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洪盛  腾修波等 《山东气象》2000,20(4):27-28,33
通过分析气温、空气相对温度、风速及太阳辐射等要素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建立以气温为基础,对有关气象要素以修正的体感温度经验预报公式,并开展了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2.
体感温度是人们对环境温度的综合反应,与人的生活需求密切相关。本文就其概念、研究意义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乌鲁木齐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符合本地区的体感温度的经验公式并实现业务化应用。  相似文献   

3.
大气温度、湿度、风、太阳辐射等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象因子,也是影响体感温度的气象因子.因此人体舒适度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根据体感温度计算结果和旬平均气温,可确定人体舒适度等级.  相似文献   

4.
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体感温度模型及气候要素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丰季人体热量平衡方程的建立与计算,结合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新陈谢特点,分别建立了不同的体感温度模型,经与我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人体舒适度统计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证明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人体感温度模型更具有普遍性。还分析了风,湿度,辐射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效应。这些结果将为拓宽舒适度服务范围,建立以人体舒适度为核心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涵盖温度、湿度和降水等要素的体感温度及人体舒适度等级划分方法,以杭州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1998年8月至2007年7月杭州地区人体舒适度对自然死亡人数及不同性别、年龄、典型疾病死亡人数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8月至2007年7月杭州地区体感温度与自然死亡人数之间大致呈二次多项式分布,当体感温度约为25.5℃时日平均死亡人数达最低值,体感温度对死亡人数滞后影响以3—5 d滞后相关最显著。以36.51人为阈值,杭州地区死亡高峰日多出现冬季,偶尔出现在夏季,5月和10月人体舒适度等级最高。男女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男性日平均死亡人数略高于女性,冷不舒适的影响高于热不舒适的影响。老年和中年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老年人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大,婴幼儿和少年、青年死亡人数受体感温度的影响较小,日平均死亡人数由高至低依次为老年、中年、青年、婴幼儿、少年。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体感温度与肿瘤死亡人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日平均死亡人数由高至低依次为肿瘤、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但呼吸系统疾病对体感温度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孙凤华  班显秀等 《气象科技》2002,30(5):282-283303
根据沈阳观象台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百叶箱外温度和同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百叶箱外温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百叶箱外温度与百叶箱内温度相比,具有日较差增大,日最高温度夏季增幅最大,日最低温度秋季减幅最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代表体感温度,专业气象服务中可采用百叶箱外温度加上风速和温度订正计算体感温度,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百叶箱外日最高,日最低温度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7.
体感温度是指人们感觉到的冷热的温度感觉。它不同于空气温度,也不单是皮肤温度与气温之差。除气温之外,它还受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体感温度是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的。美国著名生物气象学家R·G·Steadman给出了同时考虑气温、湿度、风速和日射等因素综合影响条件下,计算体感温度的经验公式。E·C·Tnom提出用不舒适指数(也称温湿指数)来表示体感温度。由于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其作用因时因地而异,作用程度也有大小主次之分,同时我省多数台站无日射观测记录,夏季风速也相对偏小。为此,本文使用E·C·Tnom的不舒适指数,来分析湖北省夏季体感温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夏季高温高湿的典型天气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区夏季暑热指数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统计分析了青岛市区夏季 (6~ 9月 )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气候概况 ;根据体感温度的计算型式和有关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 ,得出其经验计算公式 ;分布在不同区间内的体感温度对应着不同的暑热指数及户外人群的舒适感受。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0~1999年10年的旬平均气温、旬极端气温及风速、相对湿度和云量等资料 ,计算了吉林省七个主要城市的旬平均体感温度、极端体感温度和对应的人体舒适度 ,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吉林省城市体感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安徽省1987-2016年81个国家站暑期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各站点体感温度,并分析其逐年变化特征。联合站点体感温度和DEM地形数据,建模并给出体感温度的空间分布;依据舒适度划分等级,得到安徽省暑期舒适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安徽省近30 a暑期体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的上升,高低温差、平均风速的下降,使得体感温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0.0224℃·a^-1)略高于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0.016℃·a^-1)。(2)体感温度随地形变化特征显著。沿淮部分地区与沿江大部平原地区普遍超过29.0℃;受海拔、植被覆盖、地形遮蔽效应影响,大别山、皖南山区大部体感温度低于27.0℃。(3)沿淮淮北、江淮大部、沿江等平原地区多为"较不舒适"地区;大别山、皖南山区均包含"最舒适"、"舒适"和"较舒适"地区。山区地形遮蔽效应与高植被覆盖为安徽省避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黄石市2007-2013年逐日电力负荷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期气象资料计算体感温度数据及舒适度等级,并以此对电力负荷进行分解,进而讨论体感温度对夏季气象负荷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利用体感温度及舒适度等级可对电力负荷进行更精细的分解,且体感温度同气象负荷率具有最高关联度;(2)研究时段内黄石市逐日最大电力负荷总体呈线性增长,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电力负荷呈下降趋势;(3)2010年之前,工作日的气象负荷率高于节假日,但自2011年起,该现象出现反转,且差值逐渐增大;(4)研究时段内,体感温度高于22.9℃(工作日)或21.5℃(节假日)时,即会产生敏感负荷,而体感温度升高1℃最多可引起6%的气象负荷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四平市2006—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特种观测数据,采用气象学和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考虑影响体感温度因子的预测模型,并分析辐射、相对湿度、风等因子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机制,根据四平市气候特点,得出符合四平地区的体感温度公式。运用此公式可以进行四平日最高(低)体感温度和人体舒适度预报,给出合理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安徽省1987—2016年81个国家站暑期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各站点体感温度,并分析其逐年变化特征。联合站点体感温度和DEM地形数据,建模并给出体感温度的空间分布;依据舒适度划分等级,得到安徽省暑期舒适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安徽省近30 a暑期体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的上升,高低温差、平均风速的下降,使得体感温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0.0224℃·a~(-1))略高于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0.016℃·a~(-1))。(2)体感温度随地形变化特征显著。沿淮部分地区与沿江大部平原地区普遍超过29.0℃;受海拔、植被覆盖、地形遮蔽效应影响,大别山、皖南山区大部体感温度低于27.0℃。(3)沿淮淮北、江淮大部、沿江等平原地区多为"较不舒适"地区;大别山、皖南山区均包含"最舒适"、"舒适"和"较舒适"地区。山区地形遮蔽效应与高植被覆盖为安徽省避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人体舒适度预报中体感温度的引进、修正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江省气候特征分析,引进体感温度公式并进行浙江省本地修正,最后作出人体舒适度预报。  相似文献   

