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菱镁矿、滑石、石墨等主要产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佳木斯地块的早、中元古代基底中。萤石、明矾石、膨润土、沸石、叶蜡石等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火山岩带。灰岩、白云岩在华北主要产于下古生界,在华南主要产于泥盆系-三叠系。石盐、钾盐、芒硝主要产于西部现代盐湖和东部白垩-早第三纪断陷盆地。硫主要为中生代热液成因,广布于东部。磷矿主要产于扬子地台上震旦统一下寒武统。湘黔边界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的沉积型重晶石矿储量巨大。新疆元古宙辉石岩-碱性纯橄岩蚀变而成的蛭石矿质量极好。  相似文献   

2.
吉林通化地区寒武系底界时代及下寒武统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昭  高林志 《地质论评》1990,36(3):229-237,T001
本文依据产于华北地台北东部的吉林通化水洞剖面水洞组的小壳化石,论证了该动物群在时代上应与徐淮地区猴家山组与三叶虫Hsuaspis共生的小壳动物群相当。从而证实在华北地台,已知寒武系最低层位为沧浪铺阶。所谓华北地台的下寒武统“梅树村阶”是不成立的。根据通化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笔者认为华北地台北东部与南部具相同沉积序列,均为低纬度局限海环境沉积。并认为目前呈北北东方向的膏盐成矿带在早寒武世应沿大致同一纬度呈近东西向分布。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壳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瑾  戴凤岩 《地球学报》1994,15(Z1):73-84
以华北原地台为例,太古宙陆壳可能是由分散的陆核在涡旋构造机制的驱动下聚集而成的。早元古代伊始,板块构造机制控制了地壳演化的进程,出现不同性质的活动带同刚性地块并存的构造局。巨厚的火山-沉积建造,以其成岩环境和构造样式的多样性,宣告了一个新的地壳演化阶段的开始,明显具有太古宙克拉通基底的华北原地台、塔里木原地台和扬子原地台在它们的接触部位发育有早元在于代增生带,说明至少在太古宙末它们是互相分离的。而华夏古陆则是从早元古代以来逐渐向扬子原地台靠扰的。现代华北地台缘,早元古代建造近南北向的早期构造方位表明,它在  相似文献   

4.
<正> 下扬子盆地在早、中三叠世,古地理位置处于华北古陆与江南海隆之间,为一温暖清洁的陆表海,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沉积物。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灰泥灰岩、粒泥灰岩、颗粒灰岩、准同生白云岩以及泥、页岩等。 据殷鸿福(1986)资料,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在晚二叠世的古纬度分别为9.8°N及1.7°N。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它们先后拼合于西伯利亚及华北,有一定的向北位移,仍在热带圈内。早、中三叠世动植物群分析表明:华夏特提斯区(包括扬子省)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5.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可划分为3统9组26个化石带。华北地台早寒武世辛集期海侵来自扬子浅海北部。华北海与扬子海中、晚寒武纪时彼此分离。通过与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地的寒武系对比,认为在寒武纪华北海与澳大利亚海相连,与北美海相通,与西伯利亚海先远而后近。上述海域都位于赤道附近的远洋区。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台的地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华北地台岩石及地层出露面积的测量,并根据10个次级构造单元的统计,得出:华北地台陆地面积为1403177km2,其中基底岩系137312km2,占华北地台陆地总面积的9.80%;盖层(包括第四系)1097661km2,占华北地台陆地总面积的78.33%;岩浆岩面积166436km2,占华北地台陆地总面积的11.8%(其中深成岩占65.13%,浅成岩占1%,喷出岩占33.87%),且各时代岩石和地层有规律地分布。太古代与早元古代基底地层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地台的东部和北部,特别是胶辽台隆、山西断隆和内蒙地轴;中上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地台的北部和东部,特别是豫西断隆和燕山台褶带;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地台的中部和南部,特别是山西断隆和鲁西断隆;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地台的中部和西部,如鄂尔多斯台坳、内蒙地轴;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地台的南部和西部,如华北断坳和鄂尔多斯台坳。从整个华北来看,从东北向西南地层由老到新,反映出华北地台的演化是从东向西,从北向南,岩浆岩有沿地台北部和东南边缘分布的特征。从时代上看主要是以燕山期的深成侵入岩为主。本次测量结果已用于设计华北陆壳的体积模型和质量模型,计算华北陆壳的元素丰度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华北地台区岩浆活动的时代及地壳增长和再改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萱  孙宝山 《岩石学报》1995,11(2):171-178
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东秦岭华北地台区,先后在晚太古-早元古代(太华群火山岩)、早中元古代(熊耳群火山岩、张家坪片麻状花岗岩)、中元古晚期-晚元古早期(龙王幢碱性花岗岩)、晚元古代(陶湾群火山岩)、古生代(洛南粗面质火山岩)和中生代等时期,发生过岩浆活动。Sm-Nd同位素地质研究揭示,在上述几个时期岩浆活动中,晚太古代和早中元古代的岩浆活动与地壳增长有关,其它时期岩浆活动主要反映地壳自身的再改造。另外,就华北地块大陆地壳整体看,地壳的增长从早太古代至少持续到早元古代。东秦岭华北地台区,在中元古代早期仍然存在有壳-幔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台张夏组上部高频沉积层序与米兰科维奇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台张夏组上部高频沉积层序与米兰科维奇周期陈建强史晓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华北地台寒武系是典型的陆表海克拉通盆地沉积,其沉积层序的发育主要受全球海平面波动和沉积物补给控制,形成了一系列高频沉积层序。在经历了早寒武世晚期的萨布哈蒸发...  相似文献   

