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省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由于震区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震前又无短临预报,因此,地震造成较大的破坏。本文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特点,介绍了抗震救灾对策,包括震后灾区人民迅速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溧阳县政府和省、县地震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对策,驻军采取紧急支援行动,对伤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护和对受灾群众进行生活安置,以及灾区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时是躲是逃要相机而行等。  相似文献   

2.
文彦君 《中国地震》2011,27(2):173-181
城市小区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研究,可为制定防震减灾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宝鸡市宝钛小区居民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总体水平不够理想,其中在自救互救方面最差,在地震灾害知识方面较好;居民对地震灾害知识了解的准确性欠缺、深度不够,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居民自救互救的主动性和组织性较差,互救意识淡薄,地震谣言辨别能力不强,易于传播谣言.因此,充分发挥小区基层机构的宣传、引导、组织和管理作用,提升小区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水平,是增强城市小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和震后信息传播等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测评结果表明:1)勉县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均处于不及格水平;2)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次之,而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与震后信息传播2个层面稍好一些;3)普通民众对地震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复杂、抽象的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层次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从震后民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渠道来看,加大政府关于地震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力度以及使地震信息公开透明化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了解普通公众对地震灾害感知程度,为减少灾害损失和区域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陕西南郑灾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结果表明:(1)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公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地震灾害知识和震后情绪与信息的传播较差,自救互救实况较好,综合水平与能力还很不理想;(2)普通公众掌握的地震知识准确性和理解深度还有待加强;(3)增强区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公众掌握防震减灾技能的程度及普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4)当地政府的针对性宣传和权威媒体的报道是震后公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推进政府地震灾害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是减轻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1975年2月4日在中国辽宁省南部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作了较成功的预报,并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本文在“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参数及灾害情况”一节中指出了地震所处的活动构造背景、地震情况、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损失。在“震前对策”一节中说明,确定地震危险区后,如何组织监测、预报系统,怎样发布预报和采取防震措施。在“震时应急对策”一节中阐明,如何对待这种突然事件的发生,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最后三节概述了震后早期、震后晚期的抗震救灾对策,以及海城地震预报、预防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孙国学  孙晶岩 《山西地震》2007,(4):34-36,39
文章从如何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想法和建议。对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能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破坏性大震后的救灾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步骤。为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本章讨论的主题。本文简述了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类型,以及救灾任务和对策,但不涉及救灾工作的全部内容,主要是讨论地震救灾紧急阶段有关救灾工作的部署与组织指挥,现场对被埋压人员的援救,以及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的紧急抢修与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9.
应急救援是重大地震灾害的重要救援阶段。救援方式包括自救、互救与公救(简称"三救")。在应急救援阶段,"三救"的基本功能是为灾区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防灾条件和生存条件。自救与互救对扒救埋圧在废墟中的灾民起决定性作用。在救援时间上,自救、互救和公救依次有接续性与融合性,三者形成救援的综合强势。公救是举全灾区之力甚至全国之力救援灾区的组织保障,公救的提前接续与融合是有效救援的重要因素。扒救埋圧在废墟中的灾民,"三救"共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内陆地震》2005,19(2):169-169
为了不断推进我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社会民众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完成了我区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防震减灾科普馆、乌鲁木齐水磨沟地震台和地震活断层剖面三部分组成。其中,防震减灾科普馆由防震减灾知识图片区、影视区、模拟震动区、地震观测仪器陈列区、自救互救知识区和新疆主要地震构造及地震震中分布沙盘六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1.
通提高农村震害自救互救能力是最大限度减轻因灾伤亡的重要手段。阐述重视农村震害自救互救的必要性,在分析农村自救互救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立足不同农村类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农村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的重点,并提出农村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的对策,即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健全自然灾害追责机制和加强农村自救互救能力建设保障,为农村应对自然灾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汶川地震属老龄化社会条件下的重大地震灾害。这种类型的地震灾害,老年人具有避难弱者的主要特征-死亡率高,且易发应激反应与震灾关连死。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自救能力、互救能力与救援需求是研究老年人应急救援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应急救援措施是有效救援的方法、途径和路向。灾前预防措施与灾后应急救援措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老年人应树立积极抗震减灾观。灾时,配置适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确保老年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疫条件。关爱鳏寡孤独和空巢老人,减少震灾关连死。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1月21日,青海省首个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格尔木市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成立。格尔木市社区应急志愿队是由26个社区292名志愿者组成,平时负责地震科普知识、防灾减灾知识、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开展自救互救专业技能训练;灾时协助社区开展灾情、民情的搜集和速报,组织灾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平息谣传、维持社会秩序、排除力所能及的次生灾害,配合专业救援队抢险、救护,协助做好救灾物品的发放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震有关紧急救援的启示:被压埋的人多数得救了;得救的人大多数是由当地群众自救与互救救出来的;比较难救的和比较艰巨的抗震救灾任务主要是解放军完成的;还有一些压埋得更深,没有专门工具,无法救援的情况;中央决心大,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得力,各部门密切配合,是唐山地震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包括尽可能多救人的根本组织保证.提出了若干工作建议:加强紧急救援工作,提高救活率还有很大潜力;建立和加强专业紧急救援队很有必要,但也要重视自救与互救的基础作用与解放军的主力军地位;应进一步研发和引进各种先进的搜救技术装备并且加强专业紧急救援队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不仅会直接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且能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应以预防为主,向群众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和防震抗震知识是地震对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江苏省地震知识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震活动频繁,是一个多震多灾的省份。当地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程度和自救互救能力,对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云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样本区域,对民众的地震科普知识认知情况和互联网信息智慧化推送接受程度等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评价,10个样本区域民众的地震科普知识整体认知水平不高,“优秀”等级的州市为0,“良好”等级的州市有6个,“差”的州市有4个;对互联网智慧化推送的民众接受程度存在比较明显的群体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调查、专家组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从决策部署和组织指挥、自救互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紧急安置等方面对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活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唐山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和人们的心理反应,总结唐山人民自救互救,与灾难作斗争的经验教训,推动我国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研究的发展,为以后有关部门更有效地组织防震救灾工作,由国家地震局发起、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具体组织的“唐山地震社会经济影响”社会调查,自1987年8月10日至8月底在唐山和天津两市进行。在我国地震界,这样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还是第一次。调查范围包括:唐山市的路南区、路北区、东矿区、新区和开平区;天津市受灾  相似文献   

19.
毁灭性的大地震是一种极可怕的天灾。在古代,地震被列为“灾祥”事件,是获罪于天的惩罚。科学发达后,人们逐步在认识地震。在地震发生前后,人们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预测预防和救灾的措施和方法,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地震对策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即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研究减轻地震灾害、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战略和战术。它包括震前预测和预防、震时和震后早期救灾措施和震后晚期恢复重建三个方面的内容。地震对策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震本身的运动特征及其所造成的直接破坏;二是人与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反应,即“地震社会学”。这二者都是亟需长期深入研究的科研课题。由于地震的科学预测尚未成熟,地震对策还是一个新课题,尚需积累更多的经验,作更深入的研究。本书借助于半经验的研究,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经验,较系统地提出震前预测和预防、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地震对策,它是我国第一部地震对策的论述,是开展防震救灾工作的实用参考书。  相似文献   

20.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