15.
于波  刘梅  严明良  姚克敏 《气象科学》2002,22(3):304-312
本文通过对人体热量平衡方程的建立和分析结合不同年龄人群的新陈代谢特点 ,求得凉爽条件下 (日平均气温 Ta<2 1℃ )体感温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和统计模型。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风、水汽压、辐射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引 言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夏季的暑热或冬季的严寒天气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尽管人们通常用气温高低来表示环境冷热 ,但是人体对外界冷热的感觉并不仅仅根据气温来评价 ,体感温度受许多气象因子综合影响 ,其中气温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最大 ,同时 ,还与湿度、风等气象因子有关。通过统计 1 971~ 2 0 0 0年 ( 1~ 1 2月 )与体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最高 (低 )气温 ,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分布概况和体感温度的计算式 ,求得体感温度经验公式。1 最高 (低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气候特征1 .1 最高 (低 )气温分布概况1 971~ 2 0 0 0年…  相似文献   

17.
武汉中暑人数与体感温度、CDH的关系以及中暑发病的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国以来,武汉市仅在1971年和1988年发生过两次中暑人数超过千人的纪录.本文研究了这两年7月中暑人数与体感温度、制冷度时(CDH)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是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度达到0.001水平.当体感温度和CDH值达到一定标准、并持续5天~7天,中暑病人就会急剧增多.体感温度和CDH与中暑的这种关系,不仅可以从病理学得到解释,而且还具有中期趋势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0—2003年贵阳市供电量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速、体感温度、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电量与气象因子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中温度对供电量的影响最直接,湿度、降水、日照等因子的影响是间接性的,而平均风速对供电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海鸥  王睿等 《气象科学》2001,21(3):369-373
本文探讨了体感温度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的关系,得出冷热指数经验公式,并从人体感受、着装、气象保健等方面,确定冷热指数等级。根据不同冷热等级提出相应的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50a来中国大城市体感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地面气象资料,利用MEMI模型计算了1955-2005年的体感温度(PET-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并分析了年和季节平均体感温度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平均体感温度增加了1.745 ℃,变化速率约为0.349 ℃/10a,比同期的温度增率高,体感温度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最近25a里;变化速率的季节差异也很明显,春季高达0.457 ℃/10a,冬季为0.443 ℃/10a,秋季为0.361 ℃/10a,夏季最小仅为0.129 ℃/10a;我国主要省会城市的极端冷日数在逐年将少,极端热日数在逐年增加;从区域分布上看,只有四个城市(贵阳、乌鲁木齐、长沙、重庆)PET均值在减小,其余城市都在增加,以哈尔滨、海口的变化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