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光荣 《地质论评》2012,58(3):577-580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人.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2.
姜春发 《地球学报》1984,6(2):247-254
<正> 1984年3月30日,是严师黄汲清教授80寿辰。1928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后赴欧洲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工作至今已有56个春秋了。黄汲清教授在地质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还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了大批地质人员。因此,赢得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敬重,荣获了国家的奖励。 为什么他能在学术上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原因尽管很多,严谨的学风却是关键。我与肖序常、任纪舜同志等在他身边工作和学习近30年,目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受到了深刻的教益。他的治学有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敬爱的王鸿祯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怀念这位为中国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前辈大师。 王鸿祯先生博学多才,学术造诣深厚,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和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学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基底构造单元和构造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联合古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提倡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参看《王鸿祯文集》第465页)。 (1)  相似文献   

4.
《岩石学报》2019,35(12):ⅰ-ⅱ
<正>岳书仓(1931-),曾用名岳察·格尔钦,满族,祖籍辽宁营口。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合肥工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地矿部矿床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地质学会理事。岳书仓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床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由于其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1989年被评为全国  相似文献   

5.
正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  相似文献   

6.
为缅怀李璞教授,发扬“尊师重道”之精神,在李璞教授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室于88年4月25日召开了“李璞教授学术成就讨论会”。涂光炽教授在会上首先作了题为“我所了解的李璞同志”的发言。涂先生说,他从1934年中学时代起与李璞同志相处了34年,深深感受到李璞同志有许多优秀品质与作风:他廉洁奉公,先公后私,公私分明;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不耻下问;他勇于进取,身体力行,艰苦创业;他的一生表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一名青年学者,如欲成为跨世纪人才,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坚定不移地跨越过四个阶段;(1)寻找自己的学术生长点;(2)逐步形成自身的学术优势;(3)构筑一个同心同德努力攀登的研究群体;(4)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研究总方向。  相似文献   

8.
吴吉春 《上海国土资源》2010,(4):F0002-F0002,I0001
薛禹群,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地下水动力学家。江苏无锡人,1931年11月2日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9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9.
杨守业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3):F0002-F0002,I0001
汪品先教授,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81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2月31日是著名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地质教育学家袁复礼教授百年诞辰,我国20多个学术团体和地质单位将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及学术报告会,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纪念专辑,几代学生撰文弘扬袁老师的历史功绩与高尚品德,说明袁老师的敬业精神感人之深。  相似文献   

11.
苏小四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1):F0002-F0002,I0001
林学钰,著名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福建福州人,1937年3月6日生。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共党员。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2.
黄雨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4):F0002-F0002,I0001
孙钧,国内外知名工程力学家,岩土与地下结构工程专家。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资深荣誉教授,我国首批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国家特许注册土木工程师(结构、岩土),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院士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苏州,原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54~1956年随前苏联桥梁专家。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国土资源》2013,(4):I0001-I0002
<正>李德仁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3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泰县,1963年武汉测绘学院毕业,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  相似文献   

14.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1):F0002-F0002,I0001
<正>王万茂教授,我国土地科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1937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安徽芜湖。中国土地学会顾问(原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南京农业大学资深教授,我国土地管理专业首位博士生导师。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5.
<正>康普拉蒂先生(Giuseppe Gambolati),博士、教授,任职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是国际知名的地面沉降研究专家,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地面沉降模拟预测方面学术造诣深厚,成果丰硕,享有盛誉。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副主席。Gambolati先生1968年以优异成绩获都灵工业大学力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在都灵大学应用力学系任助理教授,1969年起在威尼斯IBM科学中心从事威尼斯地面沉降数学模型研发。1980  相似文献   

16.
为庆祝张本仁教授从教47周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地球科学学院于1999年6月28日共同举办了学术报告会,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单位的校内外代表约50人参加了报告会.  相似文献   

17.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F0002-F0002,I0001
沈照理教授,著名水文地质学家,水文地球化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工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学科评议组、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教育司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8.
值此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40周年和施先生八十华诞喜庆的日子,研讨施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跟随施老42年的老学生,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他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是地学界的宝贵财富,并激励着我们攀登科学高峰施先生是我...  相似文献   

19.
李思田 《地学前缘》2016,23(6):31-33
由于东亚古大陆具有非常复杂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质演化历史,板块构造学说在本地区的应用面临很大挑战。王鸿祯教授提出了大地构造域(tectonic domain)的概念作为大陆内部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同时提出了岩石圈对接消减带(convergent lithosphere consumption zones)的概念作为大地构造域的边界。王鸿祯、李思田等基于上述概念编制了新一代的大地构造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其成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主要大型叠合盆地(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均分布于具有稳定前寒武纪基底的大地构造域中心部位,稳定的地质条件为大规模油气聚集提供了重要条件。多阶段的构造运动对应于构造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控制了盆地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0.
许兵 《工程地质学报》1997,5(4):295-298
本文着重探讨了孙广忠教授关于岩体结构力学的基本观点, 即岩体、岩体的结构与赋存环境,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岩体结构控制论及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地质工程三位一体的观点等。纵观孙广忠教授的论著, 他走的一条立足地质、以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为中心, 紧密结合地质工程的岩体力学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