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深沪湾沿岸地层、构造、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遗迹,深沪湾的地壳运动与古环境变迁;研究了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福建深沪湾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起浩  冯炎基  施建生 《地震地质》2001,23(3):367-380,T001,T002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强古地震遗迹。研究结果表明 ,全新世早期该处海底古森林生长在由松散的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内。距今 70 0 0a左右的强古地震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并形成泻湖环境 ,约距今 2 0 0 0a的又一次强古地震使海底古森林沉没到更深的海底 ,推测这两次古地震的震级都超过 7级  相似文献   

3.
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福建深沪湾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强古地震遗迹.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该处海底古森林生长在由松散的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内.距今7 000a左右的强古地震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并形成泻湖环境,约距今2 000a的又一次强古地震使海底古森林沉没到更深的海底,推测这两次古地震的震级都超过7级.  相似文献   

4.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与全新世强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指出了海底古森林与古地震的关系,给出了深沪湾全新世强古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 ,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早中期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 ,沉积了冲洪积含砾砂粘土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地壳先升后降 ,近 15 0 0aB .P .以来地壳较为稳定。在 (2 5 5 80± 2 4 90 )~15 4 6 0aB .P .期间 ,该区地壳与水动型海平面大致同步升高 ,上升幅度为 8m左右 ,速率达 0 .78mm/a ,深沪湾内生长了古牡蛎。 15 4 6 0~ 110 0 0aB .P .期间 ,该区地壳快速上升 ,上升幅度超过 10m ,速率超过 2mm/a ,形成多个由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 ,古牡蛎滩成为台地。其后地壳稳定 ,在低凹洼地内生长了古森林。 70 0 0aB .P .深沪湾发生了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 ,古森林生长的凹陷洼地变成泻湖环境 ,古牡蛎滩台地与海面很接近。 2 0 0 0aB .P .左右 ,深沪湾又一次发生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 ,古森林下沉到更深的海底 ,古牡蛎滩回到潮间带海域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指出了海底古森林与古地震的关系,给出了深沪湾全新世强古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1990年9月26—28日在晋江县召开了建立福建省晋江县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牡蛎礁遗迹暨石圳海岸地貌地质景观自然保护区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海洋局海洋第三研究所、海洋出版社、福建省科委、晋江县委、泉州科委及福建省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地质、地震、林业等各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等总共51人,笔者被邀请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闽峰  邢成起 《地震地质》1995,17(3):218-224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江苏宿迁发现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瑞征  丁政 《地震地质》1990,12(4):378-379
1987年秋,作者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宿迁县井头乡元庄至塘湖农机站一带的砂坑中,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地震剖面。该剖面中保存着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初期地震活动遗迹,是上新世宿迁组和更新世沉积层中的永久变形和位移。由于本区历史上无大震记载,因此,上述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对本区地震区划、小区划及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的判定和最高震级的确定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福建晋江市前港湖、龙湖等四湖泊的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浩  施建生 《地震地质》2012,34(1):110-128
对前港湖、龙湖、虺湖、(氵丙)州湖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钻孔和钻孔岩心沉积相及微体古生物进行了分析,对14C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特别是通过对龙湖湖内和沿岸共78个钻孔岩心的分析,揭示了龙湖及沿岸残坡积层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展布,进而得到了龙湖成湖前的凹陷和发育在凹陷内的古河流环境,最终推断这4个湖泊为全新世晚期地震断塞湖.主要理由是:这4个湖沿衙口-(氵丙)州隐伏断裂(控制深沪湾地堑NW侧边界的断裂)呈线状展布,都为淡水湖;都发育在晚更新统含砾砂黏土及残坡积层构成的凹陷内,成湖前凹陷内有古河流;已发现龙湖湖盆SE近隐伏断裂处的下游古河床被抬高,且高出上游河床3m以上;前港湖、龙湖的最早成湖年龄都为距今2.4ka左右,这个年龄处于全新世晚期的强古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区间内,该地震同时导致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更深沉没于海底;都存在湖坝和可能的地震沉积相.推断上述湖泊是在该古地震时衙口-(氵丙)州断裂NW侧地块翘起掀升堵塞河流形成的地震断塞湖.湖泊形成后,当地盛行的风沙在湖坝处的加积和在地堑内的填积,导致湖坝变宽增高并和地堑沉积连成大致等高的一体,阻挡了湖水的外流,这是使湖泊继续发育并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甘肃陇中盆地会宁关公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与现今的古水流流向基本一致,表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貌至少在中更新世早期已经形成.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的矫顽力谱分析、三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等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剩磁载体,但其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样品中,磁铁矿和赤铁矿均记录了几乎相同的特征剩磁的方向,整个剖面呈现单一的正极性.另外,关公滩剖面底部河湖相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研究包括复齿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大林姬鼠(Cricetinus varians)、复齿旱獭(Marmota complicidens)等六个种类,其中丁氏鼢鼠和复齿鼠兔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其时代跨越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其他都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该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性质表明其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因此,综合磁性地层学和小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结果,关公滩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的沉积,剖面底部堆积及其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探讨了福建晋江金井--深沪湾断陷的地貌、第四纪沉积特征,晚第四纪的断裂- 断块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及区域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杜其方 《地震地质》1989,11(4):31-42
本文讨论了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炉霍段的水平断错、古地震遗迹与地震重复间隔等问题。晚更新世以来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为13毫米/年。全新世中期以来大震的重复间隔时间小于600年  相似文献   

