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战海冰     
《海洋世界》2011,(1):17-18
2010年11月20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了海冰年展望,从11月底开始,按国家标准发布海冰月预报和周预报.到12月23日,海冰遥感实况图显示,辽东湾海冰范围增大到22海里左右.  相似文献   

2.
南极海冰     
本文利用1975—1982年南极海冰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一般特征及其与南极气候的关系,南极海冰对低层气温的反馈作用和对低压中心路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冰工程设计特征参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志军  王永学 《海洋工程》2000,18(1):61-64,69
以我国30余年渤海海冰分布、生消规律的调查研究和近10年来海冰物理和力学性质、海冰工程设计参数等应用研究成果为基础,归纳了渤海海冰的基本特点,统计出渤海沿岸海洋站及海上海冰的冰期、冰量、冰厚等时空分布特征值,结合国内外海冰物理和力学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出渤海海冰物理和力学设计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4.
1 海冰的性质和热力学环境 海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冰面积、厚度、密集度及冰的种类(多年冰、当年冰等)。这些属性是随着地理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海冰的面积和厚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根据海冰观测情报分析,海冰的面积及其  相似文献   

5.
对海冰运动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综合评述:概述了海冰运动学研究的发展情况,重点对海冰运动的数值模拟、浮标观测、卫星遥感、雷达图像监测和数字图像监测等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关键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根据近几十年海冰运动发展现状,立足于实际需求,考虑技术发展水平,讨论海冰运动未来研究趋势。基于现场和遥感观测开发具有更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海冰运动模式将是未来研究侧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辽东湾东岸鲅鱼圈、营口和长兴岛三地实测海冰抗压强度资料,分析了海冰破坏应力与破坏时间的关系,应变率和冰温对海冰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海冰生成环境对海冰抗压强度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三地破坏应力随破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应变率对三地海冰抗压强度有显著的影响,三地海冰抗压强度随温度降低总体有增大的趋势,冰龄、盐度、含沙量的差异是造成辽东湾东岸海冰抗压强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简单回顾了海冰动力学的发展,介绍了海冰漂移、形变和堆积等动力学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海冰本构关系在海冰流变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MODIS渤海海冰遥感资料反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鉴于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对海冰卫星遥感数字化产品的迫切需求,本文利用MODIS的1B级数据进行渤海海冰参数反演,提供海冰遥感图像和海冰密集度、冰厚数值产品,作为渤海海冰监测和海冰数值预报初始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及海冰预报质量检验的参考依据之一。反演结果表明,其各通道对海冰性质有很好的反映,资料信号比较稳定,对不同密集度和厚度的冰有较好的区分,相对NOAA/AVHRR和HY-1A资料有更好的实际应用价值;Terra/MODIS和HY-1A/COCTS海冰遥感反演结果对比也为HY-1A系列卫星海冰遥感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渤海冬季海冰反照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渤海海冰对于大尺度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基于CLARA-A1-SAL数据分析了1992~2008年冬季(12、1、2月)渤海海冰区域反照率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外延线面积和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与海冰反照率的相互关系。渤海海冰区域反照率随时间波动变化且变化趋势不明显,趋势线斜率仅为0.0388%。年际变化在9.93%~14.5%之间,平均值为11.79%。海冰反照率在1999,2000和2005等重冰年的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在1994,1998,2001和2006等轻冰年的值较低。从单个月份反照率来看,12月海冰反照率的增加趋势(趋势线斜率0.0988%)明显高于1月和2月,1月的海冰反照率平均值(12.9%)高于另外两个月份。海冰反照率和海冰密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和海表面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90%)。  相似文献   

