下的沉积物内,水生生物化石有很高的丰度和分异度。介形类为 Cyprideis torosa-Ilyocypris inermis组合,伴生有轮藻类、腹足类、双壳类、植物和鱼类等化石。井深46m~10m,为全球末次冰期盛冰阶(25ka~10ka B.P)沉积,当时气候极端干冷,出现干盐湖地质事件(playa),沉积物由湖相泥岩迅速演变为石盐层,生物化石罕见,几近绝迹。平均40m厚的石盐沉积遍及三湖(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和霍布逊湖)地区,形成了该区天然气赖以保存的最后一道屏障-天然气藏的盖层。井深约10m以上,为全新世暖期或称现代间冰期沉积物,渐变为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夹膏盐沉积。当时处于氧同位素阶段1,湖水盐度逐渐降低,水生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再度增高,介形类更替为半咸水-淡水介形类Candona neglecta-Candoniella lactea组合,伴生有丰富的轮藻、腹足类、双壳类等。直到现代,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和霍布逊湖以南由于受昆仑山充足的淡水补给影响,水生生物丰富。三湖以北,远离主要淡水补给区,水体较咸,介形类则为典型的盐湖介形类Eucypris inflata所替代,膏盐沉积比三湖以南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末次冰期以来冰川、环境及其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本兴 《第四纪研究》1990,10(2):101-110
晚更新世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上升,中国西部的气候愈来愈干冷,冰川发育受到抑制。末次冰期最盛时,雪线比今日低300—1500m,古冰缘下限比今日低300—1400m,高山带的气温比今日低3—7℃,高原外围地区低8—10℃。青藏高原从13000aB.P.开始气候变暖,6000aB.P.高温期时冰川强烈退缩或消失,4000—3000aB.P.气候又再次变冷进入全新世新冰期和现代小冰期。目前气候又开始变暖,大部冰川又转入后退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末次冰期以来冰川、环境及其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晚更新世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上升,中国西部的气候愈来愈干冷,冰川发育受到抑制。末次冰期最盛时,雪线比今日低300—1500m,古冰缘下限比今日低300—1400m,高山带的气温比今日低3—7℃,高原外围地区低8—10℃。青藏高原从13000aB.P.开始气候变暖,6000aB.P.高温期时冰川强烈退缩或消失,4000—3000aB.P.气候又再次变冷进入全新世新冰期和现代小冰期。目前气候又开始变暖,大部冰川又转入后退时期。  相似文献   

4.
末次冰期,长白山天池周围有冰斗发育,高2200m左右,东北的广大地区为冰缘环境。许多冰缘形态至今控制着地貌景观。冰后期,长白山的冰川地貌受到冰缘环境的控制,广大地区的冰缘地貌则受到温暖环境的改造。作为气候地貌界限的冰雪线,由末次冰期的44—45°N移至今日的51°N附近。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地貌带表现出沿经度和纬度平行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最盛时的冰川与环境   总被引:40,自引:12,他引:40  
施雅风  郑本兴 《冰川冻土》1997,19(2):97-113
在16-32kaBp的末次冰期最盛时,青藏高原较现代降温7℃左右,降水为现代的03-70%。极地型冰川广泛分布,高原内部平衡线较下降值减至500-300m以内,高原东部,南缘及西缘可能以亚极地型冰川为主,并有小部分温冰川,平衡线下降800m以至100-1200m。初步统计,包括周围高山在内冰川面积在35×10^4km^2左右,为现代冰川的7.5倍,冰储量相当于全海平面变化24.2cm。其时,多年冻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精细的年龄模式,发现浊流沉积层段主要与末次盛冰期、冰期Heinrich变冷事件以及氧同位素4期等低海平面时期相对应,推测与千年尺度北半球气候冷期相关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可能是西菲律宾海浊流沉积的触发原因。这对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环境后果和开展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然而,关于早阶段的冰进记录,目前却未有确切的年代学证据,此次冰川作用究竟发...  相似文献   

8.
