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矿溶液的多样性与多来源性,已得到普遍地承认.本文讨论的对象是壳源重熔花岗岩浆期后热液充填构造裂隙所形成的脉钨矿床. 自1847年法国人埃利·德·鲍蒙奠定了岩浆热液成矿说的基础以来,许多学者对矿质在热液中的搬运-沉淀过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多半只注重矿质在热液中搬运一沉淀形式的研究,而忽视了成矿物质运动的另一方面——携带矿质的溶液的流动状态.即使是对热液中矿质的搬运形式和沉淀方式,在认识上也仍有较大的争论.本文根据华南脉钨矿床的大量实际材料,粗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庞玉蕙 《矿物岩石》1997,17(1):96-99
铀钨矿床是一种新矿床类型。其主要矿物是白钨矿和沥青铀矿,它们既有共生,也有伴生。钨以白钨矿细脉、分散状微粒白钨矿和吸附状等形式产出。钨与铀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矿岩时差较大。钨来源于已固结的花岗石,它是由地下热水或热卤水从已固结的花岗岩中浸取出来的。钨(铀)矿化是在低温条件下,在有利的构造岩性中沉淀富集而成的,不是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
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具有代表性的矿床。长期以来,对脉型钨矿床的成矿岩体特征及各种不同类型矿化的空间与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论。文章以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成矿岩体、含钨石英脉及与之相关的矿化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探讨了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矿化现象,从而建立了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在瑶岗仙钨矿床中,成矿地质体即成矿花岗岩为碱长花岗岩,主要矿化类型包括岩浆岩型、云英岩析离体、云英岩脉、石英脉和毒砂黄玉层等,分布于岩体顶部接触带附近。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岩浆晚期阶段、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岩浆岩型矿石形成于岩浆晚期,云英岩析离体和云英岩脉等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石英脉和毒砂黄玉层主要形成于热液阶段,岩浆阶段→热液阶段的演化是连续的。成矿花岗岩侵位深度约为2~3 km,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成矿系统相对封闭,外来成矿物质和流体较少,含钨石英脉主要以快速充填的形式形成于岩浆固结之后。瑶岗仙矿床含钨石英脉控制垂深达1300 m,"五层楼"垂向分带不明显,顶部未出现细脉带和线脉带,而在石英大脉的顶部出现横向交代形成的毒砂黄玉层。研究表明,瑶岗仙矿区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保存较完整,代表系统顶部的毒砂黄玉层保存完好,剥蚀水平正好达到岩体顶部。  相似文献   

