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用自回归谱的Marplc算法,对1990年发表的IERS新UT1-UTC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与理论值非常接近的潮汐短周期项Mf、Mm波的谱峰及财年项、半年项的谱峰,还用最小二乘法对它们进行了振幅估计,并解算了Love数K值,结果为KMf=0.305±0.040,KMm=0.303±0.062。  相似文献   

2.
AC Cnc是周期为7~h13~m的类新星食变星。由于AC Cnc是双谱食双星,而且具有较对称的食,所以在对激变食变星的系统研究中,我们选择了该双星来进行观测。本文利用拟合光变曲线的方法对AC Cnc进行了测光解分析、并得到轨道倾角i=74.5°±0.8°,白矮星质量M_1=0.74±0.07M_⊙,晚型星质量M_2=0.97±0.08M_⊙。AC Cnc中吸积盘的径向温度分布可以近似地表示为T(r)∝r~(-0.5),吸积盘边缘温度为7600K。晚型星向白矮星的质量转移率大约为7×10~(-9)M_⊙yr~(-1)。AC Cnc的距离近似地等于500±100pc。  相似文献   

3.
PG1030+590是最近发现的类新星食变星。我们首先给出该双星系统的高速光电测光结果及U、B、V和R光变曲线。通过利用激变变星的模型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求得其物理和几何参数:白矮星子星质量M_1=0.83±0.22M_⊙,晚型星子星质量M_2=0.35±0.06M_⊙,晓型星子星半径R_2=0.37±0.08R_⊙以及轨道倾角i=81°±2°。我们还利用两种不同方法求出围绕白矮星的吸积盘的半径R_d≈0.32R_⊙,并把这个结果与密近双星中吸积盘半径的各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作者在1987和1986年分别取得的AA UMa测光和视向速度资料,利用Wilson-Devinney程序作联合求解,得到AA UMa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之联合解参数。其中加权质比q=1.8157±0.0099;绝对参量分别为:M_1=0.85M_⊙,M_2=1.55M_⊙,A=3.39R_⊙,R_1=1.14R_⊙和R_2=1.50R_⊙;过相接度f=0.15±0.01。根据作者获得的六个极小时刻及文献中前人的结果,本文给出了AA UMa的新的历元公式: Min.I(J.D.Hel.)=2,446,885.1119+0~d.46812583E.  相似文献   

5.
本将1988-1992年期间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地球定向参数快速服务和预报值与IERS终值作了比较,得到快速值与终值偏离的平均值分别为-0.8mas(X)、-0.9mas(Y)和 0.11ms(UT),均方差分别为±1.4mas(X、Y)和±0.32ma(UT)。分别按5、10、…、90天的预报长度得到预报值与终值偏离的均值和均方差。在各种预报长度下均值的变化范围不大,只有约1mas(X)、3mas(Y)和3ms(UT)量级,而当预报为30天时均方差分别为±11.2mas(X)、±8.6mas(Y)和±6.0ms(UT),当预报长度为90天时均方差达到±20.8mas(X)、±19.2mas(Y)和±14.7ms(UT)。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文台磁场望远镜λ5324速度场的时间序列资料,分别得到了带状模式及扇形模式的(l-v)二维功率谱.在这两种谱中,存在着五分钟振荡及周期在10分钟以上的长周期振荡.我们从长周期振荡中证认出球谐度10相似文献   

7.
天文文摘     
仙后座電源史密士(G.Smith)在1951年秋以電波干涉仪精定出仙后座和天鹅座電源的方位,精确度达±1时秒(赤经)与±40"(赤纬)。据此;在同年9月,由200时镜摄影中认出了这些电源。  相似文献   

8.
计算了日本海的M2,S2,K1和O1等4个主潮波对东亚9个VLBI站的负荷位移参数和重力改正,得到日本VLBI站的径向和水平方向的信移量分别为3-12mm和1-3mm,上海VLBI站和韩国的Daejeon站相应的径向量分别为1mm和3-4mm。估计了上海至日本鹿岛和水Chi站的负荷基线变化分别可达±7.6mm和±28.4mm。此外,日本的水Chi、野边山、鹿儿岛和Usuda站的负荷重力变化分别可达0.8-0.9μGal,它接近于目前绝对重务测定的观测精度(±μGal)。计算还表明,不同地球模型的计算负荷位移之差在目前测地学精度水平下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利用国际联测和综合处理 ,得到昆明GPS站地壳形变速率每年以( -4 .3± 0 .5)mm下沉趋势 ,水平分别以 3 7.5mm ,方位 1 47°± 1 .°5运动。利用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 0 0 0速度场 ,建立最新反映全球板块模型 ,基于最新的ITRF2 0 0 0地球参考架和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估计得到昆明站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每年 -0 .0 1mm呈下降趋势 ,水平形变速率为每年 ( 8.1± 0 .2 0 )mm ,方位 1 3 7°± 1 .°5;并进一步分别基于几百万年地质地磁模型NNR -NUVEL1A和ITRF96、ITRF97模型的欧亚板块的欧拉矢量 ,得到较一致的结果 ,说明全球板块运动稳定性与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基于不同板块模型分析了昆明GPS站相对于欧亚板块运动  相似文献   