11.
程志中  王学求 《地质与勘探》2002,38(Z1):152-155
地球存在着化学不均一性,在宏观上表现为矿床分布的不均一性,大型矿集区的出现也是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表现.运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发现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及秦岭-大别造山带之间,主要成矿元素Au、Cu存在很大差异,华北地台主要以金的地球化学块体大规模出现为特征,而扬子地台北缘Cu、Pb、Zn的平均含量高出华北地台1倍,并且出现一个较大的Cu地球化学块体.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元素分布是不均匀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物质供应的巨大差别,导致两个地台成矿特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扬子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一、矿化集中的时空分布 “扬子型”铅锌矿床在准地台周边及其隆起的碳酸盐中分布很广,成矿时期从南华纪至早古生代,最重要的有南华系莲沱组(彭山式),震旦系陡山沱组上部(董家河式),震旦一寒武系麦地坪组(大渡河式),下寒武系清虚洞组(花垣式)。除此,在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也有发现。这类矿床形成于晋宁造山后扬子地台伸展裂陷构造环境,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产物。空间上主要分布以下地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含铀磷块岩主要产在下寒武统,其中扬子地台西缘含铀磷块岩也不例外,从陕西汉中一滇中沿扬子地台西缘~([1]),北起汉中宁强-四川峨嵋-雷波-会东-云南滇中晋宁长达1000 km,到南缘贵州境内磷块岩广泛分布,含铀磷块岩系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底部与上震旦统顶部,与含铀磷块岩型铀矿化关系密切的是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两大构造单元的衔接部位,与黄海、东海两大构造盆地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复杂,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贯本区西北部。由于沉积特征和地质发展史的差异,本区地层分南、北两区。南区位于扬子地层区的东北部,主要包括苏北平原和苏南地区;北区  相似文献   

