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3,(2):71-71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指海底石油、天然气和海滨、浅海中的砂矿资源。经过我们有计划的勘探,已有充分的资料征实,在我国辽阔的近海海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在渤海盆地中已经发现了十多个含油气构造或油田,有的油田单井日产原油达1,600吨,天然气19万立方米,在黄海"北黄海盆地"有一般的油气远景,而在"南黄海盆地"  相似文献   

2.
<正>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在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新疆陆上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煤炭资源预测量分别占全国30%、34%、26%和40%。除油气资源外,新疆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风能资源占全国总量37%,是仅次于内蒙古的第二大风区;太阳辐射照年度平均值约580万千焦/平方米,位全国第二。此外,新疆矿产资源品种非常齐备,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表示:"我国战略油气资源量,可能是现今的两倍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日前在广东科协论坛第47期专题报告会上发言时表示。"最近在塔北,我国探明了一个1.2亿吨的大油田。"开场,康玉柱院士便宣布了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称,我国的油气资源比目前了解到的要更多,随着勘探水平的发展,会有更多新油田的出现。除了不断发现新油田,地质学家还一次次地发现低估了原有油气田的资  相似文献   

4.
新疆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20日,新疆各油田企业今年生产出的原油已达到1290万吨。这一数字使新疆成为继黑龙江和山东之后全国第3个累计产油达到4亿吨的省区。近年来,随着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和探明储量一起增长。目前,新疆每天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日产量的14.4%。  相似文献   

5.
信息博览     
《西部资源》2009,(2):59-64
我国将投资7.3亿勘探新疆"三大山系"矿产资源今年我国将投资7.3亿元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阿尔金山"三大山系"加快勘探矿产资源,为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基地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12,(13):63-64
塔里木石油会战始于1989年。23年来,塔里木油田坚持“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在西北边陲建成了2000万吨级的重要油气生产基地和西气东输主力气区。塔里木油田始终把油气勘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优势资源,优选重点领域,油气勘探持续突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14,(19):64-64
近日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1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据测算,陵水17—2为大型气田,是中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这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陵水17~2构造位于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陵水凹陷,距海南岛约150公里,平均作业水深1500米。  相似文献   

8.
1、国内煤层气(瓦斯)勘探开发现状与进展将煤层气(瓦斯)作为天然气资源进行商业性开采,是世界油气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煤层气(瓦斯)勘探开发已走过  相似文献   

9.
新疆鄯善县沙尔湖煤田勘探开发现场指挥部近日对外表示,截至目前,该煤田前期勘探工作基本结束,探明储量约892亿吨,煤炭储量位居亚洲第一。 新疆鄯善县沙尔湖煤田勘探开发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魏成介绍,沙尔湖预测资源量上千亿吨,属于特大型煤田。经过勘探专家四年多深入勘探,7家勘探单位目前探明该区域储煤量为892亿吨。其中单一煤层...  相似文献   

10.
东非油气资源开发始于一战前,二战后出现第一个勘探高峰期。随着冷战结束,东非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能源公司纷纷入驻。在中小型能源公司的积极开拓下,于2006年以后相继取得重大勘探成果。东非油气资源已呈现出分布广、储量大的特点,并吸引一批国际大型能源公司的投资,加快了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能源立法的建设。随着东非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地位的凸显,地区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也日趋激烈。东非各国则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并将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然而,若东非各国不能妥善处理政府能力问题、腐败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将有可能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作为一种创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为经济学界、规划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所关注。本文系统的讨论了都市圈的定义、特征及基本理论问题,阐述了都市圈的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等要素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探讨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菱镁石和斜方云石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如新 《盐湖研究》2009,17(3):63-68
对水菱镁石(3MgCO3.Mg(OH)2.3H2O)和斜方云石(3MgCO3.CaCO3)的开发与应用做了评述。内容包括简史、物化性能和开采加工,以及在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和镁质阻燃剂制取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湘澳合作是在CEPA及泛珠三角"9+2"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其在招商引资、会展、旅游、消费维权等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湖南没有充分利用好澳门的"平台"作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为湘澳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为湘澳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湘澳区域关系和合作机制的反思,认为湘澳合作应由政府推动的合作机制转变为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结合的新机制,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以推动湘澳合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川渝地区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川渝地区4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2个物候观测站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与物候变化特征:最近10 a年均温度比前30多a高0.68℃,年均降水量基本无变化。低温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低温天数、低温积温绝对值都在减少。日均最高温度在高原南部、西南山地减少,其它地区都增加;日均最低温度都在增暖。降水在四川盆地下降,在重庆西部、川西高原增加。降水日数在高原西部增加,其它地区都下降。春始期仁寿略微推迟,北碚微弱提前;秋始期都推迟。展叶期的杏树、刺槐、水杉、紫荆、梧桐推迟,紫藤、毛桃提前。落叶期仁寿刺槐提前,北碚的植物全部推迟。  相似文献   

16.
17.
王卫东 《盐湖研究》2003,11(1):70-71
推导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讨论了压力对反应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以37个实地调研的产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演变及延伸。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媒介,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革过程中既有集聚又有扩散。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网络式集群"、信息港"式集群、虚拟集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20.
董跃  葛隆文 《极地研究》2018,30(2):199-209
伴随各类南极活动的增多, 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遇险、遇难事件并更好地进行搜救成为南极活 动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划分搜救区域的基础上, 南极 地区形成了以距离南极最近的5 个国家为主导的南极搜救体系。各国的搜救职责依4 个国际公约确立。承 担搜救责任的5 个国家基于本国的搜救体系, 开展国际合作, 在南极搜救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在 现有南极条约体系框架下, 南极搜救活动难免会对相关国家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极地安全等问题产生一 定的影响。我国作为参与南极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 在南极有着重要的利益诉求, 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的硬 件设施、提升搜救软实力等途径来提高我国的南极搜救活动参与度, 强化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与影响, 增强对南极事务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