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本图件,在GIS支持下编制了福州市土地利用景现图,进而选取几种主要指数,通过Excel软件计算,定量分析了福州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为基质景观,优势度指数最高,分离度指数最低;耕地、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均匀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大,但破碎化程度较深;未利用地破碎度最低。从总体上看,土地利用的景观比较单调、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也较低,景观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分维数等角度对福州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干扰共同作用下,福州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较低,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婷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8(3):16-19
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分维数等角度对福州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干扰共同作用下,福州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较低,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格局景观指数算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利用斑块的形态和空间格局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图形特征的时空演化可以看作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该文以吉林省长岭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和其他相关资料得到研究区1991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多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取土地利用斑块形态和格局信息,分析近圆指数、方形指数、分维数、分离度等指标及其地学机制.研究表明,受人类干扰强的斑块,近圆指数和方形指数较大,分维数较小,分离度较大;而受人类干扰弱的斑块,近圆指数和方形指数较小,分维数较大,分离度较小.通过图形信息角度进一步发掘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完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演化过程描述与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西双版纳州198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使用GIS分析工具,得出近20年来,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借助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软件Fragstats进一步研究了西双版纳州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980~2000年西双版纳州各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有林地和疏林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建筑用地和旱地显著增加,反映出西双版纳州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景观格局的主要特征为异质性在减小,斑块类型趋于均匀分布的趋势,景观稳定性在降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兰州市景观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兰州市2000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结构、景观类型及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借助主成分分析及景观格局指标对保持景观格局稳定性影响能力构建了景观格局稳定性模型,并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兰州市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景观类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且表现为明显的单向转换特征。(2)整体景观格局稳定性呈现降低趋势;各县区景观格局稳定性存在差异,榆中县永登县和皋兰县稳定性变化不大,稳定性较高的为红古区,其次是西固区、安宁区,稳定性最差的为七里河区和城关区。(3)稳定性较高的景观类型为水域及草地,稳定性较差的景观类型为建设用地。兰州市应着力提升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保护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水域及草地等。 相似文献
7.
以GIS和RS技术为基础,以西安市雁塔区为研究区,选取2013、2019年两期Landsat-8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得雁塔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图,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多个相应景观指数等数据,从而分析雁塔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6年间,雁塔区土地利... 相似文献
8.
9.
近30年青海贵南县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7、1999、2007年:三期生长季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青海省贵南县1977-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监测.并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贵南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场面积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其中东南部芒曲镇和森多乡地区的高覆盖度草场持续退化.而木格滩地区的中覆盖度草场则经历了被开垦为耕地后又退耕还草的过程;耕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减少趋势:另外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山地地带的疏木灌林有所增加,龙羊峡水库的修建淹没了周围一些裸岩和低覆盖度草场,而2000年后政府实施的退耕还草工程也逐步见效.木格滩沙地面积被控制.30年间贵南县景观总体发生破碎化,前期破碎化程度剧烈.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后期因退耕还草等保护措施,破碎化程度有所缓和,优势斑块倾向聚集,景观内部聚合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近几十年来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对草场乱采滥伐、不合理发展畜牧业等人为干扰因素还是占主导.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带农田景观格局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GIS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和非遥感信息想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农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数据资料。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和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域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分析,显示出农田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破碎度高是农牧交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地区土地整理与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是保证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的3期TM数据,在GIS和FRAGSTAT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地分析海南岛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7 a来各种土地类型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频率十分频繁。没有发生变化的林地占76.88%、耕地占60.38%、建设用地占52.11%、沙地、水体和草地分别仅占32.64%、28.72%和2.7%。岛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度降低而连通性增加。近10多年来,岛西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动态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浅丘带坝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镇为研究区,采用其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的图形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生成6种景观格局图并输入Fragstats for ArcView3.X软件,提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于景观格局指数在生态过程与土地利用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诱发下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响应.其结果:水田景观在景观类型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其连接度表现较高,是景观类型明显的基质,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冬水田景观要素接近于水田景观本底,且冬水田景观要素斑块个数、类型面积随着河流缓冲区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旱地景观中各景观要素斑块总体上分布比较零散,规律性不强;农村居民点景观要素是建设用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其斑块几何形状简单、规整,各斑块间的相似性强,外围边界接近于正方形或者矩形. 相似文献
13.
山东烟台市套子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多种资源与生态过程的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烟台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不断加剧,研究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RS,GIS手段研究分析了烟台市套子湾沿岸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对1986,1992,2000和2004年4个时期的TM影像进行了解译.结果表明:套子湾沿岸耕地和林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居民地、果园呈明显增加趋势,水体和滩涂变化不明显.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景观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均呈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反映出土地利用首先逐渐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而后又开始向单一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石漠化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演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有密切关系,石漠化治理是在人为干预下加快恢复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运用3S技术和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石漠化综合治理下,紫云县水塘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及石漠化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4-2010年间水塘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及草地变化较多,其他地类变动较少,其中林地面积增加10%,草地面积增加5%;2.2004-2010年间水塘小流域石漠化变化主要类型为,中度石漠化转轻度石漠化面积5%,轻度石漠化转潜在石漠化面积10%;3.2004-2010年间水塘小流域土地利用和石漠化景观格局,多样性指数各提高了0.3和0.12,破碎度指数各减少了0.138和0.16,优势度指数各降低了0.181和0.126,均匀度指数各提高了0.092和0.209,分维度指数各提高了0.02和0.18.研究发现运用土地利用与石漠化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为评价石漠化治理成效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地形图为基础数据,通过建立DEM、高程分级、坡度分级及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珠海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不同高程与坡度分级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不同;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在低海拔、低坡度段占绝对优势,随着高程和坡度的上升,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多样性降低.在高程<40 m、坡度<2°的区域,水域为主导土地利用方式,而在高程>40 m、坡度>2°的区域,林地成为主导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拔40~100 m、坡度2°~15°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度指数最高,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地段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平缓的区域,自然因子在高坡度区域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结构的景观生态学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采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和景观指数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基质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临夏州以耕地为基质;陇南市以林地为基质;兰州市、白银市、张掖市、庆阳市、甘南州以牧草地为基质;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武威市则以未利用地为基质。②在自然地理分异背景的控制下,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③土地利用结构的异质性既具有均质化方向上的,也具有异质化方向的,但总体上变化不大。④虽然最大斑块在空间上差异明显,但时间上的变化不显著。⑤土地利用结构中最小斑块均为园地,除了平凉市和天水市的变化明显且呈递增的趋势外,其他市(州)增长比例都较小。⑥林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变化最大的斑块,其次为耕地和牧草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