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P)、(S)波速度振幅比求小震机制解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永久  程万正 《中国地震》2007,23(4):366-374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和仿真后的最大位移振幅比资料分别测定了小震震源机制参数,并对两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表明,二者基本一致,说明直接利用区域台网数字地震记录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代替最大位移振幅比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传统模拟记录采用地动位移测定的震级与数字化记录采用地动速度测定的震级,通过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两存在差异,找出数字化记录测定震级的影响因素,利用大量观测资料的对比,计算出台基的改正值(S)。  相似文献   

3.
地震矩和相应的矩震级Mw一般由远场体波频谱得出。近场记录,特别是大地震的近场记录,一般不用来获得地震矩和相应的矩震级Mw,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波同时到达,无法定义地震矩与频谱之间的简单关系。我们给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通过近场记录的位移谱测定矩震级Mw。把实际记录到的低频谱振幅与用Mw来衡量运动破裂模型算出的合成谱振幅进行了比较。在不同的断层方位上计算出了震中距在1~100km范围内的合成记录和平均值。频谱的初始部分受到加速度记录中基线变化的影响,用各台站的截止频率,通过高通滤波器可以自动识别和消除这种影响。合成谱值、震中距和只经过一次计算并存入表格中的滤波器是矩震级的函数。实际记录的谱振幅被简单地插入合成数据的表格中,这样可以快速测定Mw。用震级在3.9~7.7之间的22个浅源地震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验证。我们给出,地震发震时刻后80S的信号窗对所考虑的整个震级范围提供了可信的Mw值。也可以用更短的窗长,但会低估大地震的矩震级Mw。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近实时的快速测定Mw。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震速度震级公式的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检测表明,用最大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的1/2π倍,即TVmax/2π来替最大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不合适的,其所定震级普遍比模拟位称震级偏小,而且两种震级之间也没有一种较简单的关系。用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最大值的1/2π倍,即(TV/2π)max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级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不便,对速度型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积分恢复地面移后所测震级位移震级相对比,实测结果表明,两种震级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会昌台数字与模拟地震记录到的多个地震事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前者在记录带宽、获取更多的地震动物理量、记录波形能力及可操作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数字观测完全可以取代模拟观测;对两种记录计算的地震震级进行了对比与统计分析,发现数字记录近震的震级比远震的偏差要大,远震震级可直接与全国地震目录接轨。  相似文献   

6.
近震震级M_L是地震学最常见的震级标度,其测定方法常使用位移记录的S波最大振幅。本文提出了一种由衰减关系引申得到的基于峰值加速度值来计算震级的方法 M=F(A,R),并利用四川强震台网获取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了验证计算,并将结果与四川测震台网给出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对同一地震不同记录计算震级的离散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李少睿 《高原地震》2000,12(3):39-43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资料,通过对波形、P波与S波振幅比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陕西及邻区地震与爆破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对洛阳地震台数字与模拟地震记录并行观测27个月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数字观测具有记录频带宽、获取的地震信息量更丰富、地震波到时的量取更准确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数字记录的初至波早于模拟记录,且持续时间较长,大部分的数字地震震级比模拟记录、标准震级小。  相似文献   

9.
用河北张家口台速度与位移记录测定近震震级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张家口台FBS-3宽频带大动态范围的数字化速度地震仪和DD—2短周期模拟位移地震仪所记录的河北张北地区的地震,利用速度和位移数据分别测定了近震震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的震级范围内,这两种资料测定的震级基本一致,没有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系统误差,标准误差也较小。可以认为,无论从其物理意义还是具体做法上,用速度测定的震级与由位移测定的震级之间能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金寨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的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目前各类仿真记录的震级计算公式及近年金寨地震台台基的地动噪声有效值,结合各区域震相识别经验等设定了可检测地震的首至P波震相振幅、S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与台基地动噪声有效值的比值,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金寨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仿短周期(DD-1仪)记录的近震监测能力、仿中长周期记录的远震监测能力及仿长周期(763仪)记录的远震和极远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地震的记录特征及震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温州台大震速报的角度叙述了我国西部地区浅源地震的记录特征及震源参数测定 ,并对云南地震的震级异常进行了讨论。西部地震的记录特征为 :震相简单 ,P波微弱 ,LQ在 NS向早到 ;青海地震 S波三分向均强 ;云南地震 NS向 LQ波表现为一个周期的强脉冲形 ;四川地震 NS向 LQ 显得突出 ,且持续时间较长。对于云南地震 ,温州台所测定的震级明显偏高 ,需加震源校正。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2009年至2012年巴塘台测定的ML≥3.0的近震共540个,计算出了它们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SN)发布的ML震级之间的偏差,找出了巴塘台弱S波出现的区域。用相同标准震级,相等震中距的方法,找出了正常波形记录与弱S波波形记录之间的振幅比,计算出了弱S波地震的震级偏差程度,发现该台记录到的弱S波的比例高达46.5%,弱S波的震级偏差达0.7,其结果有利于地震震级测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徽省数字观测系统将逐步取代模拟观测系统的过渡时期,对安徽霍山地区3个台站老皇寺、豹子崖、石家河进行了震级更正,对记录到的数字观测资料和模拟观测资料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经过A/D后的数字记录震级目前可以和其他数字台一起参与震级平均,数字记录结果和安徽省地震局编目结果偏差基本上未超过允许范围,速度震级和仿真位移震级之间的偏差在0.2以内。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遥测台网与模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记录波形的特征有一准确的认识,对山东、山西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台网的地震波形特征进行了比较。对同一台址的最大地动位移、振幅比以及波形的初动在清晰程度上作了比较,并对前者作了量化分析。初步结果显示,有91%的地震地动位移差在50%以内,地动位移符合程度较高,有93%的振幅比差在±0.5以内,即震级偏差落在±0.5级以内,波形特征很接近;对同一台址的同一地震,数字记录的地震波形较模拟记录的地震波形在高频段更清晰。  相似文献   