4.
小加山钨矿床位于新疆巴里坤地区,属石英脉型钨矿床。矿体赋存于邻近海西晚期花岗岩侵入体附近的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一亚组第二段(D2d12)的变晶屑凝灰岩中。黑钨矿石英脉分为灰色含钨石英脉和白色含钨石英脉两种。岩相学观察认为,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两相水溶液包裹体, EW 走向的灰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大, SN 走向的白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较小。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灰色石英脉均一温度(Th)范围为143~354℃,白色石英脉 Th 范围为154~312℃。激光拉曼探针显示小加山钨矿床含黑钨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含有少量 CO2组分。H、O 同位素研究表明: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演化过程为:岩浆岩侵入活动→岩浆水运移分离→含钨络合物迁移搬运→冷却富集成矿,成矿晚期流体有大气降水的混合。与赣南钨矿的对比研究表明,小加山钨矿床与赣南钨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在构造环境上,小加山钨矿床位于东准噶尔造山带和东天山成矿带的交汇复合部位,与位于武夷山和南岭两大成矿带的交汇复合部位的赣南钨矿床成矿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5.
鲁麟  梁婷  陈郑辉  王登红  赵正  陈伟 《地质学报》2018,92(3):560-574
江西银坑矿田的牛形坝-柳木坑矿床是赣南于都-赣县矿集区典型的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根据野外调研、系统矿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铋在牛形坝-柳木坑矿床中是一种重要的伴生矿化金属元素,呈独立矿物或呈微细矿物包体分布在早期硫化物内部或边缘。铋矿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块硫铋银矿、硫铋银矿、板硫铋铜铅矿、针硫铋铅矿、硫铜铋矿、库辉铋铜铅矿、辉碲铋矿等。与同一矿集区石英脉型盘古山钨铋矿床相比,两矿床铋矿物种类均出现Pb-Ag-Bi-S、Te-Bi-S元素组合,赋存形式和含量有所不同,Cu-Pb-Bi-S元素组合仅在牛形坝-柳木坑矿床出现。矿床属于Au-Bi-(低Te)-S体系,铋盐矿物形成于中低温、中高密度、低盐度的成矿环境。从岩浆中分馏出来的成矿流体发生减压沸腾迫使大量蒸汽相逸散,硫逸度增加,铋主要以硫络合物形式运移,随着黄铁矿等硫化物沉淀,硫被大量消耗形成金矿物和碲化物(碲银矿)。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由于温度和硫逸度进一步降低导致在成矿后期沉淀出大量铋硫盐矿物。成矿过程中的Bi促进金的迁移富集。铋矿物在两矿床中的赋存特征、化学成分、形成环境以及沉淀机制等表现出差异,说明铋具有成矿选择性,起到对成矿物质示踪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南瑶岗仙钨矿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新友 《地质与勘探》2014,50(5):947-960
瑶岗仙矿区拥有大规模脉型钨矿和矽卡岩型钨矿,以及中型铅锌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床脉体中的多阶段性、空间分带性均不明显,围岩蚀变规模小。矽卡岩型钨矿床蚀变规模大,多阶段,成矿温度跨度大,分带明显。石英脉型钨矿床硫化物δ34S=-2.6~3.9‰,平均-0.35‰,范围集中于0值附近,塔式分布;δ18O=12.4‰~14.4‰,δD=-60‰~-54‰,δ18O值、δD值集中,变化范围很小。矽卡岩矿床δ34S=-1.3~3.6‰,平均0.99‰,略高于石英脉型钨矿床;石英δ18O=1.5‰~11.7‰(杮竹园数据),变化范围大。铅锌矿床δ34S=-2.9~1.4‰,平均-0.8‰,略低于钨矿;石英δ18O=12.1‰~15.4‰,δD=43‰~51‰,变化范围更大。石英脉型、矽卡岩型钨矿和铅锌矿铅同位素组成范围相似,206Pb/204Pb=18.548~18.701,207Pb/204Pb=15.691~15.811,206Pb/204Pb=38.809~39.212。地质和S、Pb、H、O同位素研究说明,瑶岗仙矿区脉型钨矿与矽卡岩型钨矿床含不同的稳定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的差异性,成矿过程也不相同。脉型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体较单一的岩浆来源,没有明显的大气降水参与;而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也有沉积岩围岩的贡献,早阶段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中晚阶段有大量的大气降水参与成矿。与矽卡岩型钨矿床相比,脉型矿床成矿作用具有较低的水/岩比值。铅锌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更加相似于矽卡岩外围的分带形成的铅锌矿,即铅锌矿化属于矽卡岩演化至硫化物阶段的成果,而与石英脉型钨矿床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加山钨矿床位于新疆巴里坤地区,属石英脉型钨矿床。矿体赋存于邻近海西晚期花岗岩侵入体附近的中泥盆统大南湖组第一亚组第二段(D_2d_1~2)的变晶屑凝灰岩中。黑钨矿石英脉分为灰色含钨石英脉和白色含钨石英脉两种。岩相学观察认为,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两相水溶液包裹体,EW走向的灰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大,SN走向的白色石英脉包裹体气液比较小。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灰色石英脉均一温度(Th)范围为143~354℃,白色石英脉Th范围为154~312℃。激光拉曼探针显示小加山钨矿床含黑钨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含有少量CO_2组分。H、O同位素研究表明:钨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演化过程为:岩浆岩侵入活动→岩浆水运移分离→含钨络合物迁移搬运→冷却富集成矿,成矿晚期流体有大气降水的混合。与赣南钨矿的对比研究表明,小加山钨矿床与赣南钨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在构造环境上,小加山钨矿床位于东准噶尔造山带和东天山成矿带的交汇复合部位,与位于武夷山和南岭两大成矿带的交汇复合部位的赣南钨矿床成矿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8.
多重水力断裂的分形扩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於崇文 《地学前缘》2004,11(1):11-44
应用复杂性理论对于赣南脉钨矿床的著名“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进行研究 ,获得如下结果。 (1 )赣南脉钨矿床的“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是“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的结果。脉钨矿床的控矿多重断裂是一种以水力断裂为主导的热致与流体驱动断裂构造。脉钨矿床的自组织临界性是多重分形扩张之源 ,而中观破裂尖端周围流体静力学应力场梯度最大区则是分形扩张的驱动力。多重水力断裂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分形扩张过程 ,其演化服从串级“崩塌间断平衡”的时空分形生长动力学 ,与地震的Omori余震律相类似。 (2 )脉钨矿床“三环一帽”式的成矿地球化学分带是一种多组分成矿溶液的渗滤、溶解沉淀波结构 ,是成矿反应扩散系统中化学波的时空同步化传播而形成的目标斑图 ,是近平衡地质介质内 ,通过外界的“短暂局部激发”、继之以构造、岩浆和成矿脉动作用等“局部中断”而形成的径向对称、嵌套球状、远离平衡的局域化耗散结构 ,即脉动型自孤子。 (3)赣南脉钨矿床是近平衡区域地质背景中远离平衡的局域化耗散结构。赣南钨矿集区是复合自孤子的群集体。它们是在构造、岩浆多期次脉动条件下 ,来自①矿源层部分熔融的“区域提纯”、②岩浆期后成矿热液输运反应和③含钨地层、岩石淋滤交代的成矿物质 ,通过岩浆和热液孤  相似文献   

9.
朱永红 《地质与勘探》2010,46(2):244-251
文章在介绍贵州梵净山标水岩锡钨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锡钨矿的赋存与富集是受白云母花岗岩、辉绿岩、构造和围岩蚀变的多重控制。认为成矿元素锡钨铜来源于下伏白云母花岗岩,将矿床工业类型列为含锡石、白钨矿电英岩脉型-云英岩脉型矿床;鉴于矿石内既有白云母、黄玉等气成标型矿物,又有电气石、锡石、黑钨矿等高温热液标型矿物,因此将矿床成因类型划属岩浆期后气成-高温热液型锡钨矿床。标水岩锡钨矿床与湖南、云南等锡钨矿床类比,成矿物质均来自花岗岩,控矿因素大同小异,但是形成时期却不相同,前者形成于武陵期,在国内实属少见,后者大都形成于燕山期,两者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聂利青  周涛发  张千明  张明  汪龙虎 《岩石学报》2017,33(11):3518-3530
安徽东顾山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长江以北发现的首例大型矽卡岩型钨矿床。该矿床的成矿岩浆岩为黑云母花岗岩,成矿时代为97.22Ma,成矿作用明显不同区内140Ma斑岩型铜金矿床和130Ma玢岩型铁矿床。本文通过对东顾山矿床中矽卡岩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白钨矿开展EPMA矿物主量元素、LA-ICP MS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测试分析,对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矿床中两类白钨矿稀土元素和Mo~(6+)含量演化特征均指示成矿流体氧逸度逐渐减弱。两类白钨矿的εNd(t)范围为-17.7~-16.2,~(87)Sr/~(86)Sr值为0.70956~0.71113,指示东顾山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地壳,并由董岭群变质基底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东顾山矿床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鸡头山矿床、大湖塘矿床中的白钨矿同位素特征差别较大,指示钨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除了江南式基底和双桥山群基底外,董岭式基底可以为钨矿床提供成矿物质,因此南钨北移的界限可以越过长江深断裂。  相似文献   

11.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various measures proposed thus far for deducing the "best values" from discordant data received in the course of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proposed reference rocks. Using the raw data on three Canadian samples and the summation and "iron-oxide compatibility" tests, it is claimed that the "select laboratories" method produces the best results.  相似文献   

12.
13.
李启信 《岩土力学》1990,11(3):85-87
目前,利用条分法的土坡分析方法有很多种,但大部分的分析方法只能局部满足力和力矩的平衡条件,其中包括作者所提出的方法。现尝试详细分析作者所提出的方法。把土条的符号统一如图1,并把土条重新编号,假设最左面的土条为第1土条,脱离体BCEF为第k土条,n为土条总数目。  相似文献   

14.
李石 《矿床地质》1984,3(2):94-98
神农架铁矿位于华中第一高峰——鄂西神农架原始林区。目前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主要有两个:一个在铁厂河,另一个在大神农架主峰附近(图1)。铁矿露头一般在标高2000—2500米以上。虽然该铁矿沉积形成于元古代,但由于它至今几乎未受变质,使它具有独特的矿石类型,以区别于一般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因此人们专称它为神农架式。现将该铁矿特征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建国 《地下水》2011,33(2):166-168
通过对北洺河铁矿长期疏干排水条件下,水文地质条件现状的研究,更为准确地指导矿山防治水,并为矿山安全生产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席明杰  马生明 《地质学报》2009,83(5):705-718
地球化学异常成因研究是评价其成矿前景、矿化类型的基础资料。本文借鉴稳定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的原理和方法,将硫同位素引入到地球化学异常成因研究中,通过对乌奴格吐山和垦山试验区Cu矿化体、Cu异常地段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发现在乌奴格吐山试验区Cu矿化及Cu异常地段硫的来源是一致的,表明应用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判断地球化学异常成因是可行的;对比发现,垦山试验区Cu异常地段硫同位素值较乌奴格吐山试验区偏高,推断该Cu异常是由后期热液作用形成的,由此针对该异常的地质找矿及工作部署应该围绕热液矿床进行。  相似文献   

17.
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 in volcanic areas causes intense leaching of wall rock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quartzites and rocks rich in alunite, dickite, and sericite. Three zones of different chemical activity,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P-T conditions, are evident: 1) zone of liquid hydrotherms (300m – 800m); 2) vaporization zone (10 m – 300m); and 3) condensation zone. Propylitization is common at greatest depth. In the vaporization zone, cooling and increase in pH lead to potassic metasomatism and development of zeolites and orthoclase. Argillization occurs at the surface. The change in the hot waters from acid solutions at depth to alkaline solutions at shallow depths is caused largely by vaporization of dissolved gases such as CO2 and H2S at lower pressures. Analyses of the deep circulating thermal waters in the Pauzhetka trough and of altered rocks in the discharge area are given as well as analyses of thermal waters and altered rocks in active volcanoes. Analyses of altered rocks from Wairakei are also compared.- -J. A. Redden.  相似文献   

18.
矩阵可交换的条件及可交换矩阵的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矩阵理论的深入研究,给出了矩阵可交换的条件,并得到可交换矩阵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19.
Geophysical and deep-drilling data disclose the block nature of the faulting in both folded and platform provinces of the crust. System and morphology of deep-seated structures embraces two types of major elements: large angular crustal blocks bordered by intense crush zones on one or more sides,and narrow elongated graben rifts. On platforms, the sedimentary cover conceals the true identity of the deep-seated structures which reveal themselves as gentle flexures but seldom by thickening or thinning of the beds as a whole. Deep rifts of the Russian platforms (Russian, Scythian-Turanian, West Siberian, and East Siberian) are interpreted as parts of a planetary system of rif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major features are sub-systems of more localized faults and fold belts. The deep Russian rifts and structures of the platforms are analyzed by depth to basement measurements which collectively show the enormous amount of absolute crustal subsidence even on relatively elevated platforms. Combinations of platform and geosynclinal tectonic provinces are discussed with some interesting variations on the general pattern of geosynclinal evolution. - -B. N. Cooper.  相似文献   

20.
殷宗泽 《岩土力学》1990,11(3):89-90
“复合条分法”一文并不是想寻求一种精确的方法,仅仅是对工程界习惯采用的改良圆弧法,即土坝设计规范和有些土力字教课书中介绍的方法,作一些讨论,并提出改进的意见。较精确的方法,如摩根斯坦法已提出多年,但工程中还是习惯于用瑞典法或简化毕肖普法,遇有软弱夹层则用改良圆弧法。原因在于精确的方法形式上复杂,反而不如简单的方法易于推广。从这一点出发,该文仍以改良圆弧法为基础,稍加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