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1°×1°经纬度的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引发嘉兴地区2009年8月26日大风及强雷电天气的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触发对流产生和增强的不稳定条件、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结果表明:此次强天气是由中β尺度及中γ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造成的,其中中γ尺度系统是造成强天气的主导因素。强对流发生时,嘉兴地区大气存在明显的对流潜力,同时上升运动区明显扩展及加强,为强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胡娟  李华宏  李湘  李磊  李超 《气象科技》2015,43(6):1074-1084
为提高云南省对流性大风短时临近预报水平,使用历年大风日数和上百个对流性大风个例的探空、雷达资料,分析了T lnp图、对流参数和雷达回波特征,总结提炼云南省对流性大风的预报预警指标。结果表明,非对流性大风和对流性大风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非对流性大风受大尺度系统影响,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滇东、滇中和滇西北影响最重。对流性大风多受中小尺度系统影响,主要出现于夏季,呈现局地性特征。对流参数、T lnp图在对流性大风的潜势预报中有一定指示意义。雷达产品在对流性大风的临近预报中有较好的反映。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在对流性大风发生前和发生时的跃变特征是预警对流性大风发生的关键因子,可提供6~12 min的提前预警时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贵州省2012—2016年重要天气报、雷暴观测资料等,统计了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州雷暴大风发生在3—10月,5月和8月发生次数最多,一天当中雷暴大风发生的高频时段在午后到前半夜,峰值出现在15—18时(北京时,下同)。贵州发生雷暴大风高频地带总体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西南部为高发区。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雷暴大风过程物理量场的特征,选取对流有效位能、对流抑制能量、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大气可降水量、垂直风切变等8个动力和热力指标,分别给出其春季和夏季的阈值。基于指标阈值的统计结果,建立多指标叠套雷暴大风落区预报方法,结果表明预报落区与雷暴大风实际发生区域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仍然需要预报员根据环境条件做出订正。  相似文献   

4.
选取1986-2006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 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年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6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1986-2005年抚顺大风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6-2005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a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5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地面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卫星云图、NCEP/NCAR每6h再分析资料等,通过分析2010年6月1-2日两广交界地区的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系统演变特征,对此次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本地暴雨天气发生的物理机制,为改进和提高本地区强降水天气的分析预报能力,积累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1-2010年湖南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大风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斜率、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大风事件的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并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此外,利用200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典型站点对其不同区域动力、热力参数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湖南地区雷暴大风的形成机制及其预报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近40年来出现雷暴大风事件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雷暴大风次数显著下降;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夏季,且大部分地区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时段;湖南省雷暴大风次数在1990年前后出现突变,小波分析表明存在着2~3年、3~5年、6~7年的短周期和11~12年的长周期,其中2~3年和3~5年的变化周期具有相对稳定和全域性特点。分析雷暴大风发生时表征大气热力不稳定的参数发现,不同区域的雷暴大风发生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东西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湘西高于湘东;动力不稳定条件南北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湘南高于湘北;上下层水汽差存在山区高于湖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华北产生雷暴大风的动力热力综合指标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ICAPS重要天气报告数据,筛选出2005-2010年夏季华北地区26次典型雷暴大风过程。选取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大气可降水量、大风指数、中低层垂直速度、垂直螺旋度、垂直能量螺旋度等7个动力或热力指标,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计算和统计了槽前型和西北气流型雷暴大风发生时的指标阈值。基于统计结果,进一步设计了指标叠套技术,将其应用于2011年6月华北地区两次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潜势预报中。结果表明,雷暴大风实际发生区域与指标叠套区域一致性较好,验证了该方法对华北雷暴大风预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  康建鹏  吴芃 《气象科学》2004,24(4):448-454
本文利用1979~2001年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包括OLR资料、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及850hPa风场,借助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热带对流活动强(弱),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多),易出现干旱(洪涝)。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引起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向中、高纬度传播,引起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构成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0.
引言雷暴是一种对流性的天气,它是积雨云中所发生的放电现象.一般出现时常伴有大风,冰雹、雷击和强降水.雷暴在宝鸡地区是一种常见的天气,主要出现在4月—9月,夏季出现比较多.其它季节也可出现,但次数较少.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雷暴的气候特点和活动规律的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预报雷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一、资料本文所用资料为:1961年—1988年宝鸡地区9县1市共28年资料.宝鸡县资料较频,为了资料一致和比较,未采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T639业务数值模式预报场和大风观测资料,分别采用IW雷暴大风指数和多个对流指数方法,计算相对应的指标值,建立淮北市夏半年大风预报方法,得到淮北市大风的短期预报结果,并对2011年的预报应用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T639业务数值模式的IW大风指数与多指标的叠加,实现夏半年定量和定性的大风预报。将多种不稳定指标与T639数值模式相结合的叠加预报,当4个指标中有3个满足条件时预报淮北有大风出现,否则没有大风;IW大风指数的风速预报与实际极大风速较为接近。两种预报方法对淮北市的大风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多数大风天气能够预报准确,但是容易空报,不太容易漏报。  相似文献   

