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清澜港水母暴发期间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调查研究了海南清澜港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重点跟踪监测了2011年5月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暴发期间海水营养盐水平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样品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变种和变型),细胞密度范围为(2.25×104)-(8.19×108)cells/L,浮游动物36种,丰度范围为19.39-25798.74ind/L,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水母暴发期间浮游植物以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清澜港养殖区为水母水螅体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水母暴发前期浮游植物大量增殖,为浮游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母的暴发。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蒋双  陈介康 《海洋通报》1994,13(3):17-23
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来所采集标本,在鉴定出辽宁沿海水螅,水母46种,管水母2种和栉水母2种的基础上,(其中有水螅水母一新种,Ectopleura platyapicata Xu et Huang;另有水螅水母5种属黄海新纪录,水螅水母22种和管水母1种属渤海新纪录,水螅水母29种,管水母1种和栉水母1种是辽宁沿海首次记录)。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报告,就现知黄渤海浮游水母类(钵水母除外)的共81种的地理  相似文献   

3.
黄海小型水母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松  张芳  李超伦  杨波  吉鹏 《海洋与湖沼》2012,43(3):429-437
根据"973"项目2000年10月—2007年8月浮游生物大网样品,对黄海小型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各优势水母种类在黄海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测区内小型水母整体丰度较低,且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浅海域,各小型水母类群如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和栉水母类以及10种优势种类的季节更替非常明显。与其它海域相比,黄海小型水母丰度水平最低,平均为0.8ind/m3,占整个浮游动物丰度的比例小于0.5%,因此从丰度上看,小型水母在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中并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黄加祺 《海洋学报》1999,21(4):92-95
中国海域水螅虫纲(Hydrozoae),花水母目(Anthmedusae),棒状水母科(Corymorphidae)的真囊水母属(Euphysora)经研究有3个新种:褐色真囊水母(Euphysora brunnescentis sp.nov.)、刺胞真囊水母(Euphysora knides sp.nov.)和硬手真囊水母(Euphysora solidonema sp.nov.),对此予以详细的描述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系.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螅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茂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89,11(5):621-628
本文根据采自台湾海峡西部海域4个季度月的169份浮游动物定量样品,分析了水螅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个体数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着重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做了探讨。结果表明,水螅水母和栉水母的个体数高峰出现在春季,分别为330个/100m3和157个/100m3所记录的67种水螅水母和栉水母根据其生态习性,大致可分为近岸暖温性、近岸暖水性、近岸狭暖水性、大洋广暖水性和大洋狭布性等5个生态类群。它们在调查海区的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闽浙沿岸流,粤东沿岸流和外海暖流(南海暖流和黑潮支流)的动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2011年春季对九龙江口的生态调查,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以及小型水母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特征并对分粒级叶绿素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分析了营养盐、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参数。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种类45种,以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针杆藻(Synedra spp.),以及绿藻门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甲藻门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蓝藻门的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微型浮游动物分为4大类,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占有最大的比例为55.5%-79.8%,无壳纤毛虫次之,砂壳纤毛虫和无节幼体所占的比例均不足10%;小型水母种类组成中主要以弗洲指突水母(Blackfordia virgin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厦门和平水母(Eirene xiamenensis)以及水螅水母幼体(Hydroidomedusae larvae)为主要优势类群,占小型水母总量的85%以上。小型水母数量在4月底和5月初达到丰度最高值(69.49±29.4)ind/L,此时微型浮游动物数量从小型水母出现初期的峰值(1085±574.66)ind/L下降为(526±152.93)ind/L,同时micro级叶绿素占总叶绿素比例达到最大值(42.26±12.94)%。小型水母数量下降后,微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回升。在小型水母数量消长过程中,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和小型水母数量间处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东山岛周围海域各类水母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加祺  许振祖 《台湾海峡》1996,15(4):363-365
本文分析了1990年春至1991年冬采自东山岛周围海域的浮游动物样本。共鉴定60种水线,水螅水母类在种数和数量上的均占优势。拟细浅室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和半口壮丽水母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泰国近海习见有毒立方水母和钵水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16S rDNA和核基因18S rDNA片段,对泰国沿海常见的有毒水母进行遗传分析,并比较了2个基因片段作为通用分子标记,在研究水母类多个纲的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泰国近海的有毒水母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所获得的32个样品可以分为9个种,包括4种钵水母、4种立方水母和1种水螅水母。然而,完全确定各种的分类地位,还需要更多的形态、生活史等方面信息。两个基因片段均能明确区分各种类,但核基因18S序列比线粒体基因片段更为保守。根据16S基因片段序列计算水母种内和种间的K2P(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发现所研究的9个水母种类,种内遗传距离在0~0.050之间,其中94%的种内遗传距离小于0.040,同纲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204~0.474,其中91%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0.250;而利用18S基因,种内距离在0~0.002之间,同纲种间距离为0.008~0.066(平均为0.038,SE=0.006)。16S的AT碱基含量明显高于核基因18S,且16S的碱基含量在不同纲之间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水母线粒体16S基因的突变率相对较高,适合研究水母较低分类阶元以及种下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厦门港三叶坚固水母的寄生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地厦门港寄生于半球美螅水母宿主上的三叶坚固水母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描述了该种寄生水母各期纪体的形态特征、发育过程、附着方式和营养来源等,并讨论了生在不同宿主上的发育方式、寄生同种宿主上不同种类各期幼体特征。阐明了筐水母与其它水母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母类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类群之一,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广,不少种是世界性分布。有些种可作为一定海流或水团的指标。水母类除钵水母纲的少数种,如海蜇可供人们食用外,多数水母是幼鱼和甲壳类幼体的敌害,水母类触手的刺细胞或粘细胞含有毒素,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东海水母类研究工作先后有 Collingwood(1868)、 Light(1924)、林绍文(1937)、Sproston(1949)、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74)、高哲生等(1962)、洪惠馨(1964)、张金标等(1975)。以上大部分偏重于分类工作,研究材料大多采自沿海局部地区:因而不能概括东海水母类整个面貌。本文就东海水母类种类组成,分布概况及其与水文要素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本文所用材料是我所调査船于1959年1-12月在北纬28°以北、东经124°以西东海西部水域、1975年10月、1976年6-7月、8-9月三个航次在北纬26°31''-31°30′、东127°以西,水深30米以外的广阔东海大陆架区和1978年5月29日-7月3日在北纬26°31′-32°30′,东至东经129°,水深40米以外包括冲绳海槽在内的广大水域,进行浮游生物拖网采取的样品。 采集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70厘米、网口面积0.5㎡、GG36筛绢)从底至表垂直拖网、标本用5%福尔马林海水固定,定量方法采用个体计数法,然后换算为单位体积水体中的个数(个/100m3)。  相似文献   