殷建军  汪智军  唐伟  蓝高勇  李建鸿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16-67020016
为更好地认识漓江流域过去气候环境变化,更好服务于漓江流域未来气候环境预测、生态环境建设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漓江流域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总结了年代学、现代过程研究、古气候环境重建和古人类演化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促进华南地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桂林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认识漓江流域过去气候环境变化,更好服务于漓江流域未来气候环境预测、生态环境建设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漓江流域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总结了年代学、现代过程研究、古气候环境重建和古人类演化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促进华南地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桂林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边缘是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较为典型的区域,对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恢复重建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本文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乌兰布和沙漠北缘(磴口以西地区)十多个湖相地层出露点(包括3个典型剖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貌、沉积和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研究区湖泊退却最后阶段的地层记录。测年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在9.315~7.375ka B.P.(10.64~8.06cal.ka B.P.)的时限内退出湖泊环境,局部(可能为河汊或湖湾)湖相沉积可延续至全新世中晚期。沉积研究表明,所观察到的湖相地层大体形成于42cal.ka B.P.以来的河口环境,但河流过程和湖泊过程的相对强弱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剖面下部(约42cal.ka B.P.以来)沉积物相对较粗,推移质占主导,斜层理局部可见,反映波浪作用对沉积物的搬运沉积具有主导作用,湖水相对较深,有利于动力较强的波浪的形成;剖面上部(大约在全新世以来)沉积物普遍变细,以悬移质沉积为主,最后阶段均沉积具水平层理的"红胶泥",软体动物大量繁衍,指示晚期湖泊近岸区域水动力条件弱、湖水浅、坡降小,沉积过程以静水堆积为主导。空间分异特征反映了河口环境河流冲积过程与湖泊滨岸过程在不同位置的作用程度不同,主要与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以及堆积区水下地形特征及其与河口的相对距离有关。基于地层记录和沉积环境分析,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认为研究区湖泊由深变浅直至消亡的过程主要与晋陕峡谷溯源侵蚀引起的河套古湖出口下切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北方干旱区329个古土壤和湖泊沉积物的14C年龄数据的时空分布及频数统计分析表明, 从末次盛冰期至冰消期, 我国整个干旱区受控于西风带;在全新世, 干旱区东部环境变化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系统, 而其西部仍属西风控制区。全新世以来, 中国干旱区存在至少4次百年至千年级的干旱事件, 且干湿变化基本上与全球西风模式区的气候变化相反, 而与低纬非洲干旱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由于我国干旱区和非洲干旱区的干湿变化均受控于来自低纬热带海洋的夏季风的强弱, 因此 两区干旱事件的同时发生可能与低纬热带海洋的气候变化有关。同时, 本文利用14C年龄的时空分布和其它地质资料, 初步恢复了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最适宜期我国干旱区的沙漠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2.
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季风区西北边缘沙漠演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季风区西北边缘的沙漠是全球中纬度敏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区内的毛乌素沙地、共和沙地和腾格里沙漠,通过对末次冰期以来地层年代学、沉积相和地层空间分布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时期两个特征时段的沙漠演化.其中末次冰期是沙漠的持续发展、扩张期,奠定了沙漠的空间格局;全新世早期沙漠总体趋于固定、缩小,中期沙漠大部处于固定、缩小状态,晚期沙漠有所扩大,但未达到末次冰期的最大规模.  相似文献   

13.
