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银川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沿其边界断裂发生多期断陷活动,其边界断裂运动学特征记录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基于其边界断裂滑动矢量的详细测量与分析,结合区域构造、盆地内沉积序列以及叠加变形分析,提出银川盆地新生代主要受NWSE向伸展、NESW向伸展与NESW向挤压3期构造应力场控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相关年代学数据,银川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历初始断陷、持续断陷与拉分断陷等3期构造演化,始新世-上新世受NWSE向伸展作用控制,银川盆地两侧主边界断裂发生正倾滑活动,导致盆地发生强烈断陷活动,充填了始新世-上新世红色砂岩、砾岩;更新世期间,古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伸展,其主边界断裂以左行斜张活动,银川盆地持续断陷沉降;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NESW向挤压作用控制下,银川盆地主边界断裂发生强烈右行走滑兼正断活动,盆地受断裂剪切拉张活动,发生拉分断陷沉积。 相似文献
2.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综合地质、物探及钻井等资料,通过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合肥盆地是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受两大构造体系的共同作用,合肥盆地在印支期形成了盆地的基底,中新生代的演化大体可划分为以下5个时期:J1~J2坳陷盆地发育期;J3再生前陆盆地发育期;K1走滑盆地发育期;K2—E断陷盆地发育期;N—Q盆地消亡期。其中,在盆地发育早期受大别造山带影响较大,郯庐断裂作用较小;在盆地发育的中后期,郯庐断裂的影响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多旋回陆内裂谷盆地, 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跨不同世代、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叠合构成的盆地, 但对于由多期裂谷活动形成的叠合裂谷盆地, 其叠合改造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基于近年来在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勘探开发中获得的有关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重点研究了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原型盆地发育特征、多期叠合、改造类型、模式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 自冈瓦纳大陆裂解以来, 受非洲大陆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及西北非陆块、东北非陆块和中南非陆块间相对运动的影响, 中西非裂谷系盆地大致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阶段断裂活动最为强烈, 是裂谷盆地主干断裂形成时期, 在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了裂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和坳拉谷盆地三类原型盆地, 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最大, 地层沉积充填厚度大, 沉积体系均为陆相碎屑沉积, 奠定了裂谷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 晚白垩世阶段, 早白垩世原型盆地继承发展, 但盆地间裂谷发育程度差异性凸显, 沉积充填特征差异变大, 由早白垩世统一陆相沉积体系演变为海、陆相并存的沉积体系; 古近纪-新近纪阶段, 该裂谷系盆地发育变得更为复杂, 差异性进一步加剧, 裂谷作用、走滑作用和挤压反转作用在不同盆地同步发生, 期间可持续发育裂谷盆地或发生挤压反转和构造变形。根据三个阶段原型盆地在盆地性质、沉积充填、垂向叠加、构造变形等方面的差异, 将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划分为"继承叠合型"和"反转改造型"两类, 进一步划分为"早断型"、"继承型"、"叠加型"、"晚断Ⅰ型"、"晚断Ⅱ型"以及"裂谷盆地反转型"、"走滑-拉分盆地反转型"、"坳拉谷盆地反转型"八种, 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叠合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这些成果对于深化裂谷盆地形成演化地质认识, 指导在全球该类盆地中优选油气有利富集区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海南部是我国油气资源调查的前沿,开展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研究对于明确盆地油气远景区带及南部诸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2D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地层解释基础上,厘定了北康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北康盆地的伸展率和伸展量进行定量恢复,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结果表明,北康盆地共发育5类主要的构造样式,分别为伸展、反转、挤压、走滑-伸展和底辟构造样式,其中走滑-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为油气最有利富集部位.盆地的形成演化总体上经历了三期六幕,即裂陷期(初始裂陷幕、裂陷鼎盛幕)、断坳转换期(断坳转换1幕、断坳转换2幕)和拗陷期(拗陷1幕、拗陷2幕). 相似文献
5.
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表地质和勘探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受洛阳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并受宜阳-洛宁断裂的制约:负反转构造仅在宜阳-洛宁断裂下降盘发育,反转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直到消失的趋势。负反转构造的出现不利于该区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6.
潮水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产煤-油-铀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中侏罗世伸展断陷,晚侏罗世挤压抬升阶段;早白垩世拉分断陷,晚白垩世全面抬升阶段;中新世全面沉降,上新世抬升剥蚀阶段。盆地西部铀成矿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叠加后生氧化改造的成矿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大红山断陷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庙沟组,断陷南缘强烈抬升区是泥岩型或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域;跃进山凸起长期处于抬升淋滤状态,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南部凹陷带长期处于沉降断陷状态,主要形成泥岩型、膏结岩型铀矿化。 相似文献
7.
