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5月3~5日珠海市出现2003年开汛第一场暴雨。利用天气学原理、参考云图以及其它物理量对这次暖区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南支小槽、西南低空急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形成这次暖区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降水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结合铜仁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14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松桃县的一次局地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局地特大暴雨是发生在中层500 h Pa中低纬"ω"环流型稳定形势下;低层高湿高能环境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地面弱冷空气入侵激发了对流的产生,是产生强降水的触发条件;梵净山地形对气流既有抬升又有增强气流辐合的作用,对流单体不断在其迎风坡产生;雷达回波显示对流回波单体沿着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合并、移动和消亡,出现了明显的列车效应,地面辐合线对对流单体起着组织、加强和引导作用;暴雨区位于850 h Pa暖式切变线南侧、地面冷锋前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北侧,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北侧1~1.5个纬距内是强降水的主要落区。  相似文献   

4.
“96.8”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青文  张迎新 《气象》1997,23(10):39-43
1996年8月3-5日河北省的西南部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过程。此次特大暴雨,主要是8608号台风登陆后减弱为低气压西北上,副热带高压加强西进,低层从东北部有弱冷空气扩散南下,在暴雨区域形成湿斜压锋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致使台我低压北方形成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源资料对2016年6月14—15日发生在湖南株洲的一次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位于地面冷锋南侧的暖区内,阻高崩溃形成的阶梯槽带动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前暧湿气流在湖南交汇是造成此次强降雨的高空环流背景,稳定维持的地面辐合线为其提供了触发机制;本次极端降雨由对流性降雨和稳定性降雨组成,日雨量与小时雨量创株洲市建站以来极值;强降雨发生在高层正涡度向低层正涡度增强、上升气流发展最强及西南气流加强的过程中,高层辐散强于低层辐合,辐散抽吸作用强;中尺度云团演变特征显示,株洲特大暴雨主要由三个中γ尺度云团发展融合而成,出现在中尺度云团发展到成熟阶段,暴雨落区位于云团西部边缘的TBB梯度大值区;雷达降水回波主要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强降水回波在株洲中部地区生消发展造成明显的"列车效应",速度径向剖面可见明显的底层逆风区,在其前部有较强的斜升气流,使对流风暴得以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2年5月清远特大暴雨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认为,这次暴雨低层水汽的汇集量相当突出,与我国著名的“75.8”河南特大暴雨水汽条件相似。有深厚的能量和良好的风场条件作动力基础,强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存在与维持,不仅对动量和水汽的输送有极大的作用,而且对激发边界层的扰动产生激烈降水贡献也很大。文中给出了清远附近的垂直气流模式图。并认为清远附近山脉、河谷等地形对暴雨降落在广东粤北,粤中地区并增强其降水量级起了一定的作用。最后归纳了产生暖区暴雨和暴雨可能落区的几项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7.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8.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6年7月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夏季(6—8月)的降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坡较强降水个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环境背景场中,雨带呈东北-西南分布,最大降水强度超过20 mm·h-1。对流降水回波顶高超过17 km,层状降水回波顶高低于15 km,6.5 km高度存在亮带,且外形也似非高原地区的层状降水垂直结构。统计分析表明在高原东部偏南区、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区南部的夏季降水频次高,而在高原东部偏北及四川盆地的降水频次、对流和层状降水频次均比上述地区小;多年夏季的日均降水量分布大体与降水频次分布类似。降水反射率因子的垂直结构具有地域性特点,高原东部偏南和偏北区的回波垂直结构相似,因受到地形高度的压缩,其降水垂直结构与非高原地区的不同;而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接区的降水垂直结构外形,介于高原与非高原之间;四川盆地的对流降水和层状降水垂直结构与中国东部平原及热带副热带洋面的相近,但层状降水的亮带高度高出1 km。

  相似文献   

10.
刘文彬 《气象》1982,8(7):33-33
暴雨是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连续性暴雨或超过30O毫米的特大暴雨造成的灾害就更大。因此,掌握本地暴雨的天气气候规律,对作好暴雨预报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造成2000年5月10日茂名地区特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大气物理量场和数值产品应用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①500hPa东亚槽加深,形成“北槽南涡”形势,在广西与粤西之间发展成中尺度系统“T”型的辐合切变,是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②地面锋面低槽的南压,强烈的降压,是大气层不稳定能量释放、特大暴雨爆发的触发因子。③200hPa辐散,850hPa辐合的垂直配置,有利于低层水汽能源源不断上送;④特大暴雨发生在正涡度中心附近和上升运动中心的南侧。  相似文献   