12.
统计了1990-2009年间降雪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天气图、micaps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回流型强降雪个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华北回流型强降雪天气的普遍特征,通过对回流形势和廊坊及上游沿线测站高低空物理量特征的诊断分析,归纳出一些适合廊坊本地的预报指标,并通过初级模型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当地强降雪预报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回流降雪过程500 hPa高空形势可分为两类:两槽一脊型和多波动型;地面图上亚欧东部基本呈“北高南低”或“东北高西南低”的形势,高压中心的平均强度可达1045.5 hPa。廊坊地面风的上游即渤海西岸为显著的北到东风,当风速达到5 m·s-1以上时要注意强降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分析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初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一次典型局地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在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由低层切变触发的强对流风暴造成,发生在强对流风暴的下沉气流中。沙尘发生时,地面气压从995.2 hPa跃升至1000.4 hPa,气温下降,风向从东北风(31°)突变为西北风(343°)。从天气形势看,在上冷下暖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对流云团发展旺盛,外流边界的强下沉气流促使地面形成大风,为此次短时沙尘天气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局地沙尘发生前,动力、热力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高低层的辐散辐合、较强的上升运动及干燥的中层大气和下垫面,是局地沙尘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mplements the parameterizations of convective and frontal gravity wave drag (GWD) with wide phase speed spectra into a global forecast model with a model top near 0.3 hPa. The new convective GWD scheme replaces the existing one that considers only a stationary convective GW, and the frontal GWD scheme is newly introduced. When the new GWD schemes are used, the Rayleigh friction, applied above 2 hPa to mimic the effects of missing GWD, is removed. The convective (frontal) GWs are generated mainly in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and winter extratropical storm track regions (extratropics where strong baroclinicity exists). The convective and frontal GWD derived from the new schemes are significant near the model top, with maxima of ~2-4 and ~26-58 m s?1 day?1,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in convective GWD between the stationary and non-stationary schemes appear mainly in the tropics and summer hemisphere, where stationary GWs cannot propagate upward. The new schemes improve the seasonal representation of stratospheric wind, through changes in both the GWD and the resolved wave forcing, which is modulated by the changed large-scale wind due to the GWD. The downward influence,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d GWD, is also positive in the tropospheric fields, such as subtropical jet and planetary-scale disturbances. For the medium-range forecasts, improved skill scores on wind speed are achieved globally with the new schemes. The improvements mostly appear only in the stratosphere during the early forecast period (~3 days) but expand to the troposphere as forecast time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5.
对2016年8月27日芒市地区产生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对流单体和飑线系统汇合加强影响下产生的短时强对流天气,RCS剖面对流高度能直观反应出单点强对流的发展情况;飑线生成、发展壮大过程中,飑线产生的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天气是逐步加强的,而飑线系统与强对流风暴合并短时内导致雷暴天气加强和降雨量增大;飑线衰弱过程与雷达二次产品SS中的最大反射率所在位置高度的递减规律趋势符合,是飑线系统减弱的预报指标。这次强对流过程从天气形势上未做出准确预报,希望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中得出的预报特征能帮助今后提前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  相似文献   

16.
雷蕾  孙继松  王国荣  郭锐 《气象学报》2012,70(4):752-765
在利用实况探空资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构建的特种探空资料对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进行判别,以及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BJ-RUC模式)探空资料可应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模式探空基本要素计算多种热力、动力、综合不稳定物理量,根据统计的强对流天气判别指标,计算模式格点上的强对流发生概率,并进一步针对冰雹(雷暴大风)和强对流短时暴雨天气下不同物理量的阈值范围,初步探索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的可能性.通过不同组合的预报方案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利用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模式快速循环系统(BJ-RUC)的格点探空资料进行强对流天气概率的预报是可以实现的,强对流天气的分类概率预报也存在一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应用MICAPS客观物理量资料,对丽江市2006—2011年82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水汽大多处于高湿或中等湿度状态,一般暴雨时700hPa比湿大于等于9g/kg,冰雹时大于等于6g/kg,或700hPa相对湿度暴雨时大于等于80%,冰雹时大于等于60%;热力状况大多处于高温、高热、高能和对流不稳定状态,部分在川滇间有明显的能量锋存在,特别是暴雨,一般沙氏指数SI小于等于0℃、K指数大于等于35℃、丽江假相当位温θse大于等于68℃,丽江与西昌或成都间的θse差大于等于10℃;动力条件则大多表现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有利配置,部分中高层有明显的冷平流,特别是冰雹时,一般700hPa涡度大于等于0×10-5s-1,300hPa以上任一层涡度小于等于-30×10-5s-1,或700hPa层以上任一层温度平流小于等于-1×10-5℃·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