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从城市规模分布的Davis 二倍数规律(2n 规律:ai= ai+ n·2n,fi= fi+ n·2- n)中推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三参数Zipf模型:P(r)= C(r- α)- dz,揭示了2n 规律隐含的分形几何性质, 论证了2n 法则为Zipf维数dz= 1 时的特殊情形, 并将2n 规律推广到具有普遍意义的δn 规律, 给出了Zipf维数及分维与邻级倍数δ的数值关系:dz= 1/D= ln2/lnδ。最后从三个方面对文中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λ=76°22′E,φ=69°22′S),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的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改正后得到:δo1=1.2253±0.0031,Δφo1=0.73°±0.14°;δm2=1.0785±0.0045,Δφ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改正缺少附近海域的资料,会对最终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极中山站固体潮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兴华  许厚泽 《南极研究》1995,7(3):109-112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 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斯的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必正后得到:δol=1.2253±0.0031,Δψol=0.73°±0.14°;δm2=1.0785±0.0045,Δψ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  相似文献   

4.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6,8(1):4-11
本文对南极磷虾复眼的直径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直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的直径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眼径(ED)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ED=0.5898e0.0282BL(r=0.9613,n=2419);雄虾的眼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为:ED=0.544e0.0309BL(r=0.9622,n=1920)。在相同体长的情况下,雄性磷虾的复眼直径比雌虾的大。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出现负生长时,复眼直径保持不变,即眼径不受负生长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负生长),雌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BL/ED)平均为21.32±0.04(n=1347),雄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0.68±0.07(n=748),未成体虾的体长与复眼直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1.54±0.06(n=1072)。利用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可以准确地将在实验室内活体培养后已存在负生长的磷虾与其它处于正常状态的磷虾分开。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也可以作为磷虾种群是否存在负生长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4月—10月光合有效量子值的气候学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4年4月~10月青藏高原太阳分光辐射的实测资料,计算出太阳总辐射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所占比例η=0.439±0.009,PAR每1J的能量含有4.43μmol的量子。在青藏高原的气候学计算中,可用下式估算旬平均的PAR能量日总量HPAR(MJ·m-2d-1)和量子日总量UPAR(mol·m-2d-1):HPAR=(0.399+0.036lgE*)HUPAR=(1.768+0.159lgE*)H式中H(MJ·m-2d-1)为总辐射旬平均日总量,E*=E·P0/P,P0(hpa)为标准大气压,P(hpa)为测点大气压,E(hpa)为地面水汽压。  相似文献   

6.
杨波 《盐湖研究》1999,7(3):66-7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般结晶矿物及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定性分析方法。2 参考标准国际粉末衍射联和委员会标准。JCPDS(JointCommitteeonPoderDiffractionStandards)。3 方法提要利用X光照射结晶样品使其产生衍射,根据布喇格公式:2dsmθ=nλ计算出晶面间距,据次判定物相组成。4 仪器设备4.1 X射线衍射仪,日本国理学公司(RIGAKU)生产。主要技术指标:经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检定规标JJG629-89对仪器进行检定:θ角和2θ角单向测角准…  相似文献   

7.
风成沙纹形成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风成沙纹形成于沙质床面下游的沙粒蠕移,发展于沙粒跃移-风沙流的“波粒二重性”作用,消亡于气流与风沙流的正弦波共振。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优势粒级的天然沙丘沙是风成沙纹形成的最佳粒配。沙纹移动速度VR是缓慢的,其数量级为10-1cm·min-1~101cm·min-1,实验关系式为:VR=1.58×(VL-5.5)0.67。  相似文献   

