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洪时中  徐吉廷 《地震地质》2011,33(1):225-230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 1/2 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叠溪镇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当年12月,地质学家周晓和先生曾带领四川大学师生赴震区考察,他们拍摄和收集了许多照片,其中一些留存至今。文中简要介绍了新近发现的周晓和先生留存的有关叠溪地震的4张照片,包括四川大学地质考察团的合影、叠溪城陷落后的情景、被水灾冲毁的索桥与古亭,以及叠溪地震的灾民。这些珍贵照片提供了叠溪地震的直观信息。  相似文献   

2.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级地震,古城叠溪全城被毁,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地震和水灾均引起惨重伤亡。根据对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分析,初步认为:茂县境内直接死于地震的常住居民为6 865人,该地震造成的死亡总人数约7 000人;地震次生水灾的死亡人数尚难以准确统计,"2 500余人"和"4 000人左右"的说法相对来说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3.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了71/2级地震,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叠溪镇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1934年11月,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先生考察了叠溪地震灾区,拍摄了大量的地震现场照片,其中一部分留存至今.这批照片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现场照片之一,留下了比文字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1933年叠溪地震后的调查、报道和研究,重点介绍了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关于叠溪地震,这是第一次科学性的现场调查和第一篇学术报告,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933年的叠溪7.5级地震将叠溪古城彻底摧毁。2008年笔者在支援茂县汶川8.0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对叠溪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得到一些关于叠溪古城与叠溪地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笔者考证并记叙了在1933年叠溪地震考察、研究及救灾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若干前辈的事迹.西南地区地震现场科学考察第一人常隆庆教授(1905-1979年):地质学家.他在震后赶赴叠溪地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时年仅28岁.  相似文献   

7.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类。直接伤亡是工程震害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文章发表。间接伤亡主要是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这方面国内外发表的研究文章都不多。据有关文献统计,一般情况下,地震造成的间接人员死亡数小于地震总死亡人数的5%;也有少数地震造成的间接死亡人数相当严重,如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的次生火灾,1933年四川省茂汶县叠溪地震的次生水灾等。这里只作地震直接死亡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六[应是二十五,编者注]日中午,茂县之叠溪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损害极大。当时我亲历其境,见闻略可忆及,试为追述于次,以供研究参考。一、地震前之叠溪叠溪居茂县之北,距城约三十公里,系一场镇,有居民百余家。国民党二十八军的松、理、茂、懋、汶屯垦督办公署(兼督办邓锡侯)以其地邻黑水入江之处,特在该镇设有公  相似文献   

9.
1调查经过1933年8月25日大约在下午2时半,四川茂县之北叠溪,忽然发生大地震,即时间附近群山崩倒,叠溪城全部毁灭,岷江断流。叠溪周围30里内,属于强烈地震区,在这一范围内,任何房屋庐舍,全部破坏,群山崖壁,全部崩坍。在叠溪圆径百里之内,所有道路都被破坏,不能通行。邮电线路,全部不通。当时只知茂汶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叠溪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沿岷江发育有大量古(老)滑坡及堵江灾害,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大型滑坡堵江事件,形成了流域内规模最大的古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无人机及LiDAR测绘、地貌分析、地球物探等多种技术手段,从"空—陆—地"三个视角剖析叠溪古滑坡,揭示古滑坡的地质、地貌和堆积体内部结构特征,确定了叠溪古滑坡的位置与规模,并讨论了其对区域地质环境的长期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叠溪古滑坡为一巨型顺层岩质滑坡,源于岷江左岸的高陡岩壁,滑坡体方量达到1400~2000×106 m3.位于岷江右岸的平台上可见特殊的洼地凹陷,结合密度电阻率法对坡体内部结构的反演结果,发现叠溪古滑坡坝不仅完全堵塞岷江主河道,同时还阻碍了支沟流域,形成了沿汇流方向的低电阻率通道.叠溪古滑坡坝存活了约1.5万年,随后逐渐溃决,反映了构造活跃山区滑坡堵江链式灾害对山区地貌演化的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1933年叠溪7.5级大震的发震断层,虽已确认是沿北西方向展布的松平沟断层,但文章的作者们又指出“真正的地震断层我们没有见到,估计可能为从叠溪到松平沟一线的滑坡体所掩盖”。笔者利用航、卫图象的优、特点对叠溪地区的航卫图象作综合判释,并结合野外地表地质的实际情况,就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极震区范围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钱洪  周荣军 《中国地震》1999,15(4):333-338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是发生在青同原东南缘的重大事件。对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形态及与之相关的发震构造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基于野外新发现的南北向活动断裂以及叠溪地震地面破裂的研究,认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作为岷江断裂南延部分的南北向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康  沈正康 《地震学报》2011,33(5):557-567
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地震监测预报攻关研究时,我们曾提出过,先沿地震带的D-t图确定出现空段的时间,再按此时间段在震中分布图山圈定强震前的空区的方法.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与1933年8月25日叠溪7.5级地震是先后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中段的两次大地震.  相似文献   

15.
地震学者对1933年叠溪大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学术界至今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发震时间3要素有不同看法。本文利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三分向记录,通过对叠溪地震事件图纸的重新分析校核,利用IASP91全球走时模型对发震时间、震中距和震级3要素重新行计算和反演,得出的定位结果为:发震时刻为1933年8月25日7时50分15秒、震中距为16.25°、震级为MS7.49。该结果和其他研究学者在发震时刻和震中距上偏差较大,发震时刻相差17 s,震中距相差1°左右,两者偏差较大,究其原因是采用的方法不同,前人是基于宏观资料、现场调查以及后续小震反演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北部发生7.5级地震,震中就在叠溪,整个叠溪镇全部被地震摧毁,古城荡然无存.地震前的叠溪古镇究竟是什么样子?过去,我们只能从有关的文字描述略知一二,很少见到有关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7.
考证并记叙了在1933年叠溪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若干前辈的事迹,包括常隆庆、李善邦、周郁如、徐近之、庄学本、张雪岩等先生和四川大学的师生们。他们是中国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先行者,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相似文献   

18.
1933年叠溪发生7?级强震,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存在较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NW向松坪沟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有学者认为近NS向岷江断裂南段才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利用1990-2014年精定位小震目录,根据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反演了叠溪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倾角和位置。断层走向和倾角分别是172.8°和82.9°,倾向偏向西。本文结果更支持岷江断裂南段为叠溪地震发震构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具有延缓作用,而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为正;随着下地壳和上地幔黏弹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前述几次地震总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在九寨沟地震破裂中心点处负的库仑应力逐渐减弱,而在破裂北段这些库仑应力逐渐转为正值,并促进了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本文也计算了九寨沟地震后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影响,并将此影响值转换为对断层能量积累的影响时间上,结果显示塔藏断裂带西段和中段在内的多条断裂带受到黏弹性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超过10年.将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加入到部分已知离逝时间的断层段上,也得到了这些断层段的未来30年特征地震发生概率.最终结果认为玛沁断裂带、玛曲断裂带、哈南—稻畦子断裂中段和西段等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郭友钊 《地球》2009,(2):41-47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四川茂县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坐标北纬31.9度.东经103.4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