10.
BPL时钟介绍     
BPL时钟是对陕西天文台的长波授时台所发播的BPL时号进行自动时间、频率跟踪修正的时钟设备。在BPL时号的场强与本地噪声之比≥2∶1的地点(即距BPL台在1000~1300公里以内)均可应用,BPL台发播时可以得到±30μs以内的实时精度,在停播期间可以保证±1ms以内的时间精度,该机只要一次开机操作,便可实现以上功能。该设备采用BPL时号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测定了WX Cnc的分光轨道解。轨道根数是:V_0=+9.8公里/秒;K_1=110.2公里/秒;K_2=149.0公里/秒;T_0=HJD 2,446,480.0309。结合文献中测光结果,得到了WX Cnc的绝对参量:A=6.32R_⊙;R_1=1.53R_⊙;R_2=1.18R_⊙ M_1=1.29M_⊙;M_2=0.96M_⊙。分光质比q=0.74。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人造卫星一阶摄动理论中的两类平均根数迭代法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采用平均根数-2(吻切根数减去一阶短周期项)比采用平均根数-1(吻切根数减去全部一阶周期项)至少有以下四个优点:(1)定义简单明确,在一阶理论中,平均根数-2仅与地球形状的 J_2部分有关;(2)可以克服平均根数-1这一方法本身所引起的临界倾角(i=63°26′或116°34′)的实际计算困难;(3)适用于任何无奇点变量的根数系统,可以消除小偏心率(e=0附近)和sin i=0附近的实际计算困难。(4)适用于同时考虑全部摄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发表了食双星RT And的1984—1985年期间的视向速度观测。依据点源模型获得了一组新的分光轨道解。轨道根数分别是:V_(01)=-1.0公里/秒;V_(02)=+5.0公里/秒;K_1=131.4公里/秒;K_2=168.4公里/秒;T_0=HJD2,445,977.0997。q_(sp)=m_2/m_1=0.780。结合文献中的资料,使用Wilson Devinney方法,对视向速度和测光观测作联合求解,得到了该双星的绝对参量:A=3.80R_⊙;R=1.14R_⊙;R=1.05R_⊙;M_1=1.05M_⊙;M_2=0.81M_⊙;L_1=1.78L_⊙;L_2=0.54L_⊙;M_(V_1)=4.14~m;M_(V_2)=5.65~m;距离估算为50pc。主伴星均有主序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4.
统计研究了63对双星系统中的72颗中子星(NS)的测量质量,其中包括18对X射线双星(XB)、9对双中子星(DNS)、4对中子星主序星系统(NSMS)、32对中子星白矮星系统(NSWD).运用Monte-Carlo随机抽样的方法,模拟出NS的质量分布,然后基于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质量的统计研究,发现其质量呈双峰分布,分别集中在(1.328±0.220)M_⊙和(1.773±0.416)M_⊙.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考虑DNS的情况下,发现其质量分布仍然是双峰分布,质量集中在(1.360±0.337)M_⊙和(1.854±0.322)M_⊙.18颗DNS质量为单峰分布,平均质量为(1.330±0.0089)M_⊙.NS质量的双峰结构显示出,其可能有两种诞生方式.认为可能是铁核塌缩超新星爆发和电子俘获超新星爆发.DNS质量的单峰结构意味着DNS诞生演化机制可能与其他双星系统不同.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子星质量分布的特性,将53颗测量到自旋周期的NS在20 ms处分为两组,分别为毫秒中子星(MSP,Ps≤20 ms)和正常中子星(PSR,Ps20 ms),发现这两类NS质量也都呈现出双峰分布,而且MSP的平均质量要比PSR的平均质量大~0.22 M_⊙.这表明NS在诞生后吸积约0.22 M_⊙的物质时,将可能成为MSP.根据NS质量与周期在M-Ps图上的分布,拟合出质量与周期之间的关系为:M=1.4+(Ps/ms)~(-3/2)M_⊙.  相似文献   