8.
南极菲尔德斯地区重力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用拉柯斯特-隆贝格G型重力仪进行的南极长城站((?)=62°12′.9S,(?)=58°57′.8W)重力基准点国际联测和南极菲尔德斯地区重力及形变监测网建设和观测情况.测得长城站重力基准点重力值及精度为:982208.682±0.021mgal.极地重力网由18个重力点组成,其控制面积近40平方公里,用闭合环式方法观测.网的平均测段精度为±0.029mgal,并对不同运输情况下的观测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9.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5,7(4):4-9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晶椎数目(NOCC)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NOCC=463.62e0.0484BL(r=0.9642,n=273)。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身体出现负生长时,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保持不变,即晶椎数目不受负生长的影响。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的比率可作为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南极磷虾是否存在负生长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张虎才 《中国沙漠》1996,16(3):241-245
对撒哈拉沙漠东北部苏丹境内东西方向36个样品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其粒度组成可分为10种不同的类型;粒度参数具以下特征值:MZ=1.34~2.43;标准偏差δI=0.51~1.43;偏度SKI有正有负,变化于-0.3~0.47;峰态KG=0.66~1.04。同时显示,绝大多数样品的频率曲线为多峰态,具有典型河流沙的粒度特征;不同样品及粒度分布形式在地域上无明显规律性。分析结果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东北部沙漠砂的形成与河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电子自旋共振法年龄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自旋共振(ESR)法适用于第四纪样品的年龄测定.本文报道近2年来作者等对鹿角、丽蚌、石筍、黄土、珊瑚和贝壳样品的年龄测定,其结果与地层、TL和14C年龄相符.预示ESR法将会成为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报道了用 4 0 Ar/3 9Ar定年法测定的二个黑云母样品的数据结果。样品来自拉斯曼丘陵米洛岛北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一个取自正长花岗岩 ,另一个取自侵入正长花岗岩的花岗伟晶岩脉。正长花岗岩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94.4± 1 .4Ma,花岗伟晶岩脉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85 .8± 0 .6 Ma。两者为区域泛非热事件晚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valuate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trends in growing season daily temperature sum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sum in Finland during 1961–2011,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well know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Changes in summer (June–August) climate partially explain changes in growing season daily temperature sum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sum over Finland, which naturally de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 On a national scale, growing season warmed and became wetter during 1961–2011, as growing season daily temperature sum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sum significantly (p < 0.05) increased by 5.01 ± 3.17°C year–1 and 1.39 ± 0.91 mm year–1, respectively. The East Atlantic pattern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 for variations in growing season daily temperature sum (rho = 0.40) across Finland and the East Atlantic/West Russia pattern was most influential for growing season daily precipitation sum variability (rho = –0.5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 < 0.05) increasing trends in growing season daily temperature sum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sum throughout Finland during 1961–2011. Increased growing season daily temperature sum was mainly observed in northern, central, western, eastern and coastal areas of south‐western Finland. This warming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tlantic pattern in the north, centre and south, but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tlantic/West Russia pattern in eastern Finland. Increased GSP mostly occurred in southern, eastern, western, central,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Finland. These wetting trend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ast Atlantic pattern in the north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lar pattern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Atlantic/West Russia pattern in the east, west, centre and north‐east of Finland. The overall agroclimatic year‐to‐year variability in Finland between 1961 and 2011 was mostly linked to variations in the East Atlantic and East Atlantic/West Russia patterns.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结晶动力学方法对Li2 O :B2 O3=1 :4和 1 :5在 2 0 %LiCl-H2 O中的过饱的溶液在 2 0℃时的结晶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两种不同Li2 O :B2 O3(摩尔比 )配比的过饱和溶液均析出LiB5O8·5H2 O一种固相 ,通过X -ray粉末衍射、IR光谱和热分析对结晶析出固相进行了表征。同时拟合给出了结晶动力学方程 ,并对结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萨拉乌苏河地区上更新统地层作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论述本区晚更新世前期萨拉乌苏组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为暖湿的森林草原.后期城川组主要形成于干冷的荒漠草原-荒漠环境,期间经历了一系列温凉湿润的灌丛草原-疏林草原、森林草原等环境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1991/1992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26属78种;其平均细胞丰度为120±174×105个/m3,密集区分布在62°S、78°~103°E,这一海域其细胞丰度在110×105~864×105个/m3之间。根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百分比的聚类分析,测区浮游植物群落中可划分为四个聚合类群:菱形藻(Nitzschia)与赖氏针杆藻(Synedrareinboldi)、长环毛藻(Corethroncriophilum)与翼根管藻(Rhizosoleniaala-ta)和翼根管藻与赖氏针杆藻占优势的聚合类群及由海冰习性的菱形藻与近岸性角刺藻(Chaetoceros)占优势组成的中山站近岸单一生态类群。文中还讨论了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过去数年南极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采用40Ar/39Ar法和激光微区等时线方法,对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东部产出的鲍勒斯山组火山岩重新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45D安山质熔岩和262玄武安山质熔岩的等时年龄分别为(105.62±2.11)Ma和(111.48±2.23)Ma,其40Ar/39Ar初始比与尼尔值相当,岩石中不含过剩氩,表明等时年龄代表岩石真正的形成年龄。脉状产出的A9352细晶岩的40Ar/39Ar坪年龄为(96.7±1.6)Ma,计算得到等时年龄为96.6Ma,晚于熔岩喷发而形成。新的年龄数据证实了鲍勒斯山组火山岩形成于白垩纪。白垩纪火山活动曾影响了整个利文斯顿岛,在赫德半岛出露的鲍勒斯山组火山岩曾被较年轻火山岩所覆盖,构造抬升使其出露。  相似文献   

18.
冰芯中MSA迁移假说的延伸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SA在冰芯深层的“迁移”现象的存在 ,关系到能否应用大气中 MSA季节特征进行极地冰芯断代 ,并以冰芯分析结果确定大气中生物硫化物含量的方法基础。本文展示各类最有代表性的冰雪 MSA剖面 ,对提出冰芯深层 MSA“迁移假说”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并根据最新资料 ,说明冰川中 MSA的“迁移”和重新分布 ,在表层粒雪和渗浸 -冻结冰层中同样可能发生。对“迁移假说”的延伸补充在于 ,粒雪中的 MSA迁移是在积雪中空气与外界贯通的“开放”条件下进行的 ,渗入雪层中的融水将 MSA溶出后 ,在晶粒间宏观向下输送 ,在阳离子集中的层位发生反应 ,生成盐类冰点的改变使之发生“冻结”,重新分布。而渗浸 -冻结冰层中的迁移机制可能和深层冰川冰中的情况接近 ,即在气体与外界隔绝条件下 ,主要在“封闭”的晶间脉状纹理中以“微观”形式进行。南极半岛 MSA迁移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而表层渗浸 -冻结冰层中 MSA迁移过程很快出现 ,说明冰中脉状纹理的加快形成、较高冰川温度和冰层中的较大含水量等因素会对 MSA“迁移”进程起促进作用。最后 ,对 MSA“迁移”情况下 ,如何进行有关冰芯 MSA计算进行了讨论 ,对设计实验验证并完善迁移理论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