10.
赵士青 《海洋学报》2000,22(2):146-147
由国家科学技术着作出版基金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资助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等着述的专着《工程海冰学概论》已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工程角度出发,以海冰为主体,介绍了海冰区工程的环境及其对工程行为的影响以及海冰监测、海冰灾害预警和抗冰减灾技术等。该书集海冰理论和工程环境应用于一体。随着海洋工程,尤其是海上油气开发的蓬勃发展,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海洋工程界的难题,也是制约海上工程活动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有些是目前海冰工程学所不能及的,因而就酝酿着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由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资助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等著述的专著《工程海冰学概论》已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工程角度出发,集海冰理论和工程环境应用于一体,介绍了海冰区的工程环境及其对工程行为的影响以及海冰监测、海冰灾害预警和抗冰减灾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卫星遥感海冰监测系统在渤海海冰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冰是渤海冬季常见的一种海洋灾害,对渤海海冰的监测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一环.本文初步分析了卫星遥感监测渤海海冰的能力,介绍了一种结合多遥感卫星数据源的海冰监测系统的搭建方法,该系统实现了从数据输入、预处理直至海冰信息提取、成果输出全过程的处理功能.最后介绍了该系统建成后在2010-2011年冬季渤海海冰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王咏亮  李海 《海洋预报》1999,16(3):114-122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近10年冬季逐候渤海海冰进行客观分型,获得海冰初终期型、发展期型、强盛期型和消融期型等共四类。通过分析不仅给出了海冰各型的厚度场及外缘线的分布状况,同时还揭示了型与型之间的关系及其转换和海冰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谢涛  赵立 《海洋科学进展》2022,40(3):351-366
海冰密集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冰区导航、海上作业、海冰模式验证和气候模型改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成本相对低等优势,已成为获取海冰密集度的主要观测手段。本文从主被动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的角度,回顾了现阶段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海冰监测传感器、海冰密集度反演算法和海冰密集度产品等。结果表明,被动微波遥感是目前获取海冰密集度的主要方式,已发展出许多成熟的业务化算法;主动微波遥感数据已成为制作冰情图的主要数据源,海冰密集度反演算法由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分类向深度学习算法发展;光学遥感海冰密集度算法较为成熟,但受限于云层和夜晚限制,其反演结果多用于其他海冰密集度产品的验证。受传感器硬件限制,3种观测手段各有其长处与不足。为获得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开展多源数据融合研究是解决传感器性能瓶颈的有效手段。大数据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反演技术快速发展,需要深度融入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领域知识。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反演应着力于海冰预报服务,致力于提高我国的海冰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冰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本文建立了渤海海冰生消过程的模式,该模式除含有一般常用的海冰热力—动力学过程外,增加了海冰漂到暖水中的融解过程,为了探讨渤海海冰生消过程的机制,用该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数值试验,具体内容为:1.在模式结构不变情况下各别地变化与海冰生消有关的某些海洋、气象等因子;2.在海洋、气象等因子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模式结构,分为考虑海冰的单纯的热力学生消过程和不考虑海冰漂到暖水中的融解过程这两种情况。试验的主要结果表明,在计算渤海那样不完全封冻海区的海冰生消时,必须考虑海冰漂到暖水中的融解过程。  相似文献   

16.
北极海冰输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起重要的指示作用。除了海水冻结和融化过程以外,通过弗拉姆海峡(Fram Strait)的海冰输出也是影响北极海冰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观测数据中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尤其是辐射计观测数据)在获取大尺度连续观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研究北极海冰输出面积通量变化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北极弗拉姆海峡、其他通道(S-FJL、FJL-SZ、加拿大群岛、Nares海峡通道)海冰输出面积或体积通量,着重介绍了弗拉姆海峡不同年龄海冰输出情况,并总结和分析了影响北极海冰输运的大尺度大气活动模态。最后,本文阐明北极海冰输出方面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多年的历史资料,选择海冰自身条件及环境因素作为分析对象,在对各类影响因子对海冰承灾体的影响贡献自重权数和历年海冰灾害实际状况与对应的冰情等级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的单因子海冰灾害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的海冰灾害等级进行了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重叠冰厚度较大,给冰区海洋运输以及海洋生产作业等带来较大影响,为了得到科学客观的重叠冰厚度,需要对重叠冰的形成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波浪、风和流对渤海海冰重叠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发现,波浪是导致海冰断裂的主要因素;采用离散元方法对海冰重叠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海冰在外界动力作用下,海冰初始发生屈曲变形断裂,随后产生重叠。综合分析表明,海冰在同时具备波浪的垂向波动作用以及风或流水平作用力下,冰层比较容易发生重叠,波浪对海冰重叠的作用不可忽略,海冰的重叠长度取决于风和流作用的大小,其作用力越大,重叠长度越大。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冰特征厚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季顺迎  岳前进 《海洋学报》2000,22(6):117-123
通过海冰生消机理和数值试验,讨论了渤海海冰特征厚度的存在条件;对不同厚度的海冰表面温度、冰面热量收支、冰面下热传导和太阳辐射透射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渤海海冰向特征冰厚的动态演化过程;在不同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海洋热通量等气象和水文条件下,对渤海特征冰厚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海冰生消的动态平衡过程,分析了1997/1998年冬季辽东湾JZ20-2海域实测冰厚与特征冰厚的相互关系。对渤海特征冰厚分析将有助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工作的开展和对不同重现期设计冰厚的推算。  相似文献   

20.
渤海海冰热力过程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渤海海冰的生消漂移规律,以及对海冰数值模式延长预报时间、增强预报时效的要求,本文推导了与之相适应的海冰热力学过程的数学描述。并在考虑海冰中短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太阳短波辐射、净长波辐射及海洋热通量,提出以日平均量代替一个时间步长内的平均来进行处理的方法。个例研究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这为海冰数值预报延长预报时效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