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永金 《福建地质》1995,14(4):263-271
本文主要介绍福建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的主要活动表现,特点,形成机理及其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并从管理上和技术上提出防治的对策建议。此外,文中还扼要地介绍了福建发生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开工,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推进,新城镇居民点的建立,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变得十分紧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于2002年拉开帷幕,此次为全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集中进行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灾防治工程的特点、抗滑桩施工质量控制经验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3.
高强度降雨和岩土层含水量过高是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为了更好地对这类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预测预报,研制了DZ-1型地质灾害土层含水量监测仪,介绍了该监测仪的工作原理、主要构成、技术性能、监测工艺技术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介绍台湾省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论述了本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分布规律。地震、火山、边坡灾害、河流侵蚀与淤积、地面沉降及水环境污染是台湾省的主要地质灾害。加快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探进度,控制和消除人类诱发因素,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预警系统,是减轻台湾省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立春 《吉林地质》2001,20(2):42-46
本文简要介绍了吉林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与主要危害以及防治现状,并将全省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区,简要提出了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是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和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基础。笔者系统分析1984~2022年榆林市有记录的527组地质灾害数据,总结榆林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榆林市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清涧、子洲、米脂等县域,在地貌上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次之,风沙滩地区不发育。在时间上,年内地质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7~10月汛期,月内集中于7月11~15日,冻融期均有分布且致死人数最多。灾害数量、致死人数越多,其重现期越长。子洲县年地质灾害致死概率最高(16.5%),其次为米脂县(9.8%)和府谷县(5.6%)。由此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1)加强汛期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定量关系研究,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阈值。(2)加强冻融机理研究,建立冻融型地质灾害防御方案。(3)加强“风险点+危险区”的双控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7.
渝怀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处理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点介绍渝怀铁路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主要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坡积层、危岩落石、顺层及软质岩高边坡、岩溶突水、地表水漏失、水库坍岸、软土、膨胀土和煤层瓦斯等,在总结铁路行业对整治地质灾害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针对渝怀线的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原则,即针对大型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采取绕避的方法;无法绕避地段,则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伟峰 《探矿工程》2008,35(7):14-17
主要介绍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专业监测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监测预警工程施工和主要监测预警方法,阐述了有效的监测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研制的新型监测仪器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降水量的全国地质灾害潜势预报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49~2003午的地质灾害资料和气象资料,文章分析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降雨的关系,指出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空间上具有广域性、地域性和局地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夜发性和午际变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降雨量分布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明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激发因子。进一步研究表明: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可归纳为三种概念模型,即:当日大降雨型、持续降雨型、前期降雨型。在根据最新资料进行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的基础上,分区建立了基于降雨量观测和预报的地质灾害气象统计潜势预报模式,并以此模式为主要技术方法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系统,经过2003年和2004午汛期业务应用检验表明,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江苏省地质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一项重点工作。介绍了我省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性状及发展态势,总结了近年来我省地灾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要不断推进地灾防治必须注意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矿水害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中国煤矿水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中国煤矿水害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原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术难关以及生产企业对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的基本需求。重点分析了深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高承压水底板突出机理及其防治技术和废弃矿井老空水突出机理与防治技术。提出了中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和矿井水文地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薛雅贤 《吉林地质》2005,24(2):92-95
本文论述了吉林省抚松县石龙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在分析各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对今后石龙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房山区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房山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和气候、地层岩性、构造及地震、地下水特征等现有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论述了房山区泥石流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因素,并针对房山区泥石流点多面广以及治理费用高的特点,提出了房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工程措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众多的泥石流灾害点,在防治中应以非工程措施为主,治理中应采取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与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各种预防治理措施,房山区泥石流灾害: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及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丹巴县泥石流、滑坡、崩塌及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呈现分布广、成灾快、危害大等特点。本文分析了主要控制和影响因素,提出预防、避让和工程治理方面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东兴区地质灾害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以小型崩塌(危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区域东北部、西北部窄谷深丘地貌区及中南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即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其发生时间多集中在每年7~9月。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及影响。即地形地貌控制着地质灾害的规模及空间分布;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易产生差异性风化,引起斜坡失稳;近水平的地质构造可产生大量的斜坡失稳;斜坡结构形式控制着崩塌(危岩)发生的可能性;降雨使岩体受到冲刷及软化并且在岩体内部产生水压力,促进斜坡失稳;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斜坡原始状态破坏,诱发斜坡失稳。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控制和影响因素,建议采取治理与避险搬迁、加强监测以及保护斜坡地质环境等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仙居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恺  孟高头等 《地球科学》2002,27(2):217-221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调查仙居县具体地理情况、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地质灾害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建立了敏感因子评估模型,由于地质灾害致灾害因素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引进了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划,依据区划结果在仙居县土地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川藏公路地质环境与整治改建方案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藏公路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建设标准低、后遗病害多,抗灾能力差,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害、水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路阻车断道严重。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整治改建,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影响因素复杂,许多特大型、大型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还没有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总结历年整治改建和经验的教训,提出川藏公路建设的途径、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应采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以实际调查、监测资料为依据,在分析云步桥景区崩塌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崩塌灾害治理方案,并依据治理方案对可能继续发生崩塌的悬空区进行了治理。治理方案针对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国内先进的综合方法,实施成本较低,方法实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华铜矿矿山主要有尾矿坝、海水入侵、地面塌陷、矿井突水、滑坡、围岩大变形冒顶等地质灾害.通过矿山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分级、地质灾害勘查技术方法介绍,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做了概括性分析,提出了可操作的、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认为矿山环境恢复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该矿山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建议治理项目应分阶段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20.
董艳艳  宿星  王国亚 《冰川冻土》2015,37(6):1697-1707
兰州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山区城市之一, 区内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 防灾减灾任务繁重. 地质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地质灾害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伴共生,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运用灾害统计学、经济学中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脱钩模型等多种理论方法对2006-2012年兰州市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兰州市地质灾害总体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 正面影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近年来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效果明显, 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区内地质灾害高发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共生的条件下, 必须以实现"地质灾害的负增长"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灾减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最终达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