江汉盆地自加里工至印支期接受肫一套较为稳定的台地相为主的碳酸直岩沉积,侏罗纪末至燕山早-中期经受区域挤压,发生褶皱和逆冲;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早-中 生伸展作用,形成负反转构造;随后分地进入坳隐期,沉积了广华寺组和平原组,期间发生过局部的褶皱隆升,形成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处理的二维地震测线对南黄海盆地北凹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揭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正反转构造样式,分别是中南部的逆冲型、东部的压扭型和北部的褶皱型,主要受控于其所处的不同构造位置。通过典型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认为北凹至少发生了三幕构造正反转,主要受控于不同地质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俯冲速度和角度的改变。其中,三垛组沉积之后,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逐步由北西向转为南西西向,并且俯冲速度明显增大,使得北凹处于北东南西向挤压环境中,广泛发育正反转构造,这也是最强烈的一幕正反转,表现为强烈的逆断层活动和地层剥蚀。过度的正反转作用可能对北凹油气藏的形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阜新盆地反转构造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新盆地在阜新期开始反转,主要反转作用发生于阜新组沉积之后,在盆地反转过程中北东向-北北东向断层发生左旋走滑逆冲,东西向及北西西向断层发生右旋走滑逆冲,并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反转褶皱。反转构造煤层埋藏变浅,有利于开采。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样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新生代强烈的负反转作用是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为了解负反转构造对东营凹陷中、新生代盆地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 详细刻画了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几何学样式, 并综合运用计算断层活动速率和负反转率以及编制地层位移-距离曲线等方法, 对东营凹陷负反转断层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J3-K1和Ek-Es4两期盆地的主体均是印支期逆冲断层发生负反转作用所致, 总的负反转率约为3.367~8.3, 其中J3-K1时期负反转率为1.388~3.904;负反转构造最终定型于Es3-Es2时期; 负反转作用在空间上呈现出SW至NE逐渐增强的演变规律.东营凹陷负反转构造的研究对于盆地内部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漠河盆地构造特征与成盆演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漠河盆地的地层层序、构造特征和构造单元、盆地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研究。漠河盆地盖层主要为侏罗纪陆相煤系地层及白垩系火山岩,属典型的二元结构。晚侏罗世中期由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额尔古纳微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使盆地西部产生逆冲推覆构造,地层缩短量在64km以上。晚侏罗世晚期到晚白垩世,盆地进入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处于拉张环境,在盆地中部和东部发生了三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形成火山断陷盆地。因此,漠河盆地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两种不同构造域的演化阶段,具有西部挤压推覆、中部和东部拉张断陷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新进展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准噶尔盆地由准噶尔地体演化而来。准噶尔地体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至少形成于800Ma前。准噶尔盆地基底具有“双层结构”,局部存在强烈减薄现象,整个下古生界,准噶尔地体一直存在稳定的地体演化机制,它经历了地体与板块并存、前缘推覆-洋壳消减和地体与板块拼贴的三个阶段后演化为盆地。根据准噶尔盆地构造分层,并结合盆地地质研究的进展,将准噶尔盆地形成及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1)地体形成阶段;(2)地体发展演化阶段;(3)地体、板块拼贴、准噶尔盆地雏形形成阶段;(4)前陆盆地阶段;(5)陆内坳陷阶段;(6)再生前陆盆地阶段。后三阶段与油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陆源碎屑岩是陆相沉积盆地的主要充填物,其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母岩成分控制。通过系统分析碎屑岩成分特点可以再造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对吐哈盆地分别采用岩矿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析所得结构吻合性极好,反映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以及白垩纪-第三纪3个演化阶段,在各阶段地层成分出现较大差异,是盆地及相邻地区遭受构造运动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前中生代克拉通基底演化、晚侏罗世挤压火山穹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晚白垩世早期热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挤压坳陷等7个演化阶段。本文系统讨论了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晚白垩世早期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3个阶段为区内主要铀成矿阶段。铀矿化的分布受基底断裂及反转构造带联合控制。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对各构造分区铀矿床成矿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区以寻找"古层间氧化"型、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中央坳陷区及东北隆起区应围绕大庆长垣、绥棱背斜带等构造剥蚀天窗寻找"钱家店"式砂岩型铀矿床;北部倾没区及东北隆起区盆缘以寻找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表露头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与盐相关的构造样式分析,对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中部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垂向分层的变形特征。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为界可以分为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盐下构造层及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收缩构造样式及盐构造样式,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及盐下构造层的构造样式及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盐上层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褶皱,盐岩层则以盐流动构造样式为主,盐下层则发育逆冲叠瓦断层等大规模推覆构造。研究区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形特征,可划分为博孜—却勒构造段、大北—西秋构造段、克深—西秋构造段、克拉3—东秋构造段,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地表线性褶皱带分布、盐构造样式、盐下构造变形的差异。区域构造演化剖面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主要经历了中生代伸展坳陷盆地(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早期"挠曲"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及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上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库车组沉积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于东海大陆架之上,是一个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的西侧是浙闽隆褶带,东侧是钓鱼岛岩浆岩带,盆地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地质构造格架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该盆地存在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是浙闽沿海陆区出露的深变质岩系向东的延伸,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了陆架盆地的主要基底。盆地在垂向上表现为明显的多层结构。除古生界地质结构尚待证实外,中生界明显为裂谷型二层结构,新生界为三层结构。盆地结相特征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生代以前不同性质的地体增生和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以及印度板块作用造成的地壳蠕散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树造演化的主要体制,使盆地构造演化表现为多阶段、多种构造体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