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岩芯观察、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理论对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带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进行划分,共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以及10个短期旋回。概括起来有2种基准面旋回基本结构类型,多种亚类型,且旋回总体划分与地层划分基本一致。通过对试油资料的分析与总结,发现研究区油层大部分位于中期旋回MSC2中SSC4和SSC7两个短期旋回中,因此重点对两个短期旋回沉积微相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认为两个旋回都位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主河道、分流河道等四个主要沉积微相。通过连井对比、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上升相域沉积微相图编制和砂体纵向及横向分布特征的描述,总体认为SSC7旋回中所发育的有利储集体发育厚度及砂体连通性要好于SSC4旋回中砂体,并对有利储集层分布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准噶尔盆地东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J2t)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充填规律,结合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对研究区头屯河组层序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对其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可划分出个1个Ⅲ级旋回、3个Ⅳ级旋回及9个Ⅴ级旋回,沉积物岩性以砂砾岩和泥岩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发育向上"变深"对称型和非对称型的两种结构类型。头屯河组沉积时期湖泊较浅,沉积基底平缓,湖泊边缘坡度小,在头屯河组下段(J2t1)时期到头屯河组上段(J2t2)段时期经历了湖侵演变过程。结合研究区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展布特征,认为研究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具有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环境相结合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柳妮 《地质与勘探》2017,53(6):1208-1218
探讨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内储层非均质性,为后期储集层精细开发以及采油率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主要利用岩心、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两个重点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中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发现SSC4主要发育A2和C1两种结构类型;SSC7发育C1和C2两种结构类型,且SSC7的C1结构类型中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程度中等-强,为最有利勘探目标;次要勘探目标为SSC4的A2和C1两种结构类型中较强非均质性的储集砂体,SSC7的C2结构类型中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程度中等,但本身物性较差,勘探意义不大。这为研究区头屯河组的勘探提供地质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二段为重要产油层,客观合理的储集层评价是提高目的层勘探开发效果的基础。在前人研究以及储集层描述的基础上,筛选出储集层品质参数、岩屑相对体积分数、砂地比等13个储集层质量的评价指标,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头二段所对应的中期旋回MSC2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内储集层进行定量精细分类评价,并对储集层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内储集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储集层内碎屑组分、颗粒结构、孔隙结构以及物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各个评价指标的关联性以及权重系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储集层质量的综合权衡评价分数,实现储集层质量评价的定量化;利用综合评价分数的差异将储集层质量划分为4类,发现Ⅰ类储集层质量和Ⅱ类储集层质量较好,同油田实际勘探开发方向一致;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内储集层质量的控制因素不同,导致储集层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综合评价认为,定量的评价结果为研究区头二段有效合理的勘探开发指明方向,同时为相似背景下储集层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对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北部斜坡区(阜北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探讨,为研究区头屯河组储集层深入勘探提供指导。综合运用钻测井、岩心描述、薄片、粒度、(恒速)压汞曲线以及核磁曲线等资料,对研究区头屯河组储集层的微观、宏观非均质性以及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储集层发育2类孔隙结构,造成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较强;储集层包含3类粒度韵律、2类渗透率韵律以及2类夹层不均匀分布导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分层系数以及砂地比不均导致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非均质性系数反映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宏观非均质性整体表现较强。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对头屯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程度都有影响,以成岩环境为主。最终认为研究区勘探目标区为应首选头一段河道砂体主体区域。  相似文献   