11.
台湾西部海域冬春季的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首次报道了台湾西部海域冬,春季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其中水熄水母类16种,管水母类26种,对我国首次记录的两种水螅水母的形态特征作了记述,并比较和讨论了整个台湾周围海域这两类水母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宁修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微生物观测和实验技术的迅速进展,使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过去用普通显微镜难以观察到的微细生物,而且对它们的分类,生态生理,特别是种群增长速率,营养行为和...  相似文献   

13.
水母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母(Jellyfish)是一个泛称,主要包括腔肠动物门(Cnidaria)的水螅虫纲(Hydrozoa)、管水母亚纲(Siphonophorae)和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等具固着水螅型和浮游水母型的水母,以及终生营浮游性生活的栉水母门(Ctenophora)水母  相似文献   

14.
许振祖 《海洋学报》2005,27(5):180-180
《中国海洋浮游管水母类》一书由我国知名的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家张金标教授撰写,在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和海洋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最近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3万字,共分三章.该书详细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各海域管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和特征.除逐种描述其形态特征外,并附形态图及记载各种的采集海区、生态习性及其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对有争议的种类作了分类讨论,提出了著者的观点.此外,该书还编制了我国管水母类分目、分科、分属和分种的检索表.这是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国海洋浮游管水母类的专著.该书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材料丰富,样品采集海域广而全,能充分反映我国海洋浮游管水母区系.  相似文献   

