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998年全球气候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沆  易文 《气象科技》2000,28(1):60-62
1998年全球地面温度是自1860年全球范围开始有可靠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1961 ̄1990年的平均温度高0.57℃。在本世纪末之际,全球温度比19世纪末几乎高0.7℃。1998年是第20个连续的全球地面温度不正常的年份。区域温度分布表明所有大陆的温度都高于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4.
5.
基于我国100个地面站点的地面太阳总辐射、日平均云量资料分析1961~2009年我国地面太阳辐射(Surface Solar Radiation,SSR)变化特征及云在不同时期对SSR的影响。结果显示:1961~2009年我国SSR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其中1961~1990年SSR显著下降("变暗"),下降速率为-4.3%/10 a(7.87 W m–2(10 a)–1),各地SSR变化趋势比较一致;1990年后SSR开始上升("变亮"),上升速率为2.8%/10 a(2.4 W m–2(10 a)–1),各地SSR变化趋势不如前一阶段一致,但没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晴空条件的设置对1961~1990年各站点SSR变化特征影响不大,仍为大范围下降("变暗"),但对1990~2009年的结果影响显著。相比全天空条件的结果,晴空条件下1990~2009年我国SSR变化有明显的南北特征,南方地区以"变亮"为主,而北方地区大多继续"变暗",但"变暗"速度减缓。1961~1990年我国总云量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很慢,这一时期总云量与全天空SSR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90~2009年我国总云量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有显著的南北分布差异,北方地区以上升趋势为主,南方地区以下降趋势为主,期间云量与全天空情况下SSR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在"变暗"阶段,云对SSR的作用不显著,而在"变亮"阶段,云的作用变得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7.
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8.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是目前常用的温室气体增温能力的通用指标。如果用GTP代替GWP,1990-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南非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增加,而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所占份额减少;2015-2030年,欧盟、美国、日本、中国所占份额将增加,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和巴西所占份额会减少。用GTP代替GWP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所占份额减小,而欧盟所占份额增加,这可能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考虑尽早采用GTP代替GWP而欧盟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估算全球作物总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侯英雨  王建林 《气象》2005,31(8):18-21
以美国为例,利用1996~2000年每旬的全球植被指数卫星遥感资料,计算出每年耕地上作物生长季内的总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农作物总产是耕地上总NPP的一部分,根据NPP与作物总产的关系,确定作物的产量转换系数,然后利用当年耕地的总NPP值来估算当年作物的总产。通过研究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较高,可操作性强,能够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亚洲的全球变化问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本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变化在亚洲的主要表现,然后分析引起亚洲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特别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亚洲季风的变化和人类的作用;然后主要依据全球气候模式(GCM)的结果评估全球增暖条件下亚洲未来20~50年的变化。最后讨论了GCM模式在区域尺度模拟和评估上的不确定性,提出应将研究亚洲季风系统中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亚洲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这两个科学问题,列入亚洲地区IGBP的研究,并和全球变化的三大国际科学计划IGBP、WCRP和HDP中的一系列核心计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有关火山遥感的文献大多牵涉到一些基本的形态学特性,这对于火山的喷发预警和探察地热柱和岩浆流是适合的,本文的目的则是要强调与火山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相关的一些物理过程,特别在地球放气中必须要估计火山的实际时变作用,我们可以从过去得到一些相关信息以便考虑通过现在的卫星应监测哪些项目。  相似文献   

14.
人们早就猜想到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并且许多相关分析也指出了这种联系,但在多数情况下,相关很少具有统计意义。然而,最近的结果指出地球气候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强相关。发现对流层和平流层上部温度与太阳10-12年周期有同步关系,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发现全球温度,特别是北半球陆面气温与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有几乎理想的相关。太阳活动并不能仅用一个参数来表示。不论是1860-1990年的仪器温度记录,还是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强调了极地气象对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极地气象对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人们保护全球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气象学会对做好2007年“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高度重视,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的这一主题,结合自治区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3月初组织有关人员就“3·23”活动的主题与全区气候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和筹划宣传活动。为使活动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自治区气象学会提前订…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章育仲  袁凤杰 《气象科技》2002,30(1):57-59,36
文章介绍了WMO全球大气监测网的构成和主要监测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世界资料中心,对中国的全球站和区域站的现状也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冰冻圈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cryosphere is a prominent factor in and an indicator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t serves one of the most direct and sensitive feedback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Cryospheric research has attract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and is now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reas in studies of global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limate system. This paper addresses recent and potential future changes in the cryosphere both globally and with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progress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urasian snow cover, Arctic and Antarctic sea ice, and permafrost and glaciers on Chinese climat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ryospheric research in China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