15.
岫岩5.4级地震前后振幅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发生了Ms5.4地震,本文研究了该地震前后岫岩、营口、丹东、本溪、宽甸、东陵六个数字化地震台记录的数字地震波振幅比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S波、P波振幅关系探讨了岫岩地震前后震源机制的变化。结果表明:岫岩5.4级地震前,营口、本溪、丹东、东陵四个台在震前都出现低值异常现象;岫岩5.1级地震前,岫岩、本溪、丹东、东陵四个台震前均出现低值现象。岫岩5.4级前震序列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显示出较好的线性关系,但余震序列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则较为离散,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天然地震动记录与人工爆破记录资料,采用直观快速识别的时域多指标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事件发震时间、波形震相特征、P波初动方向、P波和S波振幅比等多个时域判据,对广东省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进行识别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的比值是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较为有效的特征参数,P波初动方向可作为辅助识别依据。研究结果可为省地震台网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识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九五”期间北京遥测地震台网部分地震台站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行的条件,通过开展模拟记录、数字记录与仿真处理记录在波形对比和震级对比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可以实现区域地震台网从模拟记录系统到数字记录系统在常规数据处理方面的平稳过渡,建议在近震的数字记录中采用DD-1仿真震级。  相似文献   

18.
腾冲火山区地震事件(LP,VT,VE)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腾冲流动数字台网资料,用多种方法对腾冲火山区的地震事件进行识别研究,认为腾冲火山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按波形主要分为两类:P波最大振幅明显大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P波最大振幅小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其中P波最大振幅明显大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是火山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多个事件频谱随时间变化扫描图中的频谱特征,认为目前这个地区未记录到长周期事件;但流动台网记录到几组振幅较小,频率较高,振动持续时间双腾冲地震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为6-7s)明显长,达20余秒的颤动事件,波形与Tremor事件曲型图有相似之外,这几个事件是否是Tremor事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Snoke震源机制求解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2003年青海德令哈M_L 6.7地震序列的主震和3个不同震级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实例,展示了Snoke(2003)震源机制求解方法的应用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应用该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将同时利用了P波和S波初动方向及振幅比数据的测定结果与仅用P波初动方向数据的结果作了对比研究,说明仅用P波初动方向常常不能有效约束震源机制解,而Snoke方法增加使1用的SH波和SV波的初动方向以及SH波、SV波与P波的观测振幅比数据,使解答得到了更有效的约束,提高了解答的可信度。本试验研究说明,基于区域性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利用Snoke震源机制求解方法,有可能测定出比较可靠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远震参数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到的资料对远震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分离变量法”,将震源参数分为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三类变量,相对独立进行计算,这就减少了Geiger法中,各类变量因不同权重而产生的互相干扰以及因初始解不好引起的迭代不收敛的问题,改善了定位精度。由于大地震的地震波初动清楚,可精确测定初动到时,仅用经过台站高程走时改正和台站综合走时改正后的初动到时即可精确测定零深度时的震中位置。再根据测定的零深度震中位置,查出台网最小到时子台的S波到时S0它与该台的实际S波到时Sh的差可有效判定地震是否深源地震和计算震源深度。为了保持地震震级定义的一致性,采用数字地震仪系统的传递函数(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对实测数字地震记录进行仿真,得到真正的地动速度,再由计算机自动检测定地动速度最大面波振幅并计算震级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