6.
范乐元  朱筱敏  宋鹍  朱之春  谢楠 《地层学杂志》2005,29(4):355-361,367
陆相湖盆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湖泊冲刷沉积作用彼此消长的过程。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基于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及其伴生的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展布及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空间展布以及有利储层的分布等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储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模式,中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层间非均质性特征;在中长期基准面低位处,尤其是在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处,储层发育良好,砂体厚度、展布面积均较大,物性相对较好;而在中长起基准面较高位处,则出现相反的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上的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组成,以砂岩-泥岩-砂岩的组合为主,平均厚度达70~90 m。依靠风化粘土层,不整合面之上头屯河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之下西山窑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削截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该不整合面的后期掀斜演变对油气聚集和调整再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以下简称“准中4”)中侏罗统头屯河组砂体储层主要沉积于缓坡背景下湖泊-浅水三角洲-曲流河体系, 是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层系。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为理论指导, 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中4区块头屯河组进行层序地层研究, 根据识别出的多级旋回界面将中4区块头屯河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10个短期旋回, 并建立层序格架。结合测录井响应、岩心分析、粒度分析、地震切片划分出18种沉积微相并优选物性较好的微相类型; 结合测录井响应、地震切片及平均砂岩累积厚度、平均砂岩密度、平均分层系数对砂体发育规模及连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准中4区块头屯河组垂向从头1段到头3段沉积充填呈现滨浅湖-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过渡, 由“大前缘、小平原、网状分流河道”向“大平原、小前缘、枝状分流河道”演化的特点; 识别出的成因砂体类型中以边滩砂体(曲流河边滩砂在头屯河组少量发育)、分支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 有利于储层发育; 自头1段到头3段, 垂向砂体连通性逐渐变好, 横向砂体连通性逐渐变差; 缓坡背景下研究区沉积演化受湖平面变化控制,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均方根振幅属性提取及最大波峰振幅属性切片共预测出16个有利砂体约108 km2。  相似文献   

9.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识别出41个短期、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2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通过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和表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各项岩心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随着长期基准面的上升,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内非均质性变强、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间非均质性变弱、各短期基准面旋回平面非均质变强;随着长期基准面的下降,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指出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差异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分析方法,在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三维地震资料及15口井岩心和356口井测井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特征的识别,将本区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6个短期和13个超短期层序,以超短期层序为目标,建立了单砂体等时对比单元的地层格架。以超短期层序为控制目标,详细研究了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及单砂体分布规律:基准面上升期是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最有利时期,单砂体厚度大连续分布广;湖泛期细粒沉积物分布广泛,储集层不发育;基准面下降期受下切作用影响,河道砂体不发育。提出了葡萄花油层超短期旋回层序由于同沉积构造抬升作用所导致的从北到南逐渐减薄超覆尖灭新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合肥盆地侏罗系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对其层序地层构成及格架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侏罗纪时期为一前陆盆地.从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7个主要的等时界面,并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且各层序的沉积坡折分布、层序界面和单元的形成及其时空展布、演化明显受秦岭大别冲断-逆冲带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阜东斜坡区侏罗系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将侏罗系划分为六套层序。层序边界识别标志包括不整合面、古生物化石突变面、底砾岩及冲刷面等标志。体系域划分的关键是确定首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位置。研究区侏罗系沉积时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形坡折带,因此能够确定首次湖泛面的位置,建立起具有地形坡折带的层序地层模型。研究了侏罗系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构造沉降、物质供应速率、气候和基准面升降等。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短—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SQ1层序至SQ3层序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上升不对称"型旋回结构;SQ3层序基准面下降旋回至SQ6层序地层样式则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下降不对称"型旋回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沉积微相类型以(辫状)河流—(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有利储层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14.
New oil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Jurassic Toutunhe Formation in the Fudong slope, Junggar basin in China.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lateral petroleum migration in the Jurassic System in the Fudong slop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trata,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rocks and geochemistry on oil–source correlation and oil–oi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ydrocarbons of the Toutunhe Formation were primarily derived from the Middle–Lower Jurassic and Middle Permian source rocks of the western Fukang Depression and migrated along the axis from west to east. The thickness, sand/strata ratio,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Toutunhe 2 member are all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outunhe 1 member, making it the main carrier bed of the hydrocarbons lateral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四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规律,揭示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沉积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指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远砂坝、席状砂沉积是研究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  相似文献   

16.
井震结合对川西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进行了多级次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首先对不同级次层序界面进行识别,然后依据相序、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的接触关系等特征并结合地震层序界面追踪,进行单井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识别划分,划分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选取密集井网的联井剖面,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并利用地震资料约束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单砂体的对比。最后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储层的时空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