14.
鹤庆盆地是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与川滇经向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一个山间盆地,它的形成与南北向断裂密切有关,东西向冲断层及基性岩脉也相当发育。在晚近地质时期,它们都在强烈活动,因此,本区是构造的强化地带。 笔者在开展滇西北红河断裂带新活动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鹤庆盆地一起古地震事件,古地震遗迹保留在盆地西部山麓的缓坡带上,主要表现为: 1.地震断层(照1、2):在南半榜洗马池水库北侧及鹤云寺西缓山坡上均有发现。两处均由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河湖相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层及砂砾石层组成。断层断开了最新的晚更新世地层。在剖面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地区活断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半岛地区活断层研究表明,该区断层在中更新世时期(Q2)普遍存在活动,是一个主要活动时期;晚更新世时期(Q3)仅在局部地区有活动;晚更新世(Q3)活断层的发现为确定该地区的中强地震发震构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断裂构造最新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陈国能  张珂 《华南地震》1995,15(3):16-21
根据在珠江三角洲及其周围地区测得的热释光年龄和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等资料,分析讨论了断裂的最新活动性。自晚更新世以来,陈三角洲外围几条主要的北东向断裂的局部地段以外,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晚更新世一全新世早期有过明显活动的断裂有狮子洋东西两侧的北西向断裂,近南北向的崖门断裂和北东向的古劳-广州断裂。近东西向的瘦狗岭断裂新世亦有过活动。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尤其是其中段榆木山北麓与黑河口上龙王活断层进行了详细考察和研究,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1) 祁连山山脉是一个向东北推进的推覆体构造,估计其向东北推进的距离在中更新世以来约4—5公里;(2) 在榆木山北麓的北西西向断层带以逆掩断层为主,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並保存有古地震遗迹,估计其最新一次古地震的时代距今约1—2万年;(3) 黑河口上龙王北北西向右旋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末期砾石层,据槽探揭露与地貌分析,该断层右旋断开黑河四级阶地20多米,並保存有距今最近的四次古地震遗迹。其震级约7—8级。据(14)C测定,后两次古地震分别在15700年与13300年。前两次古地震的时代估计在25000年和24500年左右。其重复间隔大者为8800年左右,小者为2400年和5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8.
则木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讨论了则木河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古地震事件及大地震重复间隔等问题。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则木河断裂主要以左旋水平走滑活动为主,其平均滑动速率为7毫米/年。据对所揭露的10多条探槽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最早的一次古地震事件可能是发生在晚更新世末期,从这一时期至今全断裂带共发生过八次7级以上的古地震事件。全新世中期以后,大地震的重复间隔时间为900年—1200年。  相似文献   

19.
对野外大量断层露头及探槽剖面分析所作表明,临潼—长安断裂带错断晚更新世第一古土壤层0.2~6.0m,平均1.1m,最大活动速率为0.047mm/a。在晚更新世晚期断裂表现为裂缝形式,地层没有明显的错动,断裂活动较弱。晚更新世白鹿塬段断裂活动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20.
广东中山晚更新世最早海侵层与水动型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山市珠海格力商业大厦场址钻孔表明,距今(45120±910)a海水已经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当时海平面约在-34.7m。沉积剖面及其比较研究表明,场区从晚更新世海侵以来是连续的滨海相沉积;场区还是晚更新世海侵以来差异构造运动显著的珠江三角洲(乃至东南沿海)地区地壳的一块“稳定小岛”。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滨海相沉积反映了渐进上升的实际水动型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