南沙海区盛冰期的气候问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南沙海区属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其盛冰期的表层水温变化涉及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全球性意义、本文根据十几个沉积柱状样的氧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指出南沙海区盛冰期时夏季温度与全新世差别微小,而冬季水温强烈降低,使季节性温差高达6℃,明显超过同纬度的西太平洋开放水域。推测冰期时的冬季风强化,是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热带海区冰期海面温度高、岛屿山地温度低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末次盛冰期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南京石笋记录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年层计数和TIMSU系测年结果,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YT石笋年际精度时间标尺(18000~14000aB.P.)。除石笋顶部5mm层段外,高分辨率的δ18O、灰度和年层厚度3种指标在百年尺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这3种指标对气候因素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综合石笋δ18O和本区古植被资料,估计末次盛冰期和波令暖期年均温分别达7℃和15℃。石笋揭示的末次盛冰期气候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1)18150~169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逐步下降;2)16900~161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相对稳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暖峰和两个冷谷;3)16100~15600aB.P.,年均温快速下降,按氧同位素平衡方程计算,其冷谷可能接近于0℃,但洞穴湿度比前期下降幅度并不大;4)15600~1475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比较稳定。这种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记录可以对比,反映极地与东亚季风气候受共同的驱动机制支配。从石笋4种指标(δ18O、δ13C、灰度和年层厚度)的功率谱图中识别出不同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成分,其中80aGleissberg周期特别显著,表明末次盛冰期边界条件下太阳活动仍是短尺度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呼伦贝尔沙地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伦贝尔沙地保存的风沙层-古土壤沉积序列,是认识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沙地沉积具有速率快、沉积与侵蚀并存的特点,因此,通过大量独立的光释光年代控制对不同的剖面进行拼接,可以重建沙地在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过程以及特征时期的边界。本文获得了呼伦贝尔沙地8个沉积剖面的47个光释光年代和近200个样品的环境代用指标数据,结合已发表文献资料,揭示了16ka以来呼伦贝尔沙地千年尺度的干湿变化,并估算了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沙地流沙的边界。初步认为,LGM期间,呼伦贝尔沙地相对于现代沙带边界,最远向北移动了约60km,向东移动了约50km,并且南北沙带之间的区域全部沙化; LGM期间沙漠化面积达到22337km2,相对现代沙漠化面积扩大了约2.7倍。而在HO期间,整个沙地被植被所固定,发育砂质古土壤层,只在局部区域存在短暂的风沙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块群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块群主要有额尔古纳、兴华、松嫩、佳木斯和兴凯等地块,它们都不是从西伯利亚克拉通分裂出来的,而都具有独立的演化史.额尔古纳、兴华地块参与到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弧盆体系中,组成岛弧-山弧或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松嫩、佳木斯和兴凯地块分别为泛古洋和古太平洋作用区内亲西伯利亚和亲华北的地块,具有前白垩纪较复杂的演化史.在较详细讨论了东北地块群的构造演化的基础上,认为东北大地构造格架,除可以划分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外,还应划分出滨太平洋松嫩-佳木斯联合地块、环太平洋兴凯地块、胶辽地块和那丹哈达地体.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未来工作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地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简述东北地区区域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等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认为未来在东北地区应加强战略性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全区研究程度,加强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在东北西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以解决生活用水、经济建设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的地下水勘查工作,加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地热资源勘察工作,对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格应加以补充、完善,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地质工作,开展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渭南黄土剖面末次盛冰期地层较高分辨率的蜗牛化石记录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特征蜗牛种类峰值的演替反映了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和温、湿度的组合关系,气候变化显示出百年~千年尺度波动的特征,温度的变化明显地要早于湿度(降水)的变化1000~2000a,表现为变冷-冷湿-冷干-温干-温湿的气候过程,研究认为造成这一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东亚冬、夏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喜温湿蜗牛种类的研究,揭示出东亚夏季风在这一时期至少能够持续地影响到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地区,这个时期冬季风强化的结果之一是影响了夏季风在这一地区滞留的时间,加大了季节性的差异。分析表明尽管夏季风在这一地区滞留的时间缩短,但维持了它固有的强度,提供了适量的水热条件供喜温湿蜗牛种类在这一寒冷阶段持续地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基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极为突出.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表现形式上将其划分为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3个类型.防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监测、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制定矿区生态重建方案,倡导"绿色矿业".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分别选取8个和6个已发表的持续时间较长和分辨率相对较高的古气候记录,对比分析了我国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以Younger Dryas和Bφlling/Allerφd 事件为主)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所表现出的趋势和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的主要事件在我国基本均有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