15.
早震旦世是中国各主要板块普遍发育海相沉积的开始,是目前被证实是最早的有效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各主要陆块处于新一轮洋盆扩张、板块离散、海水进侵旋回的初始期,总体的构造沉积格局呈“多岛洋”。陆块的固结年龄、规模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三大准地台及其周边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相组合。华北准地台的基底固结年龄最早,规模最大,稳定性最好,因此在早震旦世以大面积古陆为主,在台地边缘以浅海滨岸相碎屑岩为主,浅水碳酸盐台地相和深水斜坡相不发育。塔里木准地台在早震旦世以海陆并存为特征,在塔北、塔中存在古陆剥蚀区,向外以浅海滨岸相碎屑岩和斜坡盆地相混合沉积为特色。扬子准地台在康滇地区存在古陆,其余地区基本为海水所侵没,发育台地斜坡盆地的完整相序。这种构造沉积格局具有长期的继承性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早古生代早期的洋盆扩张海侵旋回,扬子和塔里木比华北更发育被动陆缘斜坡盆地相烃源岩;(2)在早古生代晚期的洋盆关闭海退旋回,华北最先经历海退,而扬子和塔里木仍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海相沉积,甚至在准地台内部发育较深水烃源岩相。  相似文献   

16.
秦岭群作为北秦岭构造带核部的最老地质体,近年对其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变质、变形历史已作深入研究,其时代被确认为早元古宙。秦岭群与华北、扬子两地台的关系,大致有5种认识,多数认为它是华北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人认为它是独立发展的古微陆块;第三种看法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台属同一岩石圈板块,秦岭群由板内裂陷形成;第四种认为秦岭群由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独立古微陆块拼合而成;第五种观点是秦岭群属扬子地台北缘裂解形成的古微陆块。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证据,进一步证明秦岭群由扬子地台分裂而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碳硅泥岩型铀矿主要产于华北地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受含铀层位、构造的控制,铀矿化与地层中磷、有机炭及钒关系密切,铀矿化分三个亚类.铀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床规模较小,成矿时代新.矿化成因为同生沉积和后生富集叠加.同时,对河南省碳硅泥岩型铀矿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在华北地台区和秦岭褶皱带,分布着辛集组的三个带,北带是寻找该类型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8.
中条山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条山,古太古代—中太古代的涑水杂岩主要由TTG岩套组成,另有一些表壳岩残体和基性岩墙群。以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新太古代绛县群由不成熟的浊积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组成,沉积于类似现代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遭受了低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强烈的变形。这些建造为原始大陆的组成部分。元古宙伊始,原始大陆破裂而形成原地台。在华北原地台的南缘,堆积了中条群等冒地斜建造,经受了早期从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以平卧褶皱为标志的强烈变形,指示收敛的古地热状态和陆壳的缩短,寓意华北原地台同扬子原地台曾经发生过焊接。中元古代开始,华北原地台南缘沿南北方向破裂,产生了以西阳河群大量安山岩喷发为标志的熊耳—汉高拗拉槽。距今1000Ma前,华北原地台逐渐同扬子原地台拼接,形成统一的大陆,接受中新元古代汝阳群、洛南群和震旦系等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下古生代的古地理单位及其演变以前已经述及,志留纪的基本情况是以杨子中流盆地及其东西延伸部分为主的沉积区域分隔南北,北方是广褒低平的华北地台,南方是由滇东海峡和湘桂海峡隔离了康滇古陆,江南大陆和东南古陆。 (一)泥盆纪加里东运动在中国本部只限于湘桂海峡,龙门山和秦岭南山等地槽区,但引起的古地理变化却很显著。下古生代最主要的沈积区扬子中流盆地从此隆起而为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相接。包含四川和贵州北部的川黔地台也再度升起。在泥盆纪前期,康滇古陆,江南古陆和东南古陆的边缘,地势高峻,侵蚀加剧,造成陆成堆积,东南古陆和华北地台扬子地台交界处遂形成内陆盆地。华北地台之北为外蒙地槽其南界约在北纬四十五度。泥盆纪中期之后,江南大陆的南段卜陷,挖成广大的西南浅海,为上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质研究久已表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都具有典型的扬子地台的基底和盖层,西天山与东天山迥然不同,也是扬子地台西延的组成部分。因而提出一系列基本地质问题,诸如,扬子地台与华化地台真正界线在那里?我国古生代是否存在“东部地台,西部地槽”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