15.
吴凌翔  杨戟 《天文学报》2005,46(2):136-144
对MSX红外暗云G79.2+0.38的11'×7'的区域范围进行了12CO(1-0)、13CO(1-0)和C18O(1-0)谱线的同时观测.观测到的两个C18O(1-0)谱线所界定的云核峰值分布分别对应MSX A波段的两块高消光区域.该区域的氢分子柱密度N(H2)-(5-12)×1022 cm-2,平均密度n-(3±1)×104cm-3.两块分子云核的13CO的线尺度分别是1.7和1.2 pc,而C18O的线尺度分别是1.2和0.6 pc,它们包含的质量为2×102-2×103M(?).分子云核的视向平均密度结构可用幂函数(?)(p)-p-0.34±0.02表征. 13CO和C18O的丰度和典型的光学暗云相比低了4至11倍,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13CO和C18O的相对丰度比X13/18随柱密度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火流星记录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古代火流星记录,按年统计,用功率谱这一数学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声音是衡量火流星起源的一个重要参数。有声音的火流星具有170.6±0.0,102.4±0.0,66.1±2.2,27.3±0.4,23.3±0.0,17.9±0.4,14.8±0.1,12.4±0.1,10.5±0.3年的可能周期。有声火流星与陨石坠落周期基本相同,是与陨石同源的,来自小行星带。我们认为影响有声火流星和陨石下落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引起的Yarkovsky效应和木星摄动。有声火流星的10.5±0.3,23.2±0.0,66.1±2.2年周期与Yarkovsky效应有关。12.4±0.1,17.9±0.4,102.4±0.0,170.6±0.0周期与木星摄动有关。至于14.8±0.1,27.3±0.4的周期,可能是木星摄动与Yarkovsky效应联合作用或其他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在1999年的VLBI全球解(glb1123)中关于上海VLBI站与国际上13个VLBI站的基线长变化率高精度测定结果,以及日本鹿岛Kashima和Kashima 34两VLBI站分别与国际VLBI站间的相应结果,基于最近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97,估计得到了上海VLBI站和日本鹿岛两VLBI站相对于板块稳定区的地壳垂直形变率分别为-1.91±0.56 mm/yr、-3.72±0.74 mm/yr和-8.81±0.84mm/yr,表明上海VLBI站存在每年近2毫米的下降,讨论并证实日本鹿岛两VLBI站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是不一致的;基于不同板块运动模型的欧拉旋转矢量,估计得到了上述3站的水平形变速率;还估计给出了太平洋板块中部的形变率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以下内容: (1)对在1963年5月18日到8月8日拍摄的7条武仙座1963年新星的光谱作了发射带相对强度的测定(表2)。 (2)按新星光度变化的统计规律得到上述新星的距离模数值(10~m),用平均消光法求得目视总吸光值A_v=0~m.23,距离900秒差距,井由此得到改正星际选择吸光后的谱带的相对强度(表3)。 (3)由新星绝对星等M_B和发射带的相对强度求得了谱带的绝对强度(表4)。 (4)对于一些发射带的绝对强度作Δm-lgt图,发现发射带绝对强度的变化也存在Δm=blgt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谱线,系数b是不同的。 (5)根据测定的相对强度,用安巴楚勉和斯托伊两种方法求得核星温度,它们分别在150000°—160000°和30000°—60000°之间,由于前者是上限,后者是下限,真实的核星温度应当在两种方法求得的值之间。 (6)用H_β的绝对强度和[OⅢ]5007+4959对[OⅢ]4363的强度比两种方法分别求得不同电子温度T_e相对应的电子密n_e。并且用由上述两个方法求得的T_e—n_e曲线的交点,同时求得了T_e和n_e的值。由此法求得的结果是:在所讨论的期间内,T_e由10800°K逐渐上升到17500°K,然后又下降至13000°K。n_e则单调的由5.0×10~7cm~(-3)逐渐下降到7.0×10~6cm~(-3)。 (7)求得壳层质量约为2.3×10~(-5)M_⊙。 (8)初步分析了一些壳层物理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用北京天文台兴隆60厘米镜于1977年取得此星960个黄光光电测光观测点,光变曲线呈大陵五型。1978年发表了Russell-Merrill测光解。1982年在美国用Wilson-Devinney程序算得10组测光解,解的残差对于质量比很不敏感。为了解决测光解的不定性,1985—86年用加拿大1.8米镜测得两子星视向速度曲线;得质量比为0.53±0.01。重新求测光解并结合分光解得F型主星和较冷伴星的质量各为1.43±0.05和0.76+0.02M_⊙。虽然是不接双星,但伴星只比其临界等位面稍小一点。这对双星像是不久前才由大陵五型半接双星演化而来的新阶段品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探讨了10.7cm射电流量月平均变化的动力行为和可预报性,计算了该过程的分维数(D=3.1±0.1)和最大Lyapunov指数(λ_1=0.045±0.003 bit/月).结果表明,这是一个具有有限自由度的复杂的浑沌系统,可用有限个参数描述,所需的变量最少是4个,最多为6个.从10.7cm射电流量月平均变化说明了太阳活动的浑沌行为.本文还讨论了10.7cm射电流量月均值的可预报时间尺度,平均可预报时间尺度为8个月,最大可预报时间尺度是22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