12.
9月22—23日由于受16号台风倒槽和东风波的影响,温、台地区普降暴雨一大暴雨,尤其北雁荡山麓的乐清县,猛降特大暴雨。这次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时间短、雨量集中。从21日20时到23日20时,48小时内本站雨量达555.1毫米(个别地方达595毫米),其中22日08时至23日08时24小时降水量达474.9毫米;22日18时至(?)日06时12小时内最大雨量为399.3毫米;22日22时至23日04时六小时最大雨量为247.3毫米,23日1时零9分至4时零09分三小时最大雨量为146.0毫米。  相似文献   

13.
14.
胡雅君  张伟  赵玉春  陈德花 《气象》2020,46(5):629-642
利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与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8年5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强盛的超低空西南急流区内;超低空急流具有明显的脉动特征,其突然增强引起低空扰动加强,造成明显的低层辐合;深厚的西南急流导致对流回波形态与回波移动方向高度一致,使得多个强降水对流系统接连经过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这是强降水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中,水平方向存在风向、风速双重辐合,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波状运动,上升运动位于强回波前部,使其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同时在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东南侧存在明显的补偿性次级环流,使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维持;高浓度的小雨滴与大雨滴并存是此次暖区强降水云微物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梅雨暴雨系统中的θse暖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一个10层中尺度湿模式,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梅雨暴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如下:1. 梅雨暴雨系统中有θse暖盖存在,并在降水过程中维持加强。它与美国中西部强风暴暴雨系统中的干暖盖不同,是湿暖盖。2.降水多发生在暖盖北侧或东北侧、θse水平梯度大的地区,该地区还处于850—700百帕层的位势不稳定中心和强上升区重叠处附近。3.暖盖的作用除了可抑制其下层(边界层)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随时释放外,还起到增强其上层(对流层中低层)位势不稳定度的作用,因而暖盖在暴雨过程中提供了有利于深厚积云对流发生发展的热力环境条件。4.从对热成风涡度方程的讨论可知,暴雨多出现在暖盖上层的位势不稳定中心区和强上升区附近,是由于该处的位势不稳定度及其水平分布不均匀性和上升速度及其水平分布不均匀性的互相耦合,造成热成风不平衡,引起抽气式垂直环流的发生发展,并引起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之故,所以暖盖还对大气不平衡状态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5.由暖盖的个别变化方程可知,暖盖生成的决定性因子是地转热成风(Vg/p)对水汽的平流和热成风不平衡(v’/ p)引起的θse平流。因此雨区南侧低空偏南湿急流的存在对雨区暖盖的增强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陈玥  谌芸  陈涛  何晗 《气象》2016,42(6):724-731
利用2007到2013年5-9月间常规和非常规资料以及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按天气形势划分为冷锋前暖区暴雨、暖切变暖区暴雨以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三种类型。统计表明暖区暴雨一般发生在距离切变线(锋线)100~300 km的暖区内。主要结论包括:(1)冷锋型降水强度偏弱且分布均匀,集中在5、6月;暖切变型发生次数最多且强度大,主要发生在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偏南部;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发生次数最少但强度较大,发生在7、8月。暖区暴雨的发生次数及强度在大别山、皖南山区较为集中。(2)暖区暴雨中短时强降水贡献大。(3)冷锋背景下的暖区暴雨一般产生在锋前低压槽中,暴雨落区与高低空急流耦合有紧密联系;暖切变型以低层暖切变线为主要天气背景,地面常有弱静止锋,暖区对流活动与中尺度急流结构、地形强迫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与局地的水汽积累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此建立三类暖区暴雨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特大暴雨过程中的行业气象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8年深圳市出现的大暴雨典型过程的气象服务,总结专业气象服务方法,讨论利用密集的自动气象站网监测数据和分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更好地将气象服务融合到行业的经营与决策活动中,体现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一些服务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西暖切变线暴雨分析张冬峰,冯瑞昭,王文春(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前言低空850hPa、700hPa由偏南风与偏东风构成的气旋式风场不连续线,称为暖切变线,是气流强烈辐合上升运动的地带,除了有风向、风速的差异外,尚有一定的温、湿场配合。在夏季,...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红茹  王佳津  肖递祥  龙柯吉  谌芸 《气象》2021,47(3):303-316
给出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根据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将其分为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四类.然后利用2008-2018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四类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并选取典型个例,对暴雨中尺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四类暖区暴雨易发于山脉迎风坡、喇叭口...  相似文献   

20.
一、概况 冷切变是指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与偏北气流之间的切变线。它是华北地区夏季产生暴雨的一类重要天气系统。冷切变与地面冷锋是我区巨野1990年9月8日产生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 这次降水从开始到终止仅历时5小时14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