15.
水母灾害的形成机理、监测预测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芳  李超伦  孙松  魏皓  王彦涛 《海洋与湖沼》2017,48(6):1187-1195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双重压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近海水母呈现增多的趋势,局部海域水母灾害连年发生,对近海核电站等重大设施安全运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不仅亟需在科学上阐明我国近海水母灾害发生的重要过程和机制,而且在技术上亟需研发水母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以提升我国海洋水母灾害应对能力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国际交流与合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水母灾害的形成机理、水母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种水母监测技术,防控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在特定海域成功应用的原因,展望今后我国水母灾害的监测技术及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夏、秋季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这两类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一般以中层(10-25m)和上层(0-10m)居多,而平均丰度则以上层最大,这主要是由于主要种四叶小舌水母、两手筐水母、双生水母和长囊无棱水母多栖息于上层之故。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类水母垂直分布的类型及与水温、光强和铒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花水母亚纲新种和新组合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经研究台湾海峡花水母亚纲有7个新种:长柄高手水母(Bougainvillia longistyla n.sp)、十字八束水母(Koellikerina staurogaster n.sp.)、无手单肢水母(Nubiella atentaculata n.sp.)、江阴隔膜水母(Leuckartiara jianyinensis n.sp.)、漂浮隔膜水母(L.neustona n.sp.)、钝海帽水母(Halitiara obtusus n.sp.)、顶拟海帽水母(Halitiarella apicea n.sp.)和2个新组合:细潜水母(Merga minutum(Xu,Huang and Chen,1991))transl.nor.大囊镰螅水母(Zanclea macrocystae(Xu,Huang and Chen 1991))transl.nov.对螅芽拟镰螅水母(Teissiera polypofera(Xu,Huangand Chen,1991))重新描绘并讨论其分类位置.增补了锥胃内胞水母(Euphysilla pyramidata(Kramp,1955))在胃壁上具有水母芽的图.  相似文献   

18.
李达  王玮  齐继光 《海洋科学》2022,46(6):109-115
本实验对安朵仙水母(Cassiopeia andromeda)水母体进行不同程度(伞体、胃囊、口腕和触手)的切割,进行60日再生过程观察。本研究首次记录了安朵仙水母水母体的再生情况:切除部分伞体、全部胃囊、全部口腕和触手的水母体残体能够再生出缺失的部分;切除全部伞体的水母体残体无法再生出新的伞体,而是反向再生出新的口腕和触手;同时切除不同部位的水母体残体在组织修复时表现出一定的再生顺序性。本研究发现安朵仙水母水母体具有较强的组织再生能力,可作为钵水母纲再生研究的潜在模式物种,同时为刺胞动物研究以及再生生物学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采自广东湛江湾海域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Claus,1877)、锥螅水母目(Conica Broch,1916)、和平水母科(Eirenidae Haeckel, 1879)、和平水母属(Eirene Eschscholtz,1829) 2新种,即大腺和平水母新种(E. macrogonia Huang, Sun et Liu,sp. nov.)和湛江和平水母新种(E. zhanjiangensis Huang, Zhang et Zao, sp. nov.)。其鉴别特征如下:(1)大腺和平水母,新种;伞扁于半球形,胶质中等厚;胃柄基部塔状,胃柄较长,伸出伞腔口外;垂管长度短于口唇,4个发达口唇边缘呈齿状皱褶;生殖腺发达波状弯曲,着生于辐管下伞部,从胃柄基部延伸到伞缘外;19~24条缘触手,5~8个缘疣,触手基部呈球状,无排泄乳突;每2条触手间或触手和缘疣间有1个平衡囊,每个平衡囊有1~2个平衡石;4条辐管,1条环管。(2)湛江和平水母,新种;伞半球形,胶质厚;胃柄基部呈塔形,末端变窄;垂管较长,约等于口唇长度,口唇边缘有齿状皱褶;生殖腺带状,从胃柄基部延伸至近伞缘;缘触手多,70~125条,触手基球有排泄乳突;平衡囊数目约为触手数的1/2;4条辐管,1条环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1981年8月和10月浙江近海上升流调查中一条断面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管水母、水螅水母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双生水母、拟细浅室水母、五角水母等的垂直分布,以及一些重要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海区水母类及其优势种在数量和分布上的变化与浙江沿岸上升